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隔水青山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較之人生之短暫,山水所擁有的歲月悠遠而漫長。山水亦有情,其丈量情感的尺度,比人類要宏大得多。南宋大家辛棄疾有詞道:『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龍蟠指鐘山,虎踞指清涼山。虎踞龍蟠,即取自三國諸葛亮『鍾阜龍蟠,石頭虎踞』之贊。

薄暮平台獨上游,可憐春色靜南州。

陵松但見陰雲合,江水猶涵白日流。

故壘鴉歸宵寂寂,廢園花發思悠悠。

興亡自古成惆悵,莫遣歌聲到嶺頭。

——石濤《題自畫清涼台》

京口總兵黃芳泰病歿於西園一事,很快在江寧傳揚了開去。然此事並沒有引發軒然大波,比照兩年前江蘇巡撫鄭端死於任上一事之轟動全城,完全有天壤之別。這實是因為有有心人暗中進行了大量努力,將黃芳泰真實身份力壓了下來,普通民眾根本不知道他就是臭名昭著的黃梧之侄。

這一日,曹湛特意請了一日假。曹寅聽說他要陪江寧將軍繆齊納之女靈修游清涼山,不由得露出了驚異的神情,躊躇片刻,仍說了出來,道:「我既視你為手足骨肉,便實話實說了。本朝制度,滿漢不得通婚。雖然多有滿人娶漢女之事,但旗女嫁漢人,卻是聞所未聞。更何況靈修是江寧將軍之女,身份顯赫。」

曹湛嚇了一跳,忙道:「織造大人誤會了,我怎敢有此痴心妄想?實是之前與靈修小姐有約,我陪她游一趟清涼山,她便帶我進明故宮逛一逛。」

曹寅嘆道:「明故宮雖然沒有成為八旗軍駐兵場所,卻位於滿城之中,早已徹底破敗。康熙二十三年,當今皇上第一次南巡江南,駐蹕於滿城江寧將軍署,亦曾慕名去遊覽明故宮,結果發現宮闕無一存矣。皇上感慨於宮中蕭條景象,寫下了《過金陵論》一文。文中有云:『道出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嵬峨,今則頹垣斷壁矣;昔者玉河之灣環,今則荒溝廢岸矣。』」

曹湛道:「如此說來,明故宮豈不早就成了一堆瓦礫?」

曹寅「嘿嘿」兩聲,道:「就算成了瓦礫,化為焦土,到底也是明故宮,豈是常人能進去的地方?我也是聖上第一次南巡時隨皇上進去過,只此一次而已。」搖了搖頭,道:「你去玩吧,注意有個分寸。」

曹湛應了一聲。出來大門時,靈修早已等在門口,竟一改滿裝及滿洲髮式,換了一身漢女打扮。清廷雖要求男子剃髮如滿族式樣,清初「剃髮令」一度在江南引發熊熊烽火,但對婦女髮飾並無規定,女子仍可保持漢式裝束。靈修身穿一襲水紅對襟衣衫,梳著圓頭,額前留下一寸多長的劉海,再以黑縐包頭,頭戴麥冠,亭亭玉立,正是江寧城中最風尚的裝扮 。

曹湛一望之下,竟然呆住。靈修笑道:「怎麼,我這樣穿不好看?」

曹湛登時紅了臉,道:「好看。」

靈修大笑道:「我是問你我好不好看,你紅臉做什麼?」又丟過來一頂剪絨帽 ,道:「這是給你的,快些戴上。」

曹湛依言戴上。靈修左右看了看,笑道:「嗯,也還不錯,你戴上挺好看的。」又道:「我們這就出發吧。」自去牽馬。

曹湛忙問道:「靈修小姐隨從呢?」

靈修笑道:「我今日只是一個普通的漢女,不想做什麼江寧將軍之女。況且不是還有你曹總管嗎,要什麼隨從!」

她是旗人,自幼弓馬嫻熟,完全沒有漢人女子的忸怩與羞澀,利落地翻身上馬,一抖韁繩,夾馬馳出。曹湛見這位大小姐任性之極,生怕其人有失,忙上馬追去。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較之人生之短暫,山水所擁有的歲月悠遠而漫長。山水亦有情,其丈量情感的尺度,比人類要宏大得多。

山水因之靈秀,往往成為一地之地標,恰如三峽之於彝陵 ,再如西湖之於杭州。金陵有嵯峨群山、浩蕩大江、遼闊平原,三種天工,鍾毓一處,自然風光優美,地理位置優越。能夠代表金陵者,水有秦淮河,山有鐘山、清涼山。唐代詩人杜牧有詩云:「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唐代詩人李商隱亦有詩云:「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盤。」南宋大家辛棄疾有詞道:「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龍蟠」指鐘山,「虎踞」指清涼山。「虎踞龍蟠」,即取自三國諸葛亮「鍾阜龍蟠,石頭虎踞」之贊。

