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至為關鍵的幾個月 新型洋槍隊

洋槍隊的所謂解散其實不過是不再招收新隊員罷了。逃脫後的華爾躲進了松江,洋槍隊的殘兵敗卒都集中在那裡,而且很快,他就不用再東躲西藏了,因為何伯主動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俗話說得好,縣官不如現管,英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向來動搖不定且含混不清,這使得英國駐華官員在處理對華事務時擁有著很大的權力,彼時的何伯就扮演著此類角色。在英法聯軍擊退李秀成部對上海的進攻後,他曾與太平軍達成了一項互不干涉協定,上面規定太平軍不得進入上海、吳淞的一百里範圍之內,但這一協定的有效期只有一年。

1861年夏末,何伯親自訪問太平軍營壘,企圖在協定期滿後繼續獲得對方不攻擊上海的承諾,但遭到了太平軍將領的嚴詞拒絕,所給出的理由是:「倘上海吳淞不駐滿妖軍隊,忠王、侍王(李秀成、李世賢)決不進兵攻取。」

上海的戰略地位太重要了,太平軍就算是一時無能力打下來,也絕不會承諾永遠不打。在認清這一現實後,何伯對待太平軍的態度和策略發生了變化,他開始確信保證守住上海的最好辦法,是「叛軍(指太平軍)一旦進入我們勢力所及的範圍,就出擊並戰勝(他們)……」。

限於本國的中立政策,何伯無法派英法聯軍實施這種先發制人的主動攻勢,於是便想到了利用華爾及其洋槍隊。何伯是個打過仗的軍人,這是他與看熱鬧的普通洋人所不同的地方。大家都說華爾和洋槍隊不濟事,他卻能夠看出華爾本人確實是有兩下子的,為此他不僅赦免了華爾,而且還邀請華爾及其同伴去「切薩斯比克」號軍艦開會,鼓勵他們放手大幹。

組建洋槍隊之初,華爾並沒有把中國軍隊當回事,以為依靠所募集的洋兵,三下五除二,就能把太平軍給幹掉。正是戰場上的慘敗以及自己死裡逃生的經歷,讓他見識了太平軍的驍勇善戰,也從中看到了中國軍人的能力。

只要給予精良的裝備,再加上訓練有素和指揮有方,中國人就是最可怕的戰士!基於這一認識,華爾在會上向何伯提出了一個新的建議:「不應該再從逃兵中招募戰士,而應把注意力放在招募中國人上,同時用歐洲人當教官。」

若用當時駐滬外國人的眼光來看,華爾的想法簡直荒唐可笑,但何伯同意和支持華爾付諸實踐,並承諾給予幕後支持。因為他覺得這是一筆一本萬利的生意:既不必擔心別人看出英軍採取了主動行動,也用不著投入大量英軍(或法軍),就可以給予太平軍以打擊。

華爾回到松江,重新招募和訓練了八十二名來自各個國家的歐洲軍人,組成所謂的「上海洋人團」,專門負責培訓中國士兵。這些中國士兵主要從江蘇境內就近招募,據華爾手下的一名官員講,在第一個月內,洋槍隊一共招募了一百五十多個中國兵,經過培訓,「每個人都能完成正規軍生活中的全部日常任務,嚴格服從命令,軍服、裝備和訓練都以歐洲士兵為模式,達到完美的和諧」。

1861年10月,洋槍隊擴充至四百多人。雖然訓練時間較短,但新兵們依舊進步神速:學開槍,很快就掌握了全部技術,不僅都成了神槍手,而且懂得怎樣維護保養滑膛槍和來複槍;學開炮,開始還有些害怕,通過教官指點,很多人達到了神炮手的級別;軍官下命令全部用英語,但士兵學起來亦無太大困難,且完全熟悉號音。

所有這些來自當事人的記述或許不無誇張之處,然而中國士兵對軍事技術的領悟能力以及訓練的效果,顯然沒有令華爾失望。

從外觀上看,洋槍隊裝備精良、軍容整齊,由於士兵所穿軍裝頗似英國錫克軍人或法國輕步兵的制服,所以不知內情的人往往會以為這些士兵大部分還是菲律賓人,吳煦等中國的上海官員也仍稱之為「夷勇」。實際上,洋槍隊雖然確實還有一些菲律賓人,但華爾已經將這部分菲律賓人編入了自己的私人衛隊,吳煦等人不可能真的不知道這一點,只是因當時朝廷對此的態度尚不明朗,故意裝糊塗罷了。

到了當年的秋天,這支新型洋槍隊在與太平軍的作戰中首次旗開得勝。何伯聞訊欣喜若狂,立即向華爾表示,他將源源不斷地向洋槍隊提供槍支、彈藥和大炮。

華爾的個人境遇發生了轉變,從前圍繞在他身邊的指責和謾罵漸漸煙消雲散,他不僅做了包括何伯在內的許多在滬外國人的座上賓,成了一個「被人承認和備受尊敬的明星」,而且又「捧起了清廷的飯碗」,重新得到吳煦、楊坊等人的青睞和財政支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