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河山表裡更分明——明清之際的風起雲湧 第五節 楸枰三局

「剃頭令」在江南激起滾滾洪流後,多爾袞也有所畏懼,急派明降臣洪承疇取代多鐸,形式上是漢人統管江南,力圖以此來撫慰江南。

洪承疇以招撫江南大學士身份抵達南京時,有人將黃道周所作對聯書寫在城外清涼山烏龍潭邊:「史冊流芳,雖未滅奴猶可法;洪恩浩蕩,未能報國反成仇。」聯中鑲嵌了史可法、洪承疇二人的名字,「成仇」即為「承疇」之諧音,可謂巧妙之極。

洪承疇以明重臣身份降清,又指引清軍入關,實對滿清問鼎中原立有不世之功,漢人均斥其無恥變節,就連洪母及親弟洪承畯也面責他不忠。烏龍潭的對聯,不過是千萬羞辱中極微不足道的一條罷了。而這副對聯的作者黃道周,後來也死在了洪承疇手上。

將史可法作為「開清第一功」洪承疇的比照,也表明史可法在世人心中的分量,即使在史氏死去數年後,其聲望依然不減,在民間有巨大的號召力。順治五年(1648年),宣城人朱國材稱史可法未死,以史可法名義號召民眾反清復明,巢縣生員祖謙培、無為州生員沈士簡等十餘人聽說後,均「頭巾藍衫」,前往謁見。

清廷聞知後,亦大為緊張,立即派人逮捕了史可法家眷。有明降將是揚州之戰前鋒,其人佩服史可法忠義,遂主動出面,稱是他親手殺死了史可法,又稱如果朝廷因有人冒充史可法反清而逮捕史氏家眷,反而給了冒名頂替者以口實。清廷覺得有理,這才釋放了史母等人。後朱國材亦起兵失敗,被無情鎮壓。

以血肉之軀奮起反抗的不獨有普通民眾,一些士人亦為反清復明而積極奔走,這其中,最有名的當數復社巨子陳子龍。清軍進佔南京後不久,陳子龍即與好友夏允彝在故鄉起事,並聯合了夏允彝門生江南副總兵、威虜伯吳志葵。義軍進攻蘇州時失敗,吳志葵不聽陳子龍勸阻,將二萬水師移營黃浦江,因水道狹隘,船隊被迫拉長,導致首尾不能相顧,僅支撐兩月,便被清軍擊敗,松江隨即陷落。夏允彝賦絕命詞,投河自盡。陳子龍因家中尚有祖母,於混亂中逃脫。

之後,陳子龍寫下於混亂中逃脫一詩:「行吟坐嘯獨悲秋,海霧江雲引暮愁。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憐無地可埋憂。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識故侯。見說五湖供飲馬,滄浪何處著漁舟?」英雄末路的落寞,憂國傷時的悲傷,表現得淋漓盡致。

但陳子龍仍然是江南一帶抵抗力量中最有名的人物,不但清軍出動大批人力追捕他,就連遠在東南的隆武政權、魯王監國亦聞其大名,隆武授陳子龍兵部左侍郎、左都御史,魯王則授陳子龍兵部尚書,節制七省漕務。

陳子龍祖母去世後,他再度冒險返回故鄉,重新投入復興明朝的大業中。彼時清松江提督為吳勝兆,其人為遼東人,與清江寧巡撫 土國寶及總督軍務招撫江南經略使洪承疇均有矛盾。吳勝兆幕僚戴之俊與陳子龍是舊識,受陳子龍激發,暗中策動吳勝兆反正。事情進展得很順利,吳勝兆同意反清復明,在松江發動起義,魯王監國也準備派水師北伐,以策應松江。

清松江同知楊之易是著名東林黨人楊漣之子,本預聞其事,但在事發前兩天,忽然派人到南京向洪承疇告密。洪承疇立殺吳勝兆家眷,吳勝兆得知消息後,也殺死了楊之易等松江官員。然由於洪承疇已做好了應變準備,吳勝兆很快失敗,謀事者均被逮捕處死。

洪承疇知道江南民心不服,「謀乘此盡除三吳知名之士」,大肆牽連,陳子龍更是首當其衝,清江寧將軍巴山、操江都御史陳錦親自帶兵追捕。陳子龍輾轉逃亡,終於於崑山被捕。清兵將他押到巴山、陳錦面前,陳子龍此時還留著長發,陳錦問道:「何不剃髮?」陳子龍道:「吾唯留此發,以見先帝於地下也。」

清兵隨即將陳子龍押送南京。途經松江跨塘橋時,陳子龍乘守者不備,縱身投河,清兵將其撈起時,其人已經自溺身死。清兵遂割下了陳子龍首級,再拋屍河中。次日,陳子龍門生王沄、轎夫吳酉等在毛竹港找到陳氏遺體,具棺安葬於陳氏墳地。

陳子龍曾與名妓柳如是相戀,二人相愛及分手,柳如是又嫁東林黨魁錢謙益之故事,是彼時天下最熱門的話題。當陳子龍舉兵反清時,錢謙益已不顧柳如是阻攔,堅持投降了滿清。時人有詩云:「錢公出處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聞。國破從新朝北闕,官高依舊老東林。」錢泳《履園叢話》評論道:「虞山錢受翁,才名滿天下,而所欠唯一死,遂至罵名千載。」

