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網路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薛芳

網路剛興起時,《紐約客》雜誌上有一張頗為著名的漫畫,大致含義是:「在網路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在網名、虛擬形象為特徵的網路空間中,侏儒現身為英雄,醜陋化身為英俊,羸弱者迸發出力量,黃髮垂髫者溫文爾雅,鶴髮雞皮者展現著青春年少……而網路的另一端,坐在電腦前的可能是一條狗。

在中國,這種交流溝通的虛擬性和荒誕性被一個叫QQ的即時聊天通訊工具承載了。2000年9月的時候,我走在合肥城東北角一個極其破敗的小路上,聽見有人聊天,大概的意思,「你不上個網,聊個QQ,交個網友,談個戀愛?」回頭,看見幾個打扮得非常居家的中年男人。

2001年,大一寒假過完的時候,註冊一個QQ號碼變成了很艱難的事情,申請QQ號碼的頁面上顯示的信息是正在申請伺服器鏈接,等待了若干時間之後,頁面上出現了四個字——申請失敗。我和我的同學們把註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網吧的網速太慢,申請號碼的人太多,網路堵塞。於是,一遍一遍地申請,一遍一遍地失敗,循環往複。忽然有一天得到消息,手機申請QQ號碼通過很快。但是2001年的大學校園,手機是個奢侈品,只有很少的同學有手機。於是,很多人請有手機的人幫忙申請號碼,這在校園裡、或者宿舍里成為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定期去上網聊QQ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自己的QQ號碼絕對是一個能脫口而出的數字。

到了2002年末的時候,有同學告訴我,有一個叫UC的即時通訊軟體很不錯。我嘗試著下載、運行,發現UC的頁面設置比QQ時尚。我隱約記得,窗口上的顏色很漂亮,界面上樹葉一片一片落下,非常唯美。但是我的高中同學和一些熟悉的陌生人,都在QQ上,所以,UC我只用過幾次,後來就逐漸忘記了號碼。

2003年歲末的時候,我心血來潮,決定報考廈門大學現代文學的研究生,輾轉找到了當時在廈門大學讀研究生的師姐,師姐很熱心,給我發來很長的簡訊,我當時極為感動。簡訊最後,出現了「泡泡」兩個字,後來才明白,師姐給我發的簡訊是通過互聯網發的,我覺得「泡泡」這個軟體不錯,便下載到電腦上,但很少用。

2004年11月,我到一個新成立的號稱中國華爾街日報的報社實習,初來乍到,部門領導讓我負責收集選題、通知開會等瑣碎事物。第一天,領導就交給我一張單子,上面印著部門所有人的手機號碼、MSN郵件地址。那是我第一次聽說MSN這個軟體,我用自己名字的全拼註冊了一個地址,如同QQ的號碼,又加了當時所有同事的MSN。那時候我就用兩個即時通訊軟體,但隱約覺得,用MSN是在工作,用QQ是在聊天。後來我在QQ上發現一個同學的頭像變成了一種藍色的小人頭,不再花哨,跟MSN的感覺頗為相似,而這個同學在上班時間,他的頭像也一直亮著。由此得知這是商務用的QQ,於是我也申請了一個工作版的QQ,但很少用,因為工作相關的人群還是在MSN上。

這就是我自己與眾多即時通訊工具之間或多或少的聯繫。後來成長為財經記者,每天讀著各種各樣的公司新聞、風險投資、上市、不超過30歲的億萬富翁……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和互聯網相關的。

回過頭看我那段與即時通訊一起走過的日子,一些以前想不明白的問題忽然明晰了起來。2001年2月,QQ開始限制用戶註冊並開始推出手機註冊,這個在後來被認為是錯誤的決策使得騰訊這個即時通訊市場的老大丟失了一部分市場份額。

我用過的UC、網易泡泡、我沒用過的新浪了了、搜狐的搜Q,均是在那個時期入侵即時通訊這個領域的,並分走了騰訊一些市場份額,至於他們為什麼要做即時通訊,一個很簡單的原因大概是那時候的即時通訊已經賺錢了,至於為什麼賺錢,我在第六章里會有詳細的分析。

QQ先期的火暴,在2000年到2004年的合肥,可窺一斑。幅員遼闊的祖國版圖上,一個二級城市,一個即時通訊軟體在這裡掀起了風潮。那時候很多人應該都和我一樣,並不知道騰訊的掌門人是馬化騰,直到騰訊上市前。

而MSN則是劍走偏鋒,定位於辦公室白領,日後成長為騰訊最強勁的對手。2004年,微軟佔據了即時通訊市場20%的份額。有一天,微軟的比爾·蓋茨突然給馬化騰寫了一封信,信的大意如下,「QQ群不是社會網路,感謝QQ普及了中國小朋友對IM(即時通訊)的了解,等他們長大了,工作了,有錢了,就慢慢轉移到了MSN,無縫切換。」當《第一財經日報》的記者問及馬化騰收到這封信有何感想時,他亦沒有正面回應——「這件事很久了」。不過馬化騰和微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似乎一點也不輕鬆。對於眾多即時通訊領域的入侵者,他均沒有回應。他只承認MSN是一個很可怕的競爭對手。

至於比爾·蓋茨樂觀預計的無縫切換,目前似乎仍未有任何徵兆。易觀國際發布的《2008年第二季度中國即時通訊市場季度監測》報告顯示:騰訊QQ以80.2%的市場份額排名首位。微軟MSN以4.1%的市場份額滑落至第三,第二名的位置被移動飛信取而代之。

身為中國即時通訊市場上的老大,馬化騰走的是一步外有強敵、內有追兵的棋,依靠先發優勢,他穩贏了第一局。無論馬化騰願不願意,幾乎所有互聯網公司都曾向騰訊宣戰。

第一個動手的是丁磊。2003年,網易大力推廣研發多時的IM工具網易泡泡。沒過多久,新浪借收購、搜狐通過自主研發也都跟進了IM市場。接下來,網路遊戲盟主盛大、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以及老牌軟體商金山都推出了自己的IM工具。在中國即時通訊的市場上做到一家獨大後,馬化騰似乎就開始了不斷給自己宣布對手的歷史。

2003年,騰訊開始做門戶,後來又做休閒遊戲、隨後又進入大型網遊,跟盛大的陳天橋和網易的丁磊狹路相逢。2005年年中,騰訊又在網路拍賣和在線支付上出手,追趕馬雲。此後,又沖入搜索市場,為自己宣布了一個新的敵人:李彥宏。

馬化騰成為行業「戰爭」的製造者,挑釁的結果是:馬化騰創立了中國最大的三家綜合門戶網站之一、第二大C2C網站、最大的網上休閒遊戲網站。在此期間,他使一個不能賺錢的IM創造出了盈利模式,即使是當今即時通訊軟體的國外巨頭,微軟MSN、雅虎、AOL,也未找到盈利模式,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馬化騰創造了一個奇蹟。

綜觀騰訊公司的十年發展史,有兩個核心詞貫穿始終,「先發優勢」和「後發制人」,在「先發優勢」下,騰訊早期雖然生存艱難,但所有即時通訊領域的侵犯者卻奈何不得,鎩羽而歸;在「後發制人」的優勢下,馬化騰所向披靡。

本書試圖從騰訊公司的誕生、成長、自衛戰和反擊戰等幾個層面,展現昔日的「醜小鴨」羽化成「白天鵝」的艱難歷程,試圖從中國互聯網十年的歷史視角去展現騰訊的發展,以騰訊為主角,圍繞騰訊的成長歷史和多元化歷史,全面展現出本土互聯網企業的別樣化生存態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