鐘山古名金陵山、聖游山、蔣山,為江南茅山余脈,橫亘於江寧城東。因山上有紫色岩層,在日光照映下,遠看紫金生耀,故而又被稱為紫金山。周長六十餘里,山有三峰,呈筆架形,主峰北高峰是金陵最高峰,第二峰小茅山偏於東南,第三峰天堡山偏於西南。山勢整體呈弧形,蜿蜒逶迤,狀若游龍。中部向北凸出;東段向東南方向延伸,止於馬群、麒麟門一帶;西段走向西,經太平門附近入城,隆起為富貴山、覆舟山和雞籠山。環山溪流交匯,湖泊眾多,北麓的玄武湖 、山南的紫霞湖、燕雀湖、琵琶湖尤負盛名。

明太祖朱元璋曾有御筆題於鐘山玉柱,故時人楊維禎詩云:「鐘山突兀楚天西,玉柱曾經御筆題。雲擁金陵龍虎壯,月明珠樹鳳凰棲。氣吞江海三山小,勢壓乾坤五嶽低。華祝聲中人仰止,萬年帝業與天齊。」

與雄渾壯闊的鐘山遙相呼應的,是深沉寧靜的清涼山。清涼山位於江寧城西清涼門 內,為鐘山余脈,古名石頭山、石首山。唐代之前,長江直逼清涼山西南麓,江水不斷衝擊拍打山體,經年累月,形成懸崖峭壁,成為一道天然屏障。山下南側是水陸碼頭,渡江南來者登岸後,首入眼帘者,便是石頭山。春秋戰國時期,楚威王滅越後,于山上埋金,以鎮「王氣」,並置金陵邑。三國時,東吳孫權在清涼山上興建石頭城,作為江防要塞,以阻北敵南渡。另外還有一種說法,稱自江北渡江而來,目光所及之處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北宋時更名清涼山,為金陵名勝之一。

清涼山自古為名山,山中文化底蘊極為豐厚,山上有清涼寺、駐馬坡、崇正書院、翠微亭等古迹。

清涼寺前身為興教寺,由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大臣徐溫於順義三年(923年)始建。南唐時,中主李璟在興教寺的基礎上修避暑行宮,並改寺名為「石頭清涼大道場」,欽定為皇室誦經拜佛之處。寺旁還有李璟親手開鑿的水井,因掘於保大二年(944年),故名「保大井」。後主李煜即位後,親題避暑宮「德慶堂」。至明成祖朱棣即位時,撥資重建了道場,改額為「清涼陟寺」,成為金陵名寺,四方趕來禮佛者絡繹不絕,形成了「清涼問佛」盛況。

寺中原藏有南唐中主李璟書寫的《祭悟空禪師》碑文,以及後主李煜御筆「德慶堂」榜石刻,後佚失。南宋時,大詩人陸遊慕名來游清涼山,未能親眼見到李璟、李煜碑刻實物,僅從清涼寺寶余禪師處得到墨本,不免引為憾事。

李煜石刻雖然莫名消失不見,但其仍有八分書 手跡藏於清涼寺中,書於南唐宮廷畫家董羽 所繪《海水圖》之上,與唐人李霄遠所題之草書並稱為「三絕」。

駐馬坡位於清涼山以東、蛇山經西之虎踞關處,傳說諸葛亮便是在此處留下「鍾阜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的名言。

崇正書院位於清涼山東麓半山坡上,為明嘉靖督學御史耿定向所築,專用於講學,又相傳地藏王肉身在此坐禪。明代萬曆狀元焦竑便是耿定向弟子,其人博覽群書,深諳典章,卓然為古文名家。

翠微亭立於清涼山山巔,又名暑風亭,興建於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亭名「翠微」取名將岳飛《池州翠微亭》詩「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句,當年剛好是岳飛無辜遇害十年 。

翠微亭所在之處,即為清涼台。台踞山巔,俯臨大江,藍的水,綠的樹,起伏的丘山,盡收眼底。每秋冬之際,木葉盡脫,夕陽返景,江濤浩渺,人煙寥廓。在台上極目遠眺,日近雲低,大江猶如一條閃閃發光的銀色緞帶,千呼萬喚之下,從群山中逶迤而來,又婉轉東去,歸於蒼茫落日下的群山之間。

登此台者,無不感傷搖落,抱子山之哀,增宋玉之悲矣。時人有詩道:

歲時搖落一登台,表裡山河四望開。

寒雁帶雲浮樹過,晚風吹雨渡江來。

孤城曾見降旗繞,故壘猶聞畫角哀。

弔古不勝心黯淡,夕陽留我更徘徊。

樹藏山,山藏寺,藤蔭杳杳,雲影綽綽。疏鍾送落暉,倦鳥催歸翅。因景色寧靜清幽,歷代慕名到清涼山居住讀書的文人雅士不計其數。如北宋福建人鄭俠 曾于山中讀書,其處「地共幽深,樹小參錯,深秋時楓紅竹綠,終日無一人至者,所謂城市而山林也」。

入清後,清廷出於城防考慮,封閉了清涼門 ,清涼山愈發人跡罕至,成為士人心目中理想的隱居之地。即便現今,定居在清涼山的名流亦是不少,如大學士熊賜履、內閣學士韓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