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編 抗日戰爭時期及勝利後 七七事變前後的韓復榘

抗日戰爭爆發前後,所謂「山東問題」,幾乎成為一個謎。「山東問題」的中心人物自然是當時掌山東軍政大權的韓復榘。要了解「山東問題」,必先了解韓復榘。我當時在山東搞鄉村工作,為推動抗日自衛,曾參加許多有關活動,因此在此期間與韓的接觸頻繁。現就我接觸中所知的韓在七七事變前後有關抗日態度的種種事實,分說如後。

七七事變前對抗日有所準備

——1936、1937年韓對抗日的態度

1935年10月10日在無錫召開的全國鄉村工作討論會,我曾出席。散會後,我於10月17日經南京略作停留時,聽到華北局勢惡化,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極力鼓吹「華北明朗化」,企圖搞「五省(冀、魯、晉、綏、察)三市(平、津、青島)自治」的消息,即趕回山東。為了決定我們在山東鄉村工作的進退,亟須探明韓復榘對抗日的態度,我與鄉建同人梁仲華、孫廉泉兩先生,或相偕或分頭,自1935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之間,先後與韓談話多次。內容不能詳敘,只能大要言之如下:

一、拒絕敵人脅迫。日本有意在華北利用宋哲元、韓復榘、閻錫山三人當他們的傀儡,搞「五省三市自治」,隱然與南京國民政府分離。當時日本關東軍的一個參謀名花谷者幾度乘飛機到濟南,脅迫韓同赴平津開會,韓始終拒絕未去。後來何應飲北來,搞了一個「何梅協定」,國民黨政府組織了一個「冀察政務委員會」,宋哲元為委員長。

二、同意採取防衛辦法。經我們同韓作多次長談之後,他同意執行一個「三年計畫」(1936~1938)。此計畫主要內容包括兩項工作,將在三年內分期分區在全省推行。所說兩項工作:(一)地方行政改革——為準備應付敵人(日本)入侵,改組縣以下行政組織,將區公所改為鄉農學校;鄉農學校為政教合一的單位,它一方面行使原區公所的行政職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訓練農村青壯年,以備自衛。鄉農學校校長要由我們鄉村工作者訓練後任用。改善縣政府組織,財政預算公開。考慮以縣為單位抗擊敵人入侵,力量單薄,將全省一百零幾個縣劃分為七個專區,每專區十至七個縣;專區設行政專員公署,為省政府下統轄機關;專員兼保安司令。省武裝部隊,戰時可與敵人周旋。(二)民眾自衛訓練——全省逐步開展訓練壯丁,計畫分三年完成。初級訓練在鄉農學校;各鄉農學校均配有軍事教官一名;教官由韓的部隊中挑選青年下級軍官,經我們培訓後充任之;教官輔助校長對農民青壯年進行軍事訓練,向受訓者講明訓練的目的是為了抗敵以保衛家鄉。高一級的訓練集中在專區。

這個「三年計畫」制定後,一切均按步驟進行。1936年上半年即開始執行。先劃定了濟寧、菏澤、臨沂三個專區。專員一般由鄉村工作人員中選任。如濟寧專區由梁仲華任專員兼保安司令。進入1937年,又划了幾個專區。抗日戰爭初期英勇犧牲的老英雄范築先就是其中一個專區的專員。他的秘書主任趙某(名字已記憶不起,與范同時犧牲)和秘書張孟龍(潛)均為我們推薦的鄉建院畢業的學生。廢除區公所改設鄉農學校的縣至抗戰前夕已有七十多個(全省當時共一百零幾個縣)。這個「三年計畫」的貫徹是以孫廉泉和劉書香(第三路軍總部參謀長)兩人為主,梁仲華也參與,我很少過問。

此外,還在濟寧設了一個全省鄉村服務人員訓練處,為「三年計畫」培養鄉農學校校長及教員,集中訓練全省八個師範學校的應屆畢業生。這是個規模不小的訓練計畫,歸我們負責。梁仲華任訓練處處長,聘請楊開道(燕京大學教授)為教務長,我也不時來此講課。

當時還曾打算設立省地方行政講習所,訓練縣長、科長等行政幹部。韓復榘要讓梁仲華主持,後因各廳反對,梁也堅辭不就,此事即未辦成。

戰事初起時表示準備應戰

——1937年7月韓對抗日的態度

1937年5月我去四川,後經武漢於7月2日七七事變前五天到達北平。那時北平謠言極多,形勢更為緊張。我在北平即未再多停,於4日到濟南,5日回到鄒平。兩天後盧溝橋戰火起。又因南京政府為大局問題邀集各界知名人士約四百人,分批(每批約四十人)去廬山開談話會,共商國家大計,我與梁仲華均在被邀之列,在鄒平只停留三天,就折回濟南,準備轉赴廬山。過濟南,我找韓復榘,說韓不在。我就找韓的秘書長張紹堂,張與韓通了電話。韓要張紹堂和劉書香以韓的名義給蔣介石寫一信,要我順便帶去廬山。信內大致是說韓部下將領有在廬山受訓的,要求蔣儘快讓他們回來,以做好應戰的準備。再就是向蔣提出補充防空武器(高射炮等)的要求。張在電話上還轉告韓:方才收到北平市長秦德純的來電,說局勢趨於緩和,日本人表示願意妥協,他們也不想擴大事態等等。韓聽後在電話上笑了,並說這是日本人的緩兵之計,想藉機調動力量;仗定規要打,日本人不拿下北平不會罷休。

