第五章 騰訊帝國的未來 騰訊的制勝之道 馬太效應的勝利

事實上,當騰訊成為國內即時通訊市場上的老大的時候,OICQ已經勝利了。「OICQ這個東西排他性很強,一般人只要用了一個,就不會再用第二個同類產品。因為不同的OICQ之間是不兼容的,你在這個OICQ里交到的朋友,在另一個OICQ里就找不到。」這樣就導致一個結果,OICQ用戶越滾越多,用戶越多,他們的品牌忠誠度越高,最終把競爭對手的用戶群也「席捲一空」。馬化騰自己指出了OICQ(後更名為QQ)勝利的原因。

即時通訊軟體發展的初級階段,都是採取免費下載的方式提供,故用戶拋棄一種軟體,使用另外一種軟體的成本很低。因此,對顧客產生鎖定效應的不是轉移成本,而是使用網路本身的價值。當從一種品牌的技術轉移到另一種品牌的成本非常高的時候,用戶就面臨著鎖定。轉移成本和鎖定在信息產品中是非常常見的。每個QQ用戶擁有的QQ號,在其他的即時通訊網路里是不能移植的,用戶自己在QQ這個網路里的聯繫人也是不能轉移到新的網路里去的。如果用戶轉換到新的網路,那麼他就面臨失去這個和朋友聯繫的方式。而且,QQ現在幾乎和電話、手機一樣成了網路上最普及的即時通訊方式。從單個用戶的視角來看,轉移成本好像不是很高。但是如果從用戶整體來看,轉移成本是非常之高的。總的轉移成本等於顧客承擔的成本加上新供應商承擔的成本。

假定我們給每個用戶的轉移成本定價為10元,這個定價並不算高,而QQ的用戶在2002年就已經突破了1億,另外再加上為這些用戶提供服務需要的設備和人工費用,這個轉移成本的數目非常可觀。新的供應商如果想進入這個市場,就必須承擔大部分的轉移成本。所以,QQ現在的壟斷地位是很穩固的,不僅巨大的購置費用會形成巨大的轉移成本,即便是單個的轉移成本也可能形成巨大的進入壁壘。

QQ所形成的這種聚集效應,就像兩個繁華程度不一樣的城市,人們都願意去繁榮的城市,結果繁榮的城市就更加繁榮,而貧瘠的城市就更加貧瘠,引發了馬太效應。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名稱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由一個研究生完成的。」他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他闡述這一觀點時引用了《聖經》在「馬太福音」第25章中的兩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其實中國古代偉大哲學家老子講的更全面而透徹:「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反矣,損不足以奉有餘」。「天」是公正無私的大自然,它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人是有私慾的,所以「富在深山有遠親」,馬太效應相當於「損不足以奉有餘」。在聚集了億萬人的互聯網世界,損不足而奉有餘達到極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