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懸崖邊的生存術 誕生 QQ出生了

馬化騰作為潤迅公司開發部的主管,因為市場的要求,其大部分精力必須放在尋呼機業務上,由於當時尋呼業的火暴形式,他提出的關於互聯網方面的相關開發,並沒有得到潤迅的重視。於是馬化騰有了離開潤迅的想法,但他有所擔憂,不知道做互聯網軟體是否有前途。

當時的馬化騰和丁磊都是打工仔,還不知道什麼是未來。「丁磊後來的成功為我帶來了啟發,只要去做,在互聯網上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情。」1998年2月,資金緊張的丁磊,將花費7個月時間寫出的網易免費郵箱系統及163.域名,以119萬元的價格賣給了廣州的飛華網,馬化騰忽然間醍醐灌頂,未來的路似乎不再搖擺不定。他明白,網路今後必然成為一種潮流。

也是在這一年,大洋彼岸的美國,微軟在海外靜悄悄地發布了Windows98,與舊版的Windows95相比,新版本不僅增加了更多的特性,而且可靠性也更高,操作也更為方便快捷。國內,互聯網從業者姜豐年寫了一篇《門戶大戰》的文章,在媒體上被炒得火熱。他在文章里介紹了正在美國出現的兩個新概念:網路門戶和門戶大戰。一場以美國在線(AOL)和YAHOO為首的「戰爭」正在火熱展開,SCAPE、微軟以及老牌的搜索引擎公司如LY-COS、EXCITE等也紛紛加入。

隨著對文章討論的升溫,門戶概念直接波及到中國的互聯網產業。彷彿是在一夜之間,國內的ICP(網路內容服務提供商)、ISP(網路服務提供商)一擁而上,紛紛向門戶網站挺進。那一年,搜狐推出,網易改版,利方在線(新浪前身)也宣布改版成功,各網站都有意識的向門戶轉變或靠攏。

那時候的互聯網開始嘗試電子郵件以外的東西,BBS和新聞逐漸在成為互聯網的新核心。「上網」逐漸成為時髦的代名詞。截至1998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的人數上升至210萬。越聚越多的人氣引起了資本的關注。張朝陽是如何拿到第一筆風險投資來創辦搜狐網站的,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最主要的話題。媒體和大眾也寧可相信,如果你有一份完美的商業計畫書,就足以獲得投資商成千上萬的美鈔。ICP們為了贏得投資者的青睞,整天在籌劃著如何讓更多的眼球注意到自己,如何佔據每天各大媒體的要位。當時的北京城,每天都有新的網站誕生,互聯網公司總有開不完的新聞發布會。接著,免費郵箱、網路論戰以及網路小說開始與網民親密接觸。此類信息,讓馬化騰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從1998年開始,我就考慮獨立創業,卻一直沒想清楚要做什麼,我知道自己對著迷的事情完全有能力做好。」

真正激起馬化騰創業激情的,是一位南京的網友,他給了馬化騰很多鼓勵和建議。經過多次思想鬥爭,1998年10月,馬化騰向潤迅公司遞交了辭職信。那時候的馬化騰心中隱約有一個方向,覺得自己未來的創業可以在尋呼和網路兩大資源之間找到空間,有了大概的想法,馬化騰就去找自己的合作夥伴,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張志東。馬化騰告訴張志東,他想把尋呼搬到互聯網上去,網頁尋呼、郵件尋呼和為呼台業提供互聯網的擴展方案。張志東認為馬化騰的想法很好,兩人一拍即合,隨後,他們又聯繫了陳一丹和許晨曄。四個昔日的好友重新聚在一起,對於馬化騰的提議,他們三個沒有太多猶疑就答應了。

1998年10月騰訊公司成立,公司的業務來源,成為騰訊公司幾個創業元老共同關注的問題。有一天,馬化騰和當時深圳數據通信局局長許文艷聊天,許文艷對馬化騰談起一個人,這個人是中國電信投資公司的市場部經理。許文艷隱約覺得此人應當對騰訊的發展有幫助,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是他很靠譜。馬化騰經過一番打聽,發現這個人自己也認識,他就是曾李青。談及與騰訊團隊的相識過程,曾李青感慨萬千,「我一直都很感謝許文艷,當時我走至事業的低谷,感到很迷惘,她給了我真誠的建議,幫我做了正確的選擇,並推薦我與馬化騰團隊認識,這才發生了我與騰訊的故事。」

