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懸崖邊的生存術 誕生 無底洞

馬化騰在互聯網上推出OICQ的第一個測試版本,兩個月後註冊用戶已達到20多萬,此後用戶數量呈指數型增長。在馬化騰推出OICQ的第三個版本之後,註冊用戶數在一兩個月之內就已經達到了幾十萬,而且增長的勢頭越來越猛。在馬化騰的記憶中,「創業第一年裡,我們一直喂不飽那隻小企鵝,賺錢模式看不到。那個時候時間好像過得特別快,稍微一眨眼,一個月就過去了,意味著你又要給員工發錢了。」

不過OICQ這種爆髮式的增長,與馬化騰的另闢蹊徑也有一定的關係。馬化騰去大學的BBS裡面發帖,當時互聯網在國內起步不久,新潮的大學生是上網衝浪的主要人群,BBS也是他們常常光顧的地方。很快,這款便捷好用的即時通訊工具替代了ICQ。

還有一個渠道也推動了OICQ的增長。當時的中國,網吧遍地開花,網吧的老闆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上網,喜歡在桌面上下載一些遊戲類休閑程序,任由網民自主選擇,沒有多久,OICQ風靡全國。

用戶量劇增導致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資金告急,從添加設備到拓寬線路,從增加開發人員到投入管理費用——每一項花費都像個「無底洞」。而OICQ作為一項免費的服務項目,又不可能從用戶的增加里得到直接的利潤。

當然,這不僅僅是馬化騰的困惑,整個互聯網領域,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十幾個人的公司,辛辛苦苦賺了一點錢,又是買設備又是租線路,再花上幾百個工作日開發出一個軟體,然後不辭辛苦地去推廣它。那時候不僅騰訊無米下鍋,新浪、網易也同樣沒有盈利模式。張朝陽仍然懷念那些日子,他說:「我們那時候,賺錢好像不是特別重要,我們是在傳播一種理念,我們好像都是理想主義者,而且都有一種新文化運動的旗手的感覺。」馬化騰和他的創業團隊如此辛勞,只是為了讓更多的網民把OICQ從互聯網上免費下載下來,然後再免費地使用;然後騰訊公司還要給通訊局交上一筆為數不小的伺服器託管費。

1999年11月,騰訊賬上只剩下1萬多元。那是騰訊最艱苦的一段時間,馬化騰、張志東這幾位公司的「老闆」只能儘力保證員工的工資,自己只拿一點「生活費」,用別人的話來說,「那點錢也就夠買點兒餅乾飲料什麼的。」

1999年,騰訊的董事長兼CEO馬化騰冒充工程師到中北調試設備,因為騰訊當時還請不起工程師。在機房裡,馬化騰教張志浩怎麼用OICQ。學計算機應用的張志浩敏銳地感到這很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會,事後便慫恿中北的老總把騰訊買下來。可惜當時中北的人只當他講了個並不好笑的笑話。

馬化騰去找聯想投資,結果,連報告都沒遞到朱立南手上,就被下面人以看不太懂為由,把他打發走了。而和另一些有意向購買OICQ的公司的談判也並不順利。每當進行到實質性階段時,對方公司就說「不理解騰訊技術和無形資產的價值」,表示只能按騰訊「有多少台電腦、多少個桌椅板凳來買」。最後,一連談了4家都沒有達到預計100萬的底線,最高的一家也只出到60萬。「談判賣QQ的時候,我心情非常複雜,一連談了4家,都沒有達到我們預計的底線,在這種情況下,我決定留下QQ自己養大。」馬化騰如此闡述當時的複雜心境。

QQ用戶成幾何式上漲。QQ上線後用戶數不斷上升,1999年11月QQ註冊用戶突破100萬;2000年4月QQ註冊用戶達500萬;2000年5月QQ同時在線人數首次突破10萬大關,5月28日《人民日報》還對此進行了報道,6月QQ註冊用戶數再破1000萬。這也讓馬化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只用了一年多,騰訊就迅速擁有了逼近億級的註冊用戶量,但馬化騰卻苦於沒有收費渠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