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從未見過如此有膽魄的人 第一條也是最好的消息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李秀成很早就橫掃江南,拿下了蘇州,為什麼遲遲未向上海大步推進,以致讓洋槍隊在上海周邊興風作浪呢?

原因還得從太平天國那份經略長江下游的方案說起。在這一方案中,挺進江蘇東部只是最初步驟,其戰略重點還是上海。洪仁玕和李秀成,一個是方案的制訂者,一個是實施者,兩人重視上海是一致的,區別只在於洪仁玕主要出於政治動機,而李秀成更多著眼于軍事。他們也都意識到,在清廷與西方矛盾加深和相互仇視之際,贏得外國人的好感,使其嚴守中立,將對己方有利。當然,如果西方各國還能對太平天國表示積極支持,就更加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基於這一考慮,洪李很希望能夠在控制上海的問題上與各國談攏,為此致信駐上海的外交首腦和傳教士,邀請他們來蘇州面商。

可是各國代表都沒有給予什麼回覆,甚至卜魯斯還不讓密迪樂收信,最後只有五名傳教士從上海動身前往蘇州。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之初,西方各國包括一些觀察家一方面出於對清廷的仇視和憤恨,另一方面也為起義軍身上所具有的基督色彩所吸引,一度對太平天國表現出了濃厚興趣,這也是各國主張中立的重要原因。

然而在近距離接觸後,各國代表很快發現太平天國的教義與真正的基督教並不是一回事,而且天王洪秀全公然自稱「所有國家的主」,視各國為對中央王國的「納貢者」,其表現居然比清廷還要狂妄自大。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至此,除密迪樂等少數人外,公使領事們都在大失所望之下迅速改變了立場。

有了這樣的認識,各國雖然仍持中立政策,但他們卻決不會允許太平軍接管上海。道理很簡單,上海由誰掌管,關係到列強的整個在華權益,清廷再難以溝通,總還承認上海是條約港。若是讓比清廷更難打交道的太平軍進入上海,他們連這個都不承認,該如何是好?那豈不是連到手的權益都丟掉了嗎?

在各國看來,太平軍要攻取上海,這是談都不用談的事。肯赴蘇州一行的傳教士無任何官方背景和職責,也明確拒絕接收並攜帶寫給官方的文件,去蘇州只是為了試探在太平軍轄區傳教的可能性而已。

這五名傳教士中有兩人都是洪仁玕在香港的熟人,一個還是他的朋友。當時還在天京的洪仁玕不可能不知道他們的真實身份,但或許是為了抬高自己在天國的身價,他致函李秀成說這五人都是「洋官」,來蘇州是為了代表各國和太平天國講和。

聽了洪仁玕的話,李秀成也真的相信是「洋人來降」,便讓部隊暫停進兵,以便等待洪仁玕來蘇州和「洋官」進行談判。

等到青浦告急,李秀成才察覺情形不對。他不可能分清楚洋槍隊與西方正規軍的區別,只是理所當然認為外國人已違反中立政策,插手內戰和幫助清軍了。既然如此,蘇州談判自然不會有結果,於是他急忙率部增援青浦。

1860年8月2日,李秀成部與洋槍隊在青浦城外展開大戰,雙方從早上一直激戰到中午。李秀成帶來的是太平軍主力,通過兩次主動出擊,就把洋槍隊打得丟盔卸甲,狼狽不堪。

華爾的助手法恩爾德參與了這場令他畢生難忘的戰役。他的感覺是打著打著,忽然就發現太平軍佔了上風,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地將他的士兵迅速消滅。他還驚恐地看到,一些軍官的頭顱已被挑在了太平軍的矛尖上,「他們(指太平軍)打起仗來心狠手毒,活像惡魔,轉瞬之間,我們的人幾乎全被消滅了」。

青浦一戰,全隊官兵共死傷三分之一,華爾自己也身負重傷,所有的大炮、炮船以及一列軍火列車丟得一乾二淨。這是華爾在華軍事生涯中所遭遇的最大失敗。當他逃回上海欲重組軍隊時,遇到的全是敵意和謾罵。《北華捷報》幸災樂禍地評論道:「第一條也是最好的消息是……華爾及其走卒們在青浦遭到慘敗。這個臭名昭著的流氓給上海抹了黑。」

華爾仍不服輸,他補充了新兵,配備了新的大炮。一周之後,洋槍隊由其副將法爾思德、白齊文率領,再次重返青浦。可惜在同一地點,這支倒霉的傭兵部隊並沒有能夠得到鹹魚翻身的機會,他們遭到李秀成的側翼包圍並被擊潰,損失非常嚴重,殘部只得退往松江。

李秀成連喘口氣的機會都沒留給他們,8月12日,又馬不停蹄地對松江發動猛攻,洋槍隊毫無招架之功,太平軍輕輕鬆鬆就將松江城拿了下來。

洋槍隊敗退和華爾受傷的消息,令已經對洋槍隊產生依賴的上海官紳受到極大震撼。江蘇巡撫薛煥驚呼:「夷軍(洋槍隊)銳氣大挫,上海、松江恐怕要出事了,怎麼辦?怎麼辦?華爾受傷,若群夷散去,更不得了。」

上海的外國人同樣感到緊張不安。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很多清軍將領在與外國人見面時,都發現對方神情沮喪,這使他們在更為驚懼的同時也不免感到一絲莫名的快意:原來洋人也這麼害怕太平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