曾李青與馬化騰和騰訊的其他創始人一見如故。在決定一起創業後,他們進行了簡單的分工,共同合作。後來騰訊的故事說明,曾李青不凡的營銷能力,幫助騰訊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不過這都是後話。騰訊最初的業務正是圍繞網路尋呼展開的。馬化騰和張志東攜手,開始研發無線網路尋呼系統,這套系統的主要功能是讓用戶不必撥打電話,直接通過互聯網將信息發送到尋呼機上。那時候的馬化騰只是個睡沙發、吃盒飯的總裁,他與騰訊的創業「元老」一起擠在深圳賽格科技園4樓一間幾十平方米的小廠房辦公,不過那時候的騰訊公司,只有兩個全職人員,馬化騰和張志東;許晨曄、陳一丹和曾李青作為股東,在空閑時過來幫忙,因此,狹小的辦公室還顯得頗為寬敞。那時候馬化騰的名片上沒有出現過「總經理」的字眼,只印著「工程師」——馬化騰當時的唯一期望,是公司能生存下來。這家十幾個人的小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為深圳電信、聯通和一些尋呼台做項目,為了讓這個草創初期的公司生存,騰訊公司還做網頁、系統集成、程序設計。這些看似紛繁的業務,似乎與騰訊未來的主業沒多大關係。

1999年2月,馬化騰和張志東開發了中文OICQ。而在此之前的1996年,4位以色列人發明了IM的鼻祖——ICQ,那時它只是一個主要搞網上尋呼的「小玩意」。1998年,ICQ以一種星火燎原的態勢風靡全球,用ICQ聊天在當時是一種時尚行為。而美國在線以2.87億美金將ICQ品牌收購,這讓很多公司看到了巨大的商機,包括中國電信這樣的公司也在醞釀中文即時通訊項目,因為英文界面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是一個不低的門檻。不久,馬化騰就在廣州電信的信息港上看到了一個關於中文即時通訊項目的招標,儘管沒有產品原型,但騰訊公司也製作了標書投標,結果投標失利。OICQ競標的失敗無疑是山重水複。

多年後,馬化騰回憶往事,認為當時的中標失敗是一件好事,因為如果中標成功的話,那現在QQ這個軟體就已經不屬騰訊公司了。當時騰訊公司的報價只有30多萬。儘管中標失敗,但由於當時軟體開發已經接近成功,騰訊公司的創業團隊一致同意把它完成。對於馬化騰和張志東這樣的技術天才來說,產品的開發完成是一件特別簡單的事情,很快,產品開發完成了。騰訊的幾個創始人都知道,要運營這個產品,對於剛剛起步的騰訊來說,意味著大筆的投入,這會讓剛剛起步的騰訊公司進入一種艱難的處境,當時的即時通訊在世界範圍內,也沒有盈利模式。就在馬化騰和他的創始團隊猶疑不決的時候,深圳電信在客觀上幫了幾個年輕人一把。雖然當時廣州的項目競標沒有成功,但馬化騰卻成功的簽下了深圳電信的一個實驗型項目。這就意味著,騰訊公司可以用深圳電信的伺服器和帶寬來承載OICQ所需要的帶寬和伺服器所需要的費用。

如此這般,OICQ出爐。早期的OICQ只是ICQ的漢化版本,幾乎就是ICQ的翻版。跟股霸卡的出爐一樣,馬化騰對已經成名的ICQ進行了非常詳盡的分析,他所漢化的版本不但集合了ICQ所有的優點,更是創造了一些ICQ沒有的功能。那時,已經成名的ICQ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仍然有很多改進的空間。比如:它的全部信息存儲於用戶端,如果用戶換一台電腦登陸,以往添加的好友就會消失;它只能與在線的好友聊天,而且只能按照用戶提供的信息尋找好友;由於這款軟體是國外發明的,所以用戶聊天只能用英文。

馬化騰的技術天才再一次顯示了出來。OICQ一誕生,就具備離線消息的功能;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在線用戶的名錄隨意選擇聊天對象;此外,OICQ還提供個性化頭像。OICQ誕生後,馬化騰把它與老本行結合了起來:傳統優勢服務——網路尋呼,這也成了當時有別於同類簡體字ICQ版本的一個特色。OICQ上線後幾個月,馬化騰以工程師的身份、陳一丹以業務經理的身份到北京出差。一天,他們跑了六七家尋呼台推薦網路尋呼方案回來,住在朋友介紹的招待所里。閑暇之餘,兩個人打開電腦,收到網友們給他們發來的簡訊祝賀,OICQ的人數突破了500人。馬化騰和陳一丹找了兩個杯子碰杯慶賀。一度,OICQ曾經覆蓋電信、聯通、中北、萬聲、萬立通和中鐵等大型無線尋呼網路,成為國內最大的無線互聯尋呼網。如果你的朋友登記了尋呼機或開通了GSM手機簡訊息,即使離線了,你的信息也能從茫茫人海中把他「揪」出來。可以說,騰訊當初選擇發展無線尋呼和虛擬OICQ尋呼相結合的路子是走對了。

其實新浪在這個領域也可以說是先行者,早在1999年,新浪就推出了一款IM工具叫作Sinapager,當時這款工具的功能應該說已經很強大了,比騰訊的QQ毫不遜色,而且用戶群並不少。只是新浪當時沒有專註於IM領域。

事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