歷史習慣用道德尺度來丈量,似乎錢謙益必須自盡殉難才是利國利民。死亡只是有過的不再存在,人死其實十分簡單,複雜的是為什麼而死。對錢謙益而言,「死天下事易,成天下事難」,他亦用行動證明了這一點。

順治四年(1647年),義士黃毓祺組織船隻千艘,起兵舟山海上,謀復常州。錢謙益、柳如是冒著生命危險,至海上犒師。適逢颶風大作,戰船大多被摧毀,黃毓祺亦險些溺死,事遂不成。錢謙益有《後秋興》記錄此事道:「閨閣心懸海字旗,每於方尋系歡悲。乍聞南國車攻日,正是西窗對局時。」

不久,黃毓祺被清軍搜獲,死於南京獄中。清廷查知錢謙益與黃毓祺有聯繫,下令逮捕他。正在病中的柳如是「蹶然而起,冒死從行」,跟隨丈夫來到南京。此女自十餘歲成名起,便令天下男子折服,拜倒於其石榴裙下的風流名士不計其數,此時已嫁為人婦,氣度、手腕依然不容小覷。柳如是全力奔走後,耄耋之年的錢謙益從大獄中昂然走了出來,還得以全身而退。

黃毓祺案後,錢謙益在蘇州拙政園居住了一段時間,隨即返回家鄉常熟,表面在黃毓祺絳雲樓以藏書檢校著述,暗中仍與西南和東南海上反清復明勢力聯絡。

順治六年(1649年),錢謙益寫信給門生永曆朝留守桂林大學士瞿式耜,稱中原根本在江南,中興基業之關鍵,是順江而下,奪取江南。江南歷為財賦重區,人才薈萃,若能先行收復江南,根本已固,財賦漸充,則可取得扭轉戰局的先機。為此,錢謙益靜心策划了一個號稱「楸枰三局」的行動計畫——

此計畫的核心,是聯絡西南永曆、東南魯王監國軍隊以及福建鄭成功三方,共同出兵,以主力會師於長江,一舉收復江南。

這本是一個相當高遠的戰略計畫,瞿式耜曾當面向永曆皇帝稱讚錢謙益道:「蓋謙益身在虜中,未嘗須臾不念本朝,規劃形勢,了如指掌,綽有成算。」

結果卻完全令人失望。除了明將定西侯張名振統率的魯王監國軍隊乘海舟三次進入長江,第一次進抵鎮江、瓜洲,第二次進至儀征,第三次直逼南京外,西南及福建的抗清主力均未出動,西南永曆政權兩位實權人物孫可望與李定國忽起內訌,幾釀成大變。而福建鄭成功本是大海盜之子,雖與錢謙益有師生之誼,卻私心極重,只想守住自己的地盤,保存實力。他甚至失約於西寧王李定國,致使李定國孤軍奮戰,被清兵擊敗。

至順治十五年(1658年),羽翼已成的鄭成功終於同意錢謙益的請求,統率水陸軍十七萬,與浙東張煌言會師,大舉北伐。然天公不作美,水師進入長江前,於羊山海域遭遇颶風,損失慘重,鄭成功不得不暫時退回廈門。

次年,鄭成功再次率軍北伐,會師張煌言部後,順利進入長江。一路上清兵不堪一擊,望風瓦解。在內地反清志士的引導和幫助下,鄭成功軍很快攻破瓜洲,並攻克了長江的重要門戶鎮江及其所屬諸縣。

六月二十六日,鄭成功部前鋒已至南京。七月十二日,鄭成功親自率領十餘萬大軍,連營八十三處,將南京團團圍困。一時間,戰艦蔽江,聲勢驚人。

消息傳到北京,順治皇帝嚇得六神無主,打算退位逃回關外,色厲內荏的本性暴露無遺。被母親孝庄太后指著鼻子一番痛罵後,歇斯底里的順治皇帝一怒之下拔劍砍碎御座,下令要御駕親征。孝庄太后急忙派眾大臣諫阻,順治皇帝這才沒有再鬧。

十分可惜的是,鄭成功圍住南京後,自以為破城只在旦夕,沒有積極進取,而是釋戈開宴,縱情娛樂,致使戰機延誤,戰事拖延了一月之久。

而困守南京的清兩江總督 郎廷佐一面假意向鄭成功表示要投降,暗中卻積極備戰。七月二十三日,鄭軍將士上下張樂歌舞,飲酒卸甲,為鄭成功慶祝生日。郎廷佐趁機派軍出擊,大敗鄭軍。鄭軍潰退,鄭成功立腳不穩,倉促退出長江,返回廈門。

至此,南明敗局已定。密切關注時局的錢謙益又憶及當年「楸枰三局」,有詩道:「腐儒未諳楸枰譜,三局深慚厪帝思。」流露出無盡的悵惘和遺憾 。

鄭成功敗出江南後,江南士民再一次受到滿清的荼毒。清廷出動人馬,在揚州、鎮江、蘇州、紹興等地大肆逮捕曾經擁護和支持鄭成功的人,數千人受到了牽連。這就是清初歷史上十分有名的「通海案」。

被逮捕的江南士紳,情節嚴重的被斬首,如清蘇松常鎮提督馬進寶曾多次與鄭成功私通信息,被處死。又如浙江慈溪儒士魏耕在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