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撐起兩根窮骨頭 每戰必敗

說一千道一萬,大多數臣民潛意識中仍不願承認軍事失敗,為此他們必須找出一個人來作為不敗的借口:第一次鴉片戰爭為什麼會輸?因為林則徐沒上場!第二次鴉片戰爭又為什麼會輸?因為勝保已提前下場!

在輿論的推波助瀾下,勝保取代僧格林沁原有的地位,對京城守備負起了責任,儘管實際上並沒有起到追捧者所希望他起到的作用。

咸豐逃出京城後的第四天,勝保上奏摺稱已經找到了對「逆夷」戰而勝之的辦法。據他說,他在打仗的時候,親眼看到英軍聯軍以火器見長,但除此之外,尚不及太平軍和捻軍勇猛,最主要的還是洋人腿腳不靈便,就是騎馬也騎不利索,自然不擅長肉搏。「用兵之道,貴在以長擊短」,如果能夠抓住英法聯軍的這些缺點,找機會貼近了進行白刃格鬥,則對聯軍「非斬即擒,必成大捷」。

為何在英法聯軍兵臨城下時沒想到這招呢?勝保說他早就想到了,但是蒙古騎兵和京旗兵勇都不敢接近敵人,所以一直難以取勝。

蒙古騎兵和京旗做不到的事,身手矯健的川、楚勇可以做到,僧格林沁、瑞麟完成不了的任務,他勝保能夠完成。在奏疏中,勝保請求咸豐召調川、楚勇數千人北援,由他統一指揮,還誇口說只要他手下有了這批援兵,就能將與敵近戰格鬥的設想完全付諸實施,到時「刀砍矛刺,直進橫衝,既不能殺盡逆夷,亦必大加懲創」。

勝保本屬見識短淺之輩,嘩啦啦地說了一大段話,就沒幾句是靠譜的。所謂洋人腿腳不靈便,起自於乾隆年間,到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林則徐也曾有此錯誤認識,然而在時間過去二十年後,一些親身與洋人打過交道或與其作戰的文臣武將都已沒這麼愚昧了,未料勝保居然仍是如此糊裡糊塗,不明事理。

事實是,洋兵的腿能直能彎,能騎馬能步行,體格比當時的中國兵還要強壯得多,他們不單是火器好,近戰格鬥也不輸對手。從北塘到八里橋,近戰格鬥的場面不是沒有,但往往少數洋兵端著刺刀就能頂住乃至擊垮一大群中國兵。再者,蒙古騎兵的馬那麼快都接近不了洋兵,川、楚勇都是純靠兩條腿行動的步兵,有多少機會和可能創造出奇蹟呢?

咸豐平素對勝保並不是很欣賞,但僧格林沁這棵大樹既倒,他抱著病急亂投醫的心態,便覺得不妨試一試勝保提出的這個法子,或許真的能治住洋人也說不定呢。

看到勝保奏摺的當天,朝廷便頒下勤王詔,命曾國藩、袁甲三各挑選精銳兵勇兩三千人,由勝保點名的鮑超、張得勝(袁甲三的部下)帶隊即日啟程赴京,交勝保調遣。

十四天後,曾國藩收到了皇帝專門發給他的廷寄。此時正值太平軍發起西征,且連戰連捷,直抵祁門之際,鮑超乃皖南湘軍的首席大將,若他被抽調北上勤王,則皖南軍事將立陷困境。不僅如此,根據方方面面的情況判斷,鮑超北上非但難以建功,而且還面臨著凶多吉少、徒然送死的後果。

鮑超北上,是勝保點的名。湘軍首腦與勝保不是第一天打交道。勝保早年在朝中為官的時候,經常遞些讓皇帝感到難堪的摺子,見皇帝發怒,曾國藩曾上書請求朝廷廣開言路,對他從寬處理。那時曾胡還視之為一個敢於直諫的言官,沒覺得他有什麼特別不好的地方,糟糕的印象其實是從勝保離開京城,帶兵打仗開始的。

身為統兵將領,勝保起初還有一股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衝勁,尤其在阻擊北伐軍一役中,確有可圈可點之處,但這只是曇花一現,很快他就露出了原形,戰場之上,要麼不打仗,打起仗來每戰必敗。山東是捻軍活動的重點區域,山東人也最知勝保的底細,因此乾脆把他名字中的「勝」替換成了「敗」,稱他是「敗保」。

「勝保」之所以變成「敗保」,不是光軍事才能的問題,更在於他的智商和情商實在太低:治軍不嚴,所部紀律鬆弛,非常散漫;弄虛作假,捏造事實,明明打了敗仗,卻一律報稱凱旋;平時作戰「勝不相讓,敗不相救」,八里橋一役,他把功勞苦勞全攬到自己身上,責任全推給作為友軍的僧格林沁、瑞麟;極度貪財好利,在圓明園被焚和敵軍兵臨城下的嚴峻時刻,別人都急得哭了,他居然還做「家賊」偷盜圓明園財物。

對自己的同事和部下,勝保也都表現得非常驕橫跋扈,為此胡林翼還和他發生過激烈衝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