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撐一日 哪壺不開提哪壺

收到來信,胡林翼經過反覆思忖,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方案。原有的三路謀皖行動計畫僅適用於安徽,他建議將這三路視為中路,另起兩路,分別以李元度、李鴻章統領,一出杭州,一出揚州,與中路互為掎角,這樣就可以二者兼顧,既保上游根本,又照顧了朝廷的面子。

調整進兵方略後,兵肯定不夠用,怎麼辦?胡林翼的辦法是加大募兵力度,再增四萬兵勇,「傾湘中農夫以為兵」,湖南農民能當兵的全都可以招來當兵。

以往受制于軍餉困難,湘軍募勇很慎重,能少募必不敢多募。如今不一樣了,曾國藩已為兩江總督,以後籌餉再不用像原來那樣發愁,足可以放膽放手募兵了。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古來如此。在主張大量募兵的基礎上,胡林翼又與曾國藩相約,共同奏請朝廷重用一批將才。他判斷,由於蘇浙淪陷,官員或死或逃,朝廷手裡已經多出了不少實缺,而且又正是依賴湘軍的時候,一定會答應下來。

對胡林翼所提建議,曾國藩是一部分接受,一部分不接受:胡提議同時出兵杭州、揚州,曾認為並不具備條件,傾向於只出杭州;繼左宗棠回湘募兵後,曾奏請派李元度回湘再募湘勇三千,但仍堅持量力而行,不盲目擴招;胡一口氣保舉十六名將才,曾則謹慎得多,尤其不願意給朝廷留下培植私人勢力的印象。

曾國藩最終形成的方案,是在不撤安慶之圍的前提下,率部移師皖南,之後兵分三路,自率其中一路進駐祁門,另外兩路,一路到池州,與江上的楊岳斌、彭玉麟水師聯絡,一路到衢州,與杭州的張玉良、王有齡軍聯絡。

由於湘軍主力大多需用於安慶戰場,所以即便壓縮了出兵規模,曾國藩的兵仍不夠用,於是便向胡林翼借兵八千,包括鮑超的霆軍六千,多隆阿的禮營兩千。

曾胡部隊本為一家,乃不分彼此的關係,自然是曾國藩要多少,胡林翼就盡量抽出多少。胡部有很大一部分是當初羅澤南回援武漢時帶過去的,胡林翼因此玩笑說,他和曾國藩開的都是皮匠店,只不過曾是老店,他是老店派出去開的分店,分店的本錢出自於老店,所以只要老店有要求,分店哪怕影響生意也要予以滿足。

胡林翼這一借兵不要緊,可把荊州將軍都興阿給眼紅壞了。在曾國藩署理江督前,他已受命督辦江北軍務,不過他有騎兵而無步兵,遂向胡林翼請調昌營的三千人馬。

昌營是胡林翼親自招練的鄂軍,被用於屯守湖北後方,哪裡肯給都興阿?見胡林翼不給,都興阿就賴著不走,可胡林翼仍然不為所動,都興阿沒辦法,就把屁股一拍,說我不管了,你自己負責回奏朝廷吧。

這句話把胡林翼惹火了,他生氣地對官文說:「要弟作奏,弟也不是無詞可答!」

不錯,都興阿握有朝廷旨意,但在朝廷面前說話,他顯然還沒有身為湖廣總督的官文好使。官文與胡林翼利益相關,胡林翼打了勝仗,他跟著沾光,胡林翼失敗,他跟著倒霉,更何況胡林翼集中兵力於皖北,湖北後方確實相當空虛,他當然只會幫著胡林翼。

不久,聽到胡林翼把霆軍、禮營都撥給了曾國藩,而且比他所要人馬還多出兩倍多,都興阿的心理更加不平衡,向胡林翼催要得也更急了。

胡林翼調兵給曾國藩,既出於湘軍內部互相支持扶掖的特殊關係,也是因為他和曾國藩有著共同的戰略目標。實際上他自己抽出這麼多兵馬,力量已顯真空,還得另「謀補益之方」,想想從哪裡再調些兵到皖北呢。

都興阿這個時候湊上來纏人,真正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胡林翼氣不打一處來,憤憤地對僚屬說:「霆禮(霆軍、禮營)既撥,何厚於滌(曾國藩)!昌字(昌營)不撥,何薄於都(都興阿)!」

我把霆、禮二營撥給曾國藩,不是因為我倆的私交特別好,同樣地,我不撥昌營給他都興阿,也不是因為我們的關係特別差,全得看實際情況允不允許!

都興阿拿來嚇人的虎皮可以說對胡林翼沒有任何效果,他八次奉旨催要昌營,胡林翼就是執意不給,直到後來赴江北,都興阿還是沒能帶走昌營的一兵一卒。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