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至為關鍵的幾個月 站牆子

1862年4月8日,李鴻章率首批兩千淮軍到達上海。上海人平常所見到的英法聯軍、洋槍隊皆著華麗制服,就連綠營和勇軍也都穿得像模像樣,唯淮軍頭上包著布帕,身穿短褂衣,足蹬草鞋,顯得土裡土氣,路人行人見了,都笑指他們為乞丐。

李鴻章對此倒並不是很介意,也不急於用戰績來證明自己。在加入湘軍之前,他可不是這樣,那時的李鴻章年輕氣盛,無論是跟隨呂賢基、福濟作戰,還是在廬州辦團練,經常腦子一發熱,就會跑出去和人作戰,即所謂「專以浪戰為能」。

在加入湘幕後,曾國藩特地把他調到曾國荃軍的營務處待了一年,以學習軍事。這一年讓李鴻章取到了真經,他告訴別人:「湘軍善戰,我原先以為他們是有什麼神奇的戰略戰術,現在才知道其戰略戰術也無特別之處,就是發現敵人來了,馬上去『站牆子』!」

按照湘軍營規,部隊是半天走路,半天築營,官兵們一到宿營地後,就必須立即修建營壘,待營壘修成後方能休息。湘軍的營壘為圓形,最外面一圈是鹿砦,中間有內外壕兩條壕溝,最裡面一圈是土牆,分為內側的子牆和外側的正牆。正牆高兩米多,子牆的高度只是它的一半,士兵可以站在子牆上,依託正牆頂部挖出的槍炮眼,向外觀察和射擊,這就叫「站牆子」。

「站牆子」有一套固定的制度和辦法。一般在凌晨四點,也就是敵軍最容易偷營劫寨的時候,營壘中的官兵要全部起床,其中三分之一的士兵「站牆子」一次。晚上七點以前,再派三分之一的士兵「站牆子」一次。晚上的其餘時間,也要派一成士兵「站牆子」唱更,彼此輪換。

在曾國荃營中,李鴻章親身體驗到了「站牆子」的必要性和好處,他認為「半日行路,半日築營,扎穩腳跟,勞逸結合」,乃湘軍很少打敗仗的秘密法寶。

其實不光是「站牆子」,穩紮穩打和時時防備的軍事思想也早已滲入湘軍的血液之中。就在李鴻章臨別安慶前夕,曾國藩特別告誡他不要急於求戰,而應先練就精兵,站穩腳跟,他還針對李鴻章急躁任性的性格弱點,以「深沉」二字進行戒勉。其他好友如李續宜等人也紛紛以「從容」「勿急」等字相贈。對於師友們的這些勸誡,李鴻章都銘記在心,表示「當奉為枕中秘」。

淮軍到上海後,洋人屢屢要求他們出兵「會剿」,與洋兵共同作戰,李鴻章都不肯答應。李鴻章的這一態度得到了曾國藩的大力支持,後者在來函中指示:「閣下此次專以練兵學戰為性命根本……閣下此時除選將、練兵、籌餉,別無政事;除點名、看操、查牆,別無功夫。」

這時,朝中恭親王、文祥等人也主張淮軍即刻參與「會剿」,借洋兵之力打擊太平軍。那拉氏難以決斷,專門為此徵詢曾國藩的意見。

在回奏中,曾國藩以科舉打了個比方。一個讀書人如果具備一點功底,文章也能寫出個大概模樣來,那麼在他報名應試時找別人將自己的文章適當潤色一下,雖然是作弊,但還能勉強說得過去。如果他既不能寫文章,又不赴試,只是一味找槍手頂替,則無論最後是否會被錄取,都會令父兄蒙羞。

曾國藩說淮軍就好像是那個報名應試者,而專借洋兵之力,則就相當於單純地以槍手頂替。他的意見非常明確,在淮軍尚未能夠練成精兵的情況下,一味想靠「會剿」投機取巧,若不能取勝,必然貽笑外邦,有辱國格;若僥倖取勝,又後患莫測,洋人會以為中國無兵,從而更加輕視中華。

曾國藩同時致信恭親王等人,進一步說明了現階段淮軍所面臨的困難:李鴻章一軍,慣戰者不過兩千人(指編入的湘軍精銳),其餘都是剛剛才集結起來的士兵,操練未精,勝敗難料。

曾國藩認為應分三個階段使用淮軍:第一個階段是專心訓練,等第一個階段完成,初步具備戰而能勝的實力和把握了,才能進入第二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出戰而不「會剿」,與洋人各「剿」一處,但盡量靠近一些,以進行戰略戰術的配合;在第二個階段中,如果淮軍表現優異,洋人也發現淮軍確實可用,不再嘲笑了,才能自然而然地進入第三個階段,也就是與之「會剿」。

「先疏而後親,先分而後合」,曾國藩所思考和歸納出來的這套辦法最終得到了朝廷的理解和認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