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騰訊動了誰的乳酪 雙雄會 遇見

當矛和盾相遇的時候,故事該如何演繹?

2008年2月29日凌晨,百度北京總部悄然擺出了「百度Hi有獎搶『鮮』體驗」的內測通知易拉寶,以吸引天亮後上班的員工積极參与IM產品的體驗。而在更早的2月20日,百度在其官網上發布了招收即時通訊軟體產品經理、軟體研發工程師等多個IM相關職位的消息。

百度進入IM的消息傳來,引發了IT業界的一場騷動。不過,與以往不同,這次百度推IM的消息源自「百度內部人士」。頗為有趣的是,雖然外界對於Hi的討論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但是身為主角的百度卻對於Hi的言論一直忌諱如深。

百度人士介紹,從一開始,IM就被百度內部定位成了企業級的戰略產品。原負責百度貼吧的百度產品副總裁俞軍正式被委以了發展百度Hi的重任。俞軍締造了百度貼吧的輝煌,作為2003年才上線的新產品,百度貼吧在短短几年內即成為了繼百度網頁搜索、圖片搜索兩大核心產品之後,為百度貢獻流量最大的頻道(佔百度總流量的8%)。

如此,Hi還未出台,就已經「千呼萬喚始出來」。很顯然,即時通訊領域是個金礦,它吸引了大批的淘金者。UC,泡泡,Google Talk以及王志東那款號稱兩年內打敗QQ的Lava-Lava,都曾經希望在這個市場分一杯羹,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抑或是消失在光速般運行的互聯網世界,抑或是默默無聞。

長久以來,當舞台中只有一位演員的時候,觀眾們難免覺得掃興,中國的即時通訊就是這樣一個舞台。因此,百度IM的出現引發了無數人的幻想,何況相比於其他曇花一現的競爭者,百度更具備與騰訊「貼身肉搏」的實力。自然而然,就有了許多人言之鑿鑿的證明百度想要殺入即時通訊市場,目標直指騰訊。由搜索進入社區、博客,在這二者合力基礎上成就出IM。同時進入新聞資訊,成就一個以搜索為基礎的新門戶、大社區。

在李彥宏發力即時通訊以前,馬化騰對搜索也虎視眈眈。2006年,騰訊已經形成了IM、qq.、QQ遊戲和拍拍網四大平台,也就是騰訊一直強調的「在線生活」產業布局,圍繞已經形成的社區進行全面的業務布局,為社區用戶提供信息獲取、溝通、娛樂、商務等全方位的互聯網內容服務。騰訊會要用搜索來整合這個社區。

在搜索這個領域,後來者目前還都處於很艱難的狀態,騰訊為什麼要逆流而上自己做搜索?對此,馬化騰的解釋是:

我們正處於初級階段,目前在與Google等搜索引擎合作,先利用有流量的品牌,然後把結果整合出來,後面我們還將加大投入,因為外面公司所擅長的只是網頁搜索,而在騰訊社區內部結構的整合上無法幫忙。此外,在騰訊電子商務業務中搜索物品,在社區、Q-zone里找到人,這些也都需要不同層面的搜索技術。

而我們的思路之一,就是借鑒韓國門戶NAVER的綜合搜索,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能體現出「沉澱」,如輸入「達芬奇密碼」關鍵詞,搜索結果除了顯示傳統搜索引擎的鏈接之外,還會出現與此有關的「專題頁面」,同時配有圖片、導演介紹、評論以及社區搜索結果——這種搜索既體現了人力的維護結果,同時又有搜索引擎的配合。

現在大家用搜索引擎,每個人都要一頁頁地找結果,這個過程沒有沉澱、沒有積累,其實非常浪費。如果有個團隊去運營,進行關鍵詞的整理、運營,人家下次來就可以直接看到結果。不過困難在於需要人和社區的介入,同時還涉及到圖書館情報、百科編纂等信息組織的技術,此外還要平衡用戶和用戶之間的參與度,並防止惡作劇式搗亂行為——因此,需要強大的運營團隊支撐,韓國NAVER就有一個700人運營團隊。

另外知識搜索也可能成為一個切入點,與新浪「愛問」不同,我們希望IM社區能在知識搜索中起作用,現在基於WEB的知識搜索,能沉澱,但對用戶立刻得到問題的回應很不夠,比如「去哪個醫院、找哪個醫生好」等問題,可能找不到在電腦旁正好知道答案的人,或者有的人知道也不想回答,因為太麻煩了。

我們希望能用IM把即時在線的用戶串聯起來,而且把那種「知道,但怕麻煩不願發言」的用戶串聯起來,把程序弄得簡單點,讓他既可以幫到人,又可以有沉澱,是一件挺好的事情。

在搜索方面,第一,創新,我們沒有包袱,敢走不同於別人的路;第二,我們如果能更多發揮用戶與用戶之間的社區優勢,可能略有一些好處。就好像我們做C2C,C2C我們未必要收費,可以就把它當作是我們的一個功能,它能帶給我們的無形價值也許比收費更多。

馬化騰並不掩飾自己有雄心進入互聯網的中心地帶,搜索引擎市場。相對於馬化騰的信心滿滿,李彥宏潑了一盆冷水。「我不認為他搜索會做起來」,接受媒體專訪時,面對馬化騰正日益逼近百度事業的「起點」,百度創始人兼CEO李彥宏的回答相當決絕。

2006年3月2日,騰訊推出了旗下搜索網站SOSO網,開始獨立承載搜索業務,致力於為用戶提供更豐富和更有競爭力的互聯網應用服務。當時騰訊一再表示自己的搜搜與領先的搜索引擎不同,更加專註於滿足年輕用戶的需求,這種態度也是想避免百度將之視為主要的競爭對手。在侵入搜索領域時,馬化騰的態度和騰訊做門戶時如出一轍。

不過騰訊還是和百度的競爭對手Google合作,由Google來為之提供搜索技術的支持,到現在,搜搜已經悄然開始提供網頁、地圖、視頻、圖片、音樂、論壇等各種搜索服務了。近期,騰訊還啟用了問問,這個有著獨立域名的網站很明顯就是沖著「百度知道」去的。

而在此前,馬化騰在2005年2月4日與美國Google達成了業務合作。因為,此時的騰訊還沒有具備競爭實力來自己創辦一個類似於搜狗、愛問這樣的搜索網站,畢竟騰訊賴以起家的長處在於即時通訊。

馬化騰曾多次在公開場合闡述其發展戰略:為用戶量身打造滿足各層次需求的在線生活模式,其中網路搜索歸屬於「信息傳遞與知識獲取」這一層次,用以滿足用戶最基本的需求。事實上,SOSO網站的上線,正是騰訊重視用戶需求,致力於一站式、全價值鏈在線生活戰略的具體體現。

當騰訊遇上百度,結果會如何?艾瑞分析師汪秋君認為,業務擴張對於百度和騰訊而言都是必須而為之的。百度需要以社區的形式組合用戶,以人與人的溝通聯繫彌補機器人搜索不夠柔性的缺陷;而引入PC客戶端也是大勢所趨,加強對用戶入口的進一步把控。騰訊也需要以搜索打通業務線,增大用戶轉移成本,鞏固QQ平台的控制力。而馬化騰強調,騰訊還需要用搜索來整合這個社區。搜索即神經,在兩者的擴張過程中,百度的重點依然是搜索,騰訊的重點也依然是社區,但雙方業務線的重合卻是無可避免的事情。對用戶而言,只要他們提供的服務相同或者相近,就必然會存在取捨的問題。

如此看來,騰訊遇見百度,是一場宿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