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河山表裡更分明——明清之際的風起雲湧 第四節 剃髮令

東林黨魁錢謙益以南明重臣身份舉城投降時,曾告知清軍統帥豫親王多鐸道:「吳地民風柔弱,飛檄可定,毋須再煩兵鋒大舉。」意思是江南民眾不會激烈抵擋清軍。

事實也如錢謙益所言,清軍佔領南京後,派出使者招撫江南各地,南直隸各府縣大多納土投降,各地鄉紳還在城牆上大書「順民」二字,清軍由此順利控制了江南。清廷以為大局已定,下令多鐸等回師北京。偏偏在這個時候,攝政王多爾袞下了一道態度強硬的「剃髮令」,下令所有漢人必須剃髮:「文武軍民一律剃髮如滿族式樣,不從者治以軍法。」

「剃髮令」下達後,處處可見清軍兵勇帶著剃頭匠,挑著擔子巡行在城鎮鄉村,擔子上掛著「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粉牌,見人便捉,再強行剃髮,留金錢鼠尾辮。

中國以家族宗法為根本,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衣冠束髮」是漢人的外在標誌,延續了幾千年。剃髮令一出,觸及了漢人士民的底線,「而中原之民,無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風起雲湧的抗爭就此而起,原本已經降服的地區紛起反抗,江南大地頓時陷入血雨腥風之中。

清江陰知縣方亨到任後,第一件事便是令書吏書寫告示,令百姓剃髮。書吏寫到「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一句時,義憤填膺,將筆扔到地上,道:「就死也罷!」當場辭官離去。消息很快傳遍全城,人們群情激憤,均不肯剃頭。

方亨大為恐慌,忙派人上報常州府,請求派兵來,「多殺樹威」。信使出城時被民眾截獲,江陰百姓遂自發組織起來,將方亨逮捕,推原任典史閻應元為首,以「大明中興」為旗號,正式反清。

閻應元入城後,盤點了全城戶口人數,挑選年輕力壯的男子組成民兵,分派到四門守城。

清軍很快得到消息,統帥多鐸根本沒有將江陰小城放在眼中,派出三百人馬前去鎮壓,結果三百人被閻應元率領的軍民盡數全殲。

多鐸大為憤怒,再派明降將劉良佐進攻江陰。劉良佐原為江北四鎮之一,曾被弘光皇帝封為廣昌伯,清軍南下時不戰而降。他麾下有數萬軍隊,儘是南明精銳,包圍江陰縣城後,卻是屢攻不利。劉良佐親自到城下勸降,閻應元擲地有聲地道:「有降將軍,無降典史!」

多鐸見劉良佐久攻江陰不下,又派恭順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協攻」,接著又派貝勒博洛和貝勒尼堪帶領滿洲兵攜帶紅衣大炮助攻。閻應元率領軍民在極度不利的狀況下扼守危城,堅持了八十天後,終被清軍紅衣大炮轟塌城東北角,城牆崩塌,城池由此而破。閻應元負傷後投湖自殺,被清軍及時從水中拖出,因不肯投降遇害。

清軍出於報複目的,大肆屠城,兩日後才「出榜安民」,此時,江陰城中百姓僅剩「大小五十三人」,將近七萬軍民死於清軍的血腥屠殺中。然在江南各地望風披靡之時,閻應元以微末小吏的身份,憑藉江陰百姓的支持,臨危不懼,力戰強敵近三月之久,實在是南明史上光彩奪目的一頁。時人有對聯讚揚江陰百姓的英勇犧牲精神:「八十日戴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萬人同心死義,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在江陰百姓抗清同時,嘉定也因抗拒剃髮而起兵。當地鄉紳侯峒曾帶領兒子侯玄演、侯玄潔,聯合進士黃淳耀及其弟黃淵耀號召民眾反清復明,於城上樹立白旗,寫著「嘉定恢剿義師」。

清吳淞總兵李成棟聞訊率五千精兵來攻。李成棟原是明將高傑部將,後投降清軍,其人驍勇善戰,部屬也多為精銳。而侯峒曾等人率領的只是臨時組織起來的農民,人數雖眾,卻沒有作戰經驗,稍一交鋒,便被擊潰。李成棟又以紅衣大炮轟城,很快就攻破嘉定,侯峒曾等人盡數遇害。

李成棟因親弟死於攻城之中,野蠻報復,下令屠城。清軍「家至戶到,小街僻巷,無不窮搜,亂草叢棘,必用長槍亂攪」,連一草一木也不放過。親歷者朱子素有《嘉定屠城略》記錄其事:「市民之中,懸樑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狼藉。」

大屠殺持續了整整一天,有三萬多人遇害。之後,這支拖著大辮子的漢人軍隊,帶著搶掠的約三百船財物,志得意滿地離開了嘉定。

嘉定的劫難還沒有結束。李成棟撤退後,倖存者開始陸續回到城中。諸人見到如此慘狀,愈加仇恨清廷,遂在一名名叫朱瑛的義士領導下,重新集結了兩千多人,殺死了清廷委派的官吏。新縣令浦嶂僥倖逃脫後,奔去向李成棟求助,又引清兵殺回嘉定,見人就殺,再放火焚屍,嘉定又慘遭「二屠」。

二十天後,南明將軍吳之番率部攻入嘉定,擊潰了城中的清兵。不久,李成棟整軍反撲,第三次破城,不僅將吳之番及其部屬砍殺殆盡,還順帶屠殺了剛入嘉定避亂的兩萬民眾。嘉定再度血流成河,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

儘管江陰、嘉定等地的抗清均以慘敗而告終,但這一系列的自發抗清運動多少牽制了清軍的進軍,從而給南明其他抵抗力量的組建贏得了時間,儘管這也不一定是明朝的轉機,但至少人們懷抱了期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