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撐起兩根窮骨頭 南方之事

曾國藩自請北上勤王的奏疏寄出後,沒想到鮑超卻不高興了。鮑超原為胡林翼一手提拔的部屬,自曾國藩移師皖南,才歸曾國藩節制。他是個性格粗獷、不拘小節的武人,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誤以為是曾國藩攪黃了他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失望之餘免不了口出怨言。

得知鮑超鬧起了情緒,胡林翼特地給他寫信,明白地揭示了曾國藩為什麼要代其北行的原因,並且說,滌帥(曾國藩)待你就和父母對待子女一樣,寧肯自己冒險也不願讓你被人折磨,他是你的救命恩人啊,你應該思圖報效才是,怎麼還亂髮牢騷呢?

鮑超恍然大悟,這才明白曾國藩的一片苦心,也才知道曾國藩不是要阻撓他立功,而真的是救了他一命。

咸豐收到曾國藩的奏疏時,中國與英法俄的和約已簽訂多日,英法聯軍也即將撤出北京,自然用不著勤王了。又過了半個月,一封無須北上的廷寄送至祁門大營。此前曾國藩還在為既要帶兵北上,又要在蘇皖與太平軍相持,有限的兵力該如何分配而傷腦筋,廷寄讓他如釋重負:「今接奉此旨,可專心辦南方之事了。」

「南方之事」確實已令曾國藩陷入了自顧尚且不暇的境地,他發愁要不要分兵北援也絕不是無病呻吟。早在太平軍擊潰江南大營,佔領蘇常後,陳玉成、李秀成就決定發起西征(天京事變前已經有過一次西征,故此次西征被稱為第二次西征)。按照初步計畫,西征軍的主力部隊由陳玉成、李秀成統帶,分別在長江南北平行西進。其間由於李秀成在上海、浙江耽擱了些時日,在他從江南動身出發之前,便由李世賢、楊輔清、黃文金等部組成南路西征軍,先行向皖南發動進攻。

1860年9月15日,李世賢、楊輔清對寧國展開圍攻。寧國是湘軍今後進軍江浙的孔道,戰略地位很重要,曾國藩急派剛剛歸隊的張運蘭赴援,但張運蘭中途被阻,尚未能夠抵達寧國境內,寧國府城已被攻陷。

李世賢拿下寧國後,即劍指徽州。曾國藩讓人去徽州了解一下情況,那人回來報告說若不派去兩萬精兵,徽州城斷不能守。曾國藩一時間哪裡湊得出這麼多精銳部隊,恰好其帳下的另一員統領李元度也已經歸隊,李元度自告奮勇且很有自信地說只需他率本部人馬前去,就足以守住徽州。

按照湘軍的軍事制度,指揮五百人的叫營官,指揮千人的也叫營官,往上就要指揮四五千至兩三萬人,稱作統領。這時曾國藩已建立了比較規範的營制,營官人選或從隊哨提拔,或直接物色,二者均可在營制裡面慢慢歷練打造,可是從營官到統領,卻一直沒有能夠找到合適的上升渠道和制度。

一個平常最多只習慣帶千人的營官,一旦要他指揮數千人乃至數萬人,他怎麼可能一下子適應得過來。因為這個緣故,湘軍中特別出色的統領,例如塔齊布、羅澤南、楊岳斌、彭玉麟、李續賓、李續宜,本身都可稱得上是軍事天才,他們也都不是從營官一步步歷練上來的。時間一長,曾國藩甚至產生了一個似是而非的認識,他認為做統領的都必須是天才才行,光歷練是歷練不出來的。

問題是世上的天才總是極少數,哪有這麼多現成的天才正好供應給你?曾國藩遂有統領乏才之嘆,他能想到的辦法就是從幕僚中進行考察,看到誰有成為將才的潛質,就先把他放到營務處學習軍務,以後有了機會再讓他帶兵。李鴻章、李元度都是走的這一模式,只不過李鴻章尚處於學習軍務的初級階段,而李元度已經帶了六年兵了。

曾國藩的這套辦法其實並沒有跳出「選天才」的範疇,它的最大缺陷是帶有賭博性質,或者說有點像鑒寶。可是就算是眼光再犀利的古玩專家,時不時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仍以二李舉例,李鴻章日後掌兵,被證明確實是個將才,但李元度離真正的將才卻還差著好大一截。

李元度從軍前因長於文采而被冠以才子之名,在曾幕中打理文案時也表現不錯,然而打仗畢竟不同於寫文章。文人氣質較重的李元度短於治軍,尤其好寬縱屬下,這使得他的部隊紀律較為鬆懈,不僅戰鬥力不突出,而且擾民。

對李元度的軍事指揮能力,曾國藩一直抱有懷疑。之所以沒有加以撤換,一方面是李元度多年跟隨左右,兩人情誼深厚,一時間下不了這個狠心;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統領的位置缺人,找不到最好的,往往就只能以次一些的人選勉強填充。與此同時,曾國藩對李元度多少還抱有一些僥倖心理,認為只要給予的機會多了,經過一再磨鍊,李元度或許仍有大器晚成的可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