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撐起兩根窮骨頭 楚軍

陳玉成如今和李秀成已有了點同病相憐的意思,兩人一度都想走捷徑,但都沒走成。湘軍中有一個說法,陳玉成最怕多隆阿,李秀成最怕鮑超,雖然並不一定是當事者的真實感受,但陳李對多鮑,戰場上總是勝少敗多,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兵敗羊棧嶺後,李秀成不再試圖抄擊祁門大營,而是改道進入江西,實際脫離了皖南的主戰場,其原因據分析,可能是為了接應脫離石達開北上的太平軍汪海洋部。

與此同時,南路軍的其他幾路部隊並沒有放鬆對祁門的圍攻。1860年12月15日,楊輔清、黃文金攻佔建德,切斷了祁門大營與皖北曾國荃、多隆阿等部的聯繫。至月末,黃文金率部攻佔江西彭澤,從西面夾擊祁門,李世賢則從東面的休寧逼近祁門。通過這一系列組合拳,太平軍對祁門形成東、西、北三面圍困之勢,祁門大營的外圍門戶僅剩下了南面的景德鎮。

曾國藩就任兩江總督後,在南昌設置總糧台,使江西成為了湘軍的又一後勤基地,皖南湘軍的糧餉也全部來自於江西。這些糧餉都必須通過景德鎮轉運祁門,因此景德鎮既是祁門大營的門戶,同時也是皖南湘軍的生命線。

駐守景德鎮的是左宗棠。當初左宗棠從宿鬆動身回湘,主要是為了看望生病的兒子,回湘募勇僅是一個名義,因為當時咸豐雖已為他「昭雪」,但對於如何使用,尚未給出一個較為明確的說法。沒想到左宗棠抵達長沙後不過三天,新的諭令就到了,朝廷授其以四品京堂候補,命他隨同曾國藩襄辦軍務。這讓左宗棠喜出望外,隨即便正式在湖南組建軍隊。

左宗棠建軍的思路獨樹一幟,與曾國藩的湘軍區別開來。過去有兩支湘籍武裝,外人都統稱為湘軍,但它們與曾系湘軍並不是一碼事,這就是江忠源和王錱的楚軍。江忠源的楚軍早就不存在了,王錱的楚軍在王錱生前一直留在湖南,不受曾國藩節制,稱為老湘營,左右老湘營的是湖南巡撫駱秉章,幕後實際是左宗棠。王錱死後,老湘營始歸曾國藩節制,比如張運蘭就是老湘營出來的一員大將。

左宗棠回湘募勇時,長沙尚留有老湘營舊部一千四百人,左宗棠將他們全部予以收納,並沿襲老湘營從前的稱呼,將自己的部隊命名為楚軍。

除了老湘營舊部,左宗棠還在湖南全省進行招募,這也與曾系湘軍完全不同。曾國藩及其湘鄉籍的親近將領主要只在湘鄉募勇,但左宗棠認為湘鄉不過一個縣,大家都扎堆在一處招兵買馬,難免會出現供小於求的現象,也不可能有這麼多的合格勇丁供人挑選。集中於湘鄉募勇的另一個弊端,是前方一旦吃了敗仗,消息會迅速傳開,對士氣的影響太大,過去湘軍慘敗於三河之役,就發生過這樣的問題。

左宗棠將募勇範圍從湘鄉擴展至長沙、郴州、沅州、湘陰等各個府縣,依靠他兩入湘幕的威望,僅用一個多月時間,就選募了三千五百餘名勇丁,使楚軍總數達到近五千人。

此時石達開正在貴州活動,並有進入四川的動向,朝廷曾打算調左宗棠督辦四川軍務。胡林翼勸左宗棠,若沒有川督之類的實銜在身,楚軍入川光軍餉就無法解決,難以建功。左宗棠自己也不願入川作戰,他向曾胡表示:「我志在平吳,不在入蜀。」

朝廷隨後改派駱秉章入川,左宗棠則率楚軍向江西開進。左宗棠雖然早就指揮軍事,但親自帶兵打仗還是第一次,又是出省作戰,激動之餘也不無忐忑,他在家書中說:「我此去要盡平生之心,轟轟烈烈地干一場,但就是不知道最後能否如願。」

楚軍出省時,正值皖南如火如荼之際。左宗棠先入江西,再入皖南,先是馳援祁門大營,接著又奉曾國藩之命駐軍景德鎮,不僅要全力確保祁門大營後路及糧道的安全,還要兼顧江西,肩上擔子不可謂不重。

楚軍的訓練時間不長,照理一開始的實戰表現不會太好,但老湘營的那一部分兵勇本來就是有作戰經驗的老兵,與此同時,左宗棠又改變了湘軍多用儒生、文員帶兵的傳統,楚軍營官多用武人,選擇標準是不需要有多高的文化或者功名,只要在戰場上敢拚命能打硬仗就行,這使得楚軍雖是新軍,但具備著一定的戰鬥力,且完全聽命於左宗棠的指揮。

左宗棠駐軍景德鎮後,曾主動出擊,攻佔德興和婺源兩地。他本來還想配合祁門湘軍夾擊徽州,因黃文金連陷江西數縣,進逼景德鎮,才不得不退回景德鎮禦敵,這說明楚軍在當時已至少能起到張運蘭部那樣的作用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