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至為關鍵的幾個月 走捷徑

最早回籍辦團練的呂賢基、李鴻章父子都來自於皖中的士族家庭。李鴻章自隨呂賢基回籍,一直到他後來投奔曾國藩,皖中民團與太平軍的對抗始終沒有終止。通過實戰鍛煉,團練頭目們提高了軍事才能,增長了膽識,其中,廬州人張樹聲築數十寨自衛,連太平軍都不敢接近,是皖中勢力最大的民團之一。曾國藩通過李鴻章得知張樹聲的事迹後,大加讚許:「獨立江北,今之祖生(祖生即東晉名將祖逖)!」

雖然如此,這些民團卻都難成氣候,原因是他們喜歡互爭雄長,快意恩仇,通常情況下都是太平軍來攻了還能互為聲援,太平軍一走,彼此之間便打成一團。比如,廬州有一個以解先亮為首的團練,解先亮的部下葉志超身材魁梧,膂力過人,每次打仗都勇冠全軍,很受解先亮的重用。葉志超有一天在路上看到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姑娘,眼珠子頓時就不會轉了。解先亮看在眼裡,便對他說:「你下次作戰要是能夠再次取勝,我就把她送給你。」

葉志超依言打了勝仗,解先亮果然說到做到,把葉志超心儀的那位姑娘搶來送給了他。後來才知道,這位姑娘竟然是張樹聲的表妹。即便這樣,解先亮、葉志超也沒把張樹聲當回事,更沒去向其賠禮道歉,只是相互之間從此不來往而已,反正一句話,大家都憑實力在江湖上生存,你能吃得了我就吃,吃不了就相互提防著。

由於團練頭目們互不服氣,無法自行團結成整體,因此就需要一個地位高、聲望隆,各方非但對他沒有私怨,還有好感的人來一體統攝。李氏為皖北望族,李家與團練頭目們有著較深的淵源,有的論交情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一代,李鴻章本人既是高官,又被大名鼎鼎的湘軍統帥曾國藩所倚重,他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團結眾人的合適人選。事實上,在湘軍攻下安慶後,頭目們就不斷與李鴻章聯繫,希冀著能夠通過他與湘軍掛上鉤。

李鴻章從前曾隨父親在廬州辦過團練,但追隨他的那些人早已星散。眼看援滬事宜箭在弦上,重起爐灶已不可能,他便決定走捷徑,對皖中的舊有團練進行羅致和改編。

想好辦法之後,李鴻章沒有返回故里,而是坐鎮安慶,通過派人傳達或通信的方式,與團練頭目們進行聯絡。皖中一帶早就已經形成了以李鴻章為群體中心的趨勢,李鴻章奉命募勇的消息一出,張樹聲、潘鼎新、劉銘傳、吳長慶四位頭目馬上聞風而動,率所部團勇前來安慶。當然也有例外,解先亮原先是個不識字的農民,不願意離鄉外出作戰,正好吳長慶的手下兵勇不多,解先亮就把包括葉志超在內的部屬交給了吳長慶。

經過兩個多月的籌備,淮勇陸續抵達安慶北門城外並在城外進行駐紮。這批淮勇共有三千五百人,根據淮勇實力單薄的實際情況和李鴻章本人的請求,曾國藩從湘軍中陸續撥出三千人歸其統一節制。這三千人裡面,有一千人是曾國藩的親兵,一千人是曾國荃的舊部,均為湘軍中最精銳的部隊。

1862年3月4日,在李鴻章的陪同下,曾國藩對各營進行檢閱,這標誌著淮軍的正式建成。

初建時的淮軍,共計十三個營,其中只有張、潘、劉、吳四營是純粹的淮勇,另外三個營雖然營官和弁勇也都是安徽人,但原先都是湘軍舊部。除此之外,各營官兵皆為清一色的湖南人,且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已跟隨曾國藩多年。在軍制上,淮軍的營制、營規、餉章也都沿襲於湘軍,沒有變化。也就是說,這時候的淮軍仍然只是湘軍的一個分支,與過去胡林翼手下的鄂軍相比,並無多大差異。

3月19日,上海會防局提供的八萬軍餉解至安慶。對於湘軍而言,這是多年來少見的一筆巨款,既足證了上海的財力,又進一步顯示出官紳們求援的誠意及其急迫心情。看到軍餉,壓在曾國藩心頭的一塊石頭也落了地,他在日記中直言:「少荃(李鴻章)啟行的軍費有著落了,真是快慰之至。」

此時江蘇範圍內能作為據點的,僅上海、鎮江兩個城市。鎮江守將是江南大營時期的綠營將領馮子材,馮部一直處於孤城被困的境地。指揮江北清軍的都興阿曾派兵救援,但沒有能夠取得成功。朝廷認為鎮江乃南北樞紐,務必確保,所以諭令曾國藩速催李鴻章率水陸軍前往應援。

以前胡林翼也覺得鎮江比上海更重要,他和曾國藩商量,準備一旦進兵江蘇,即留駐鎮江,並保舉李鴻章、李瀚章兄弟中的一人為兩淮鹽運使,以便用徵收的鹽稅為湘軍提供軍餉。

根據朝廷的諭令及與胡林翼商量的結果,曾國藩初步計畫以黃翼升指揮的淮揚水師搭配淮軍,組成水陸萬餘人的東援大軍,其中淮軍由陸路進兵,經巢湖、含山一帶前往鎮江。

陸路行軍路線長達千里,首先遇到的困難是糧餉難以接濟,李鴻章就叫苦說:「江北遍地瘡痍,人煙寥落,辦米、辦夫、餉運維艱。」其次,從安慶到上海,沿途多半是太平天國控制區,淮軍要穿越其防線,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很有可能部隊還沒到鎮江,就遭到太平軍的截擊甚至被其消滅。

退一步說,即便淮軍能夠順利到達鎮江,由於上海正處於太平軍的包圍之中,由鎮江開往上海也不容易。上海會防局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連忙籌措十八萬兩運費,僱傭英商的七艘輪船,用來將淮軍分三批運往上海。

李鴻章與曾國藩經過商議,決定順應上海紳民之請,「由水路東下,直赴上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