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勝天半子 多謀而善戰者皆天授

還在東征開始時,胡林翼即執意要讓多隆阿擔當前敵總指揮的重任,就是因為知道他具備著鮑超身上所沒有的長處,即不但勇猛,而且機智,能夠做到「運籌決勝,料敵如神」。

其實多隆阿和鮑超一樣不識字(多隆阿是不識漢字),所有公文書信,都得由幕客讀給他聽,但他聽後所提出的意見卻往往能夠切中肯綮。有時多隆阿喜歡坐於帳中,聽人給他讀《三國演義》,聽到某將領設計一節,還沒等讀書人再接著讀下去,他就已經提前領悟,知道這名將領準備設的是什麼計了。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天才,好像一生下來就比別人更懂打仗,所謂「多謀而善戰者皆天授」。

為了使對手進入他的伏擊圈,多隆阿這回上演的是詐病不出。陳玉成、楊輔清不明真情,還真以為他病了,進攻非常積極,結果一頭扎進多軍的伏擊圈,被殺得大敗。林紹璋等人都是配角,主角一敗,他們也只得落荒而走。

此後,在桐城附近的一次對決中,陳玉成、楊輔清又再次為多隆阿所敗。自陳玉成首率粵捻聯軍赴援安慶,在挂車河與多隆阿大戰起,他已先後組織了四次大規模的救援行動,從這四次救援行動來看,勢不可謂不猛,兵不可謂不多,但居然仍無法突破多隆阿所組織的防線,這使陳玉成幾乎感到了絕望。在多隆阿所繳獲的太平軍物品中,發現有一封他寫給天王洪秀全的蠟書,其中寫道:「奉命征討妖孽,所過破巢壓卵,無敢攖鋒。惟多某老謀善戰,用兵如神,臣與對陣,屢為所敗,今百萬精銳悉遭頓挫,自料力不能敵。」

如果實在無法擊敗多隆阿,那就只有擺脫他了。計議已定,陳玉成等人重新兵分三路南下,其中陳玉成、楊輔清為一路,自太湖一線繞遠路避開多隆阿,取道小池驛、黃泥港赴援安慶;林紹璋、吳如孝為一路,自桐城南下挂車河一線,牽制多隆阿;黃文金為一路,自東路繞援安慶。

多隆阿兵力有限,無法阻止這種多路滲透。1861年8月24日,陳玉成、楊輔清、林紹璋、黃文金會師於集賢關,並築壘四十餘座。這讓城內太平軍看到了新的希望,葉芸來、吳定彩等列隊四門,準備予以接應。

次日,陳玉成、楊輔清等人親自督軍四萬人,分十餘路猛攻湘軍外壕,城內守軍亦同時配合出擊。曾國荃則採取以靜制動、反客為主的老戰法,堅守工事不出,待太平軍逼近,才用槍炮進行射擊。

太平軍被拖入了殘酷的攻堅戰。為突破湘軍防線,太平軍每人拿一束稻草,冒著彈雨蜂擁而上,接近壕溝後擲草填壕,頃刻之間目標壕溝便被填滿了。其間湘軍開炮轟擊,一炮過去就是一攤血,打著打著,壕牆上裝備的火炮已經來不及裝填炮彈了,只能輪流施射,為此曾國荃又增調八百桿鳥槍和抬槍,用以加強火力。一時之間,槍炮轟鳴之聲「如連珠不絕」。

儘管傷亡慘重,但太平軍將士仍然捨生忘死,前仆後繼,前面的人被炸翻打死,後面的人馬上踏著屍體繼續衝鋒。依靠不計代價的人海戰術,太平軍終於越過壕溝,逼近了曾軍營壘。

曾國荃見狀,立即率部上前搏殺。曾軍以逸待勞,太平軍在越壕後卻不是傷痕纍纍,就是精疲力竭,一場近戰肉搏下來,數名太平軍前鋒將領被殺,剩餘官兵也被擊退。當天,倒在壕溝內外的太平軍不可勝數,一眼望去,「積屍如山」。

8月27日,戰事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陳玉成、楊輔清精選敢死隊員,攻破了外壕壕壘,並將湘軍往後逼退了一步。曾國荃見壕壘被破,也急忙組織敢死隊進行反擊。

雙方派出的都是各自陣營中最能打和最不怕死的戰士,敢死隊員們互不相讓,手持短兵刃奮力砍殺,直殺得血肉枕藉、日月無光。異常兇猛的白刃戰把太平軍也往後逼退了一步,趁此機會,曾國荃又親自督軍增修新的壕壘。

大家都明白,阻止湘軍築成新壘,乃是解安慶之圍的最後機會,因此安慶城內守軍傾巢而出,直撲新壘。陳玉成也在城外全力響應,他親自擊鼓助陣,見有後退者即立殺陣前,氣勢十分懾人。

曾國荃的性格與曾國藩相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處是曾國荃也有超人的意志和毅力,遇到艱難險阻,能夠堅持到底。不同之處是曾國荃在指揮作戰時比乃兄更堅決更大膽,頗有一股子悍不畏死的蠻勁。

晚年的曾國荃調任山西巡撫,晉中時值大旱,赤地千里。「曾老九」內著道裝,外披袍褂,親自在太原主持露天祈雨。令人格外震驚的是他還準備了一隻香爐,香爐里填著火藥,放著導火索,插著香。曾國荃腦袋上頂著這隻香爐,長跪於地,嘴裡還念念有詞:「老天你如果再不施以雨露,乾脆就讓火藥爆炸,炸死我吧!」

所幸雨來得很及時,曾國荃頭上的香爐才沒有真的爆炸。山西老百姓自然對他感恩戴德,知曉此事的文人官員也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說以曾國荃這樣的蠻勁,怕是連老天都要退避三舍呢,何況當年的「發賊」(太平軍)?

曾國荃參加安慶戰役時,四十歲還不到,身上充滿著「勝天半子」式的蠻勁,哪裡甘心功敗垂成。太平軍發狠,他也發狠,率部拚命擋住其攻勢,以掩護新壘的增修,太平軍猛攻十餘次未果,折損達三千人之多。

經過通宵達旦的搶修,新壘終於修成,此時雙方屍骸已堆到了田壟之上。陳玉成見連這樣的蠻攻都無效,只得收隊回營,城內守軍怕湘軍乘虛入城,也趕快重新入城固守。

安慶城下一戰,不但基本鎖定了戰局,而且也打出了曾國荃和吉字營的名聲。從此以後,吉字營憑藉「穩練不搖」的特點,得以與「應變善戰」的多軍、「衝鋒猛戰」的霆軍並列,成為太平軍最為忌憚的三支湘軍勁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