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撐一日 圍魏救趙

李秀成原本是個大字不識幾個的廣西鄉下人,從軍後卻很愛讀書,太平天國禁讀孔孟之書,謂之「妖書」,他因偷讀這些書曾幾乎被殺。

讀書和悟性使李秀成迥然不同於太平軍的其他將領,他也是唯一一個戴眼鏡的太平軍高級將領。事實上,在太平天國後期,要論對戰場總體局勢的洞察和把控能力,可以說無人能與之比肩,即便石達開也和他有著一定差距。

為報答天王的知遇之恩,李秀成絞盡腦汁,苦思良策。考慮到直接打破天京之圍比較困難,要在浦口立即擊退張國梁亦不現實,他想到了採用圍魏救趙之計。

所謂圍魏救趙,是會集各路援軍,主動攻襲清軍兵力薄弱的杭嘉湖地區。那一帶枕山負海,物產豐饒,早已成為江南大營與皖南清軍的主要糧餉供給地,每年都要提供七十萬兩白銀給軍隊。李秀成大膽預測,只要能夠調集到足夠的兵力攻擊杭嘉湖,江南大營便不得不進行援救,到時天京之圍自然可解。

計議已定,李秀成立即騎馬進京,向洪秀全報告自己的設想,並毛遂自薦,請求親自出京調兵。可是這一請求卻未能得到同意,洪秀全反對李秀成出京,要求他繼續死守浦口。

如果能派別人承擔圍魏救趙的使命,當然最好,問題是當下沒有合適的人選哪!李秀成很是無奈:「留我鎮守浦口,解天京之圍該指望何人?」

他當著洪秀全和朝臣們的面,扳著指頭,將原來的五軍主將一個個地數過來:陳玉成無能力調兵,而且正在皖北與湘軍作戰,連自己都抽不開身;楊輔清、李世賢與清軍膠著在一起,無法移動;韋俊已經降清。

除了五軍主將,其餘一些將領雖也號稱能戰,但不過徒有虛名,關鍵時候很難指望得上。想到天京局勢危殆,刻不容緩,李秀成忍不住加重了語氣:「京城四門全都被清軍包圍著,朝內糧食也不多了,現在主(指洪秀全)又不准我離開浦口,誰來救天京之圍?我主(洪秀全)到底是怎麼想的?」

李秀成的這番話令洪秀全十分不悅,他當場將李秀成給責罵了一番。不過罵過之後,對於到底如何為天京解圍,他也依舊想不出什麼別的招,只是一味說著靠天父天兄保佑之類的話。

其餘朝臣也都苦留李秀成,李秀成的第一次進諫宣告失敗。

眼看圍魏救趙的計畫面臨夭折的危險,情急之下,李秀成決定擊鼓鳴鐘。

中國有一種古老的司法直訴制度,叫作「登聞鼓」,用以讓普通民眾擊鼓鳴冤或向朝廷提出意見。「登聞鼓」在宋以前並不算是個稀罕事,據記載北宋時有個老百姓在京城宮門外擊鼓,為的只是自己丟了一頭豬,宋太宗不但親自受理,還詔令對他進行了賠償。

到了宋以後,皇帝可就沒這麼好說話了,擊「登聞鼓」的條件越來越苛刻,到了清代更已形同虛設,美其名曰「防止無端刁民惡意上訪」。

宮門外的鼓都還在,可你要是想擊鼓的話,首先得做好被廷杖三十的準備。如果你告狀的理由,竟然是想要政府賠你豬這樣的「小事」,那不把你的屁股打得像豬頭一樣腫,估計也不會放你出門。

太平天國移用清制,從天王府到各地方衙署,其大門走廊內都設置有大鼓兩面,凡有意見建議或需要申冤投訴的人均可前來擊鼓。聽到鼓聲,天王和地方長官們必須即刻受理。當然它們同樣僅僅是用來裝點門面的擺設,一般情況下,沒人敢冒著被責罰的危險輕易上去擊鼓。

李秀成已無路可走,只能選擇這種辦法。幾天後,他再次入京,在天王府的朝堂上擊鼓,終於迫使天王不得不重新坐殿聽取意見。

當著天王的面,李秀成再次陳述了自己的理由和決心,表示無論如何一定要出京:「為解天京之圍,請主(洪秀全)容許臣(李秀成)便宜行事、長算遠略,以期能夠掃蕩妖穴,永奠磐石之安。」

見李秀成堅決要走,除此之外也確實沒有別的辦法為天京解圍,洪秀全終於同意了他的計畫。

干王洪仁玕後來在一份自述中說圍魏救趙是他的計策,而且也是由他向天王奏准施行,然而從這一期間李秀成的活動軌跡來看,在圍魏救趙之計制訂之初,他應該並不知情。或許在洪秀全批准後,他也參與了一些意見,但毫無疑問,計畫中最漂亮的部分仍然只會來自經驗豐富的李秀成,並由其親自負責實施。

獲得天王的允准,李秀成立即將浦口軍務移交給其他將領,自己喬裝改扮,穿著普通士兵的衣帽服飾潛出浦口,動身前往蕪湖。

李秀成離開浦口不過三四天時間,浦口城外靠江邊的二十餘座太平軍營壘就全部被張國梁攻破,九洑洲要塞亦隨即陷落。九洑洲要塞是保衛天京和浦口兩岸交通的關鍵,也是糧食轉運的咽喉,清軍佔據此處,不僅完全截斷了浦口的運糧水道,而且意味著對天京的合圍之勢已完全形成,如果李秀成再晚一點走,能不能出得去都很難說了。

李秀成一到蕪湖,即以忠王的身份召集皖南的太平軍將領開會,以具體商討如何解救天京。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