7月10日我離開濟南去南京,準備轉赴廬山。可是由於盧溝橋戰火已起,華北局勢愈加緊張,廬山的談話會不再開下去,我即於23日由南京返回濟南。韓要我帶給蔣的信,我在南京就交給了行政院的蔣廷黻,由他轉交。在回濟南的火車上遇見一些韓的部隊的中下級軍官,他們說是奉命將眷屬送回原籍安徽後又返回山東的。推計韓下此命令,當不過7月半。韓對應戰有所準備,似也由此可見。

7月30日韓復榘離開濟南應蔣介石之召去南京,在去之前又囑省府各廳公務員速送眷屬回鄉,並曾對我笑著說:「趕緊回鄒挖地洞吧。」自此濟南局勢第一次顯得緊張,市內民眾紛紛送家屬回鄉,車站行李山積,至8月23日達到高潮,好像戰火即將燃燒到濟南。

企圖避免作戰保存實力

——1937年8、9月韓對抗日的態度

8月2日下午四時韓由南京回到濟南省政府,同日我直接去找韓,交際處副官說:「主席(韓當時為山東省主席)剛進門你就來了,你的消息真靈通。」副官隨後又說:「你不能即刻見到韓主席,因為他在和日本領事等三人談話,他們是應主席約請來見面的。」當時任翻譯的朱經古事後告訴我,這三個日本人之中,有一個名有野的,是日本駐濟南的領事,另外兩個是日本武官和日本居留民(僑民)會會長。談話的內容是韓向日本人說明以下三點:一是外間傳說中央任命我(指韓)為抗日右翼總指揮,非事實;二是外間所傳中央派蔣伯誠來山東,協助我指揮軍事,亦不確;三是日僑回國與否,聽日本人自便;凡未離濟日僑,照舊保護。在此應指出的是,半月前韓曾促日僑回國,可見此時韓對抗日態度顯然一變,對抗戰殊不積極準備,因此也極力不願刺激敵人。又例如,此時各省按南京國民政府指示紛紛組織「抗敵後援會」,而山東此組織獨按韓的意見改稱為「省防後援會」。再如「七七」事變初起時,山東日本僑民許多都將房屋門窗封閉加鎖,回國去了。周村公安局局長自行將當地日僑房產打開,加以利用。此事為韓知道後大怒,把該局長召來嚴加訓斥,並予撤職,可見其唯恐對日僑利益保護不周。但敵人曾兩次用飛機投書誘降,韓則不曾接受。

後來我見到韓時問到他去南京的情況,韓說,他在去南京之前,於7月28、29日一連兩個電報,要求蔣各路同時出擊,蔣回電說,他自有主張,自有辦法。待30日到南京面向蔣請示機宜,蔣還是不談什麼。他一肚子心事,卻一點也不吐露。待臨走時蔣向我說:「我的意思,你完全明白。」韓末後說:「我哪裡明白他的意思呢?我是糊裡糊塗去南京,又糊裡糊塗回濟南的。我看蔣介石並無抗日決心。」

也正是韓由南京回濟南的當天(8月2日),下命令要市民不要輕信謠言,要商店照常開門營業。這樣,我又決定再去京滬一行,以便明了當時大局真相。

被動應戰同時急切求退

——1937年10、11月韓對抗日的態度

1937年9月底,平津戰事不斷南移,已到達山東德州一帶。馮玉祥正在此線負責督導宋哲元部作戰。馮曾調韓的軍隊去接應,韓以他的防區在魯東膠濟線一帶而不在津浦線為理由,竟拒絕馮的命令。後來南京給韓發來電報,韓再也無法推脫。

10月2、3日,韓於是將部隊全部由膠濟線高密等地調津浦線,並親去指揮,曾一度攻入德州,但反被日軍包圍,幾乎被俘。自此以後,山東境內津浦線的防務即由韓負責,但韓復榘並無意在山東久留,與敵人周旋,而是急切求退,保留實力。

韓對抗日態度這一變化,似與當時以下情勢有一定關係:

一、如前所說,8月初韓去南京見蔣介石,蔣本人對日本在盧溝橋點起戰火之後,是戰是和正猶豫不決,又不與韓講明,使韓頗感不得要領,反而使其心存幻想,以為中日衝突或可不致演變為全面開戰。

二、日本人不時向韓透露日方不願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