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 抗日戰爭時期之前 河南村治學院和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

河南村治學院的創辦是在民國十八年。當時我從廣東回北方,正趕上參加村治學院的創建工作。我在思想上認為:要建設新中國,必須從地方自治入手。新中國就是皇帝專制改為立憲國家。從清末,全國就要求清政府立憲,憲政呼聲很高。我認為要成立一個憲政國家,須從地方自治入手,真正的「地方」是鄉村。我和李濟深是朋友,在李濟深掌管廣東軍政大權時,我有機會在廣東打算開辦鄉治講習所。後來廣東局面變了,蔣介石與李濟深有矛盾,李被蔣扣留,我就回北方了。當時是民國十八年的夏天,正好趕上河南村治學院的籌建,彭禹廷為院長,梁仲華為副院長。彭、梁要我擔任教務長。我在廣東用的名詞是「鄉治」,彭、梁他們用的是「村治」。因為學院是剛籌備,一切章則還沒有定,他們要聽取我的意見,我就寫了一篇長文,題目叫《河南村治學院旨趣書》,我的思想和主張都在這篇文章里。院里的章則是我們大家商量,由我執筆寫的。還在北平出了《村治月刊》。

河南村治學院只辦了一年。為什麼只辦一年呢?1930年,蔣、閻、馮中原大戰一起,學院辦不成了,所以剛滿一年就結束了。馮玉祥同蔣打仗,張學良在東北宣布擁蔣,馮部下將領韓復榘脫離馮投向蔣,蔣發表韓為山東省主席。梁仲華是河南孟津人,他去濟南向韓報告,說河南村治學院辦不成了。韓說,好,我現在山東,歡迎河南村治學院的一班朋友們到山東繼續辦。這時我們商談把名稱改了,不是廣東的「鄉治」,也不是河南的「村治」,改成「鄉村建設」,在鄒平成立了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

河南創辦村治學院,王怡柯(柄程)是主要人物。王非常有才幹,河南村治學院沒他是辦不起來的。王是河南輝縣人,北京法政學堂畢業,同彭禹廷、梁仲華是同學,又非常友好,結成了盟兄弟。他在北京畢業後,回到了河南,擔任中等學校教員。當時河南教育界各學校經費歸省政府支出,省政府常拖欠各學校款項,學校常鬧風潮。王怡柯出頭倡議,說事情並不難辦,我們教育界人士,可與省政府交涉,把教育經費划出來,成立一個河南教育款產處。款產處成立後,公推王怡柯為處長。王有辦法,善理財,擔任處長後,加以整頓,每月各校經費十足發放,不欠錢,且有節餘。於是他就倡議以節餘的款項辦河南村治學院。王怡柯很有心思,他認為河南乃四戰之地,南方革命軍往北,奉軍往南,陝西嶽維峻往東,都要經過這裡,老百姓受不了。全省各地地主為保衛自己的財產,也為保衛自己的家鄉,組織紅槍會。紅槍會是一個有迷信色彩的組織,王怡柯寫了一篇論文,叫《農村自衛論》,意思是要開明的知識分子來領導這支農村自衛力量。我寫的《鄉村建設理論》一書後邊附有參考書名,其中就有王怡柯寫的《農村自衛論》。他就是主張開明知識分子來領導、組織保衛農村的工作,為的是農村自衛力量不致落入迷信組織之手。這是河南村治學院成立的主要原因。可以說河南村治學院的真正後台是他。

河南村治學院停辦之後,院長彭禹廷回到了鎮平。彭先生主張「地方革命」,站在貧僱農立場,得罪了豪紳,所以被害。彭禹廷規定了一些章則,減輕農民負擔,加重地主負擔,這樣,貧僱農當然擁護他了。全縣原分成十個區,他慢慢成立了「十區自治辦事處」,取代了縣政府,減少貧民負擔,把這種運動叫做「地方革命」。他死後農民大眾都懷念他,還給他立祠堂——關於我說的彭先生在家鄉辦自治的一些事,都是我聽說的。

鄉村建設工作,不只在山東鄒平縣一個縣,還發展到魯西,在菏澤縣成立了一個鄉村建設研究院分院,縣長還是我們推薦給省府的。最後還發展到濟寧(管轄十個縣),梁仲華擔任了濟寧行政專員兼保安司令。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南侵,韓復榘撤退到平漢路西邊,日軍佔領山東大部,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也就結束了。

1985年11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