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隻緊緊抓住它的痙攣的手 一個帝國的沉迷和另一個帝國的墮落

事實上,在馬戛爾尼謁見乾隆之際,中國正面臨「康乾盛世」的結束,行將衰落。與此同時,英國卻已儼然是西方工業革命的火車頭,加之民族主義的勃興,向東方擴張殖民地,尋找傾售商品的市場成為必然。

當然如果雙方在乾隆朝就刀兵相見,中國的境遇可能會好很多。如同馬戛爾尼所認為的,「(乾隆朝)由一個老邁、瘋狂、至高無上的好戰分子帶領著,幸好有一群精明強幹、機智靈敏的官員,想方設法地維持下去」。更重要的是,那時英國尚沒有完全摸透中國的實際狀況,於是便只得將就著在廣州做買賣。

到嘉慶直至道咸年間就不一樣了,水旱天災,官吏貪黷,人口增多,生產減少,政治和社會結構上的種種弱點都完全暴露出來,大清帝國真正進入了衰落期,根本經受不起西方的任何一次衝擊。馬戛爾尼對此也有極其準確的預測,他認為如果不是乾隆朝的官員來管理中國政府,重新換一撥庸才,這艘政府之舟就將漂泊無依,「直到在岸邊撞成碎片」。

如果說馬戛爾尼和乾隆的見面是中西之間的第一場衝突或第一顆子彈,前後時間跨度達二十年之久的兩次鴉片戰爭就是其延續。英法等西方國家通過戰爭,不僅是要打開中國的門戶,藉以傾銷商品,還試圖讓中國認識到它們是一個平等的貿易國家,而不是什麼蠻夷或「朝貢國」。

英法聯軍攻進北京以及火燒圓明園,在讓這場舉世矚目的中西衝突達到頂點的同時,也為它創造了一個新的開始。額爾金如此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甚至不顧主權國家交往中所必須注意的禮節,也就是要把當年馬戛爾尼和英王所遭遇到的一切加倍奉還給中國。

很顯然,武力強弱是額爾金可以和敢於這麼做的前提。額爾金平時在北京城裡出行,都有五百名士兵隨從,一路浩浩蕩蕩,耀武揚威,這次前往禮部帶去的士兵更是多達兩千人,而奕訢等人的隨身護衛及善撲營士兵才二十人,二者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當年馬戛爾尼代表英王給乾隆帶去不少禮物,但卻被乾隆僅僅看成是「貢品」,而且說它們毫無價值和用處。這都是一些什麼禮物呢?聯軍闖入圓明園後,在園內發現了它們,其中包括兩輛英國造的馬車、天文儀器、一把英國造的手槍、兩門榴彈炮。聯軍發現這些東西時,它們全都完好無損,從物品的狀態也可以看出,乾隆收下後就束之高閣,根本沒有用過。他那時也無論如何不會想到,這些「毫無價值和用處的貢品」將最終打敗他的子孫和帝國。

「一個帝國的沉迷和另一個帝國的墮落」,一位國外學者如此描述中英這段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恩怨。

額爾金到達禮部大堂後,奕訢等人上前迎接。額爾金非常傲慢輕蔑地看了奕訢一眼,那態度讓隨同前往的格蘭特都感到,「這肯定讓可憐的恭親王渾身發冷」。

額爾金這麼做同樣也是故意的,因為他知道咸豐皇帝打死也不可能親自來談判現場,親王就是咸豐的代表,他要通過自己的一舉一動,讓中國皇帝的代表在他們英國的進逼面前「驚恐戰慄」。

儀式開始了,中國官員相互議論了幾句,不料額爾金立即朝他們大吼道:「保持絕對安靜!」眾人噤若寒蟬,無人敢與之交涉。

在場的義大利攝影師貝亞圖打算拍下這一場景,但是由於燈光太差,沒有能夠拍攝成功。當時列強都想看中國人的笑話,英國報紙也已留下版面,準備刊登簽約現場的照片,以記錄所謂歐洲征服者徹底打敗中國的歷史,貝亞圖的拍攝失敗無疑讓他們失望了。

奕訢需要簽字的文件是中英《北京條約》,這是一份必須簽署而不是有待商議的文件。其內容除承認《天津條約》外,還包括:向「傷害英國女王的行為」表示道歉;八百萬兩賠款;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割讓九龍半島;英公使是否駐京由英國自行決定;等等。

在馬戛爾尼半個世紀前的那次謁見中,英國使團關於開放通商口岸、在北京建立公使館等請求曾一概遭到乾隆的否決,現在全部都得到了滿足。甚至於,像當年乾隆一樣,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也得到了來自中國的「貢品」。

英軍軍官從圓明園的廢墟中撿到了一隻寵物犬,軍官給它起名為「北京犬」並獻給了女王。女王非常自然地給「北京犬」起了一個新名字「洛蒂」,意為戰利品。除此之外,女王還收到了格蘭特呈獻的金玉手杖、三隻鑲嵌寶石的大碗,後者均為從圓明園掠奪的贓物。

1860年11月5日,英法聯軍撤出北京。在此之前,奕訢被迫與法國、俄國也分別簽訂了《北京條約》,近代以來中國的所謂條約體制至此初步成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