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下兵將只靠湖南 圍城戰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胡林翼的套路或者說是「權術」並不僅僅用在多鮑身上。東征開始後,騎兵副都統舒保被留在湖北看家,為此很有意見。胡林翼就寫信給他說:「無論如何,弟(胡林翼)與兄與希庵(李續宜號希庵)三人,永不相離,總是三人生死與共,風雨同舟而已。一切不必生氣。」一封信過去,舒保馬上消了氣。

李續宜是李家最小的兒子,自兄長李續賓死後,他對在鄉侍奉父母特別上心。胡林翼雖出於敷衍朝廷的需要,讓李續宜盡量在家多住一段日子,可是時間一長,又怕對方以此為由真的不再出山,為此他不僅與李續宜結為兄弟,還將李續宜的父母接到武昌行署,並且早晚請安,簡直把李續宜的雙親當成了自己的親生父母。

李續宜感動之餘,未嘗不知胡林翼的用心。他有一次對曾國藩說:「胡公(胡林翼)待人多血性,然而有時也用權術。」曾國藩承認「胡公有時是用一點權術」,不過他「對你們李家弟兄始終還是一片至誠」。李續宜笑道:「其實這倒沒有什麼關係,即算胡公不是一片至誠,我也應當為他儘力。」

事實正是如此,從湘軍嫡系將領到滿蒙出身的官吏將帥,與胡林翼的關係都相當融洽,多鮑均樂於為其所用,多隆阿更是只聽胡林翼一人調遣指揮。

在打仗方面,胡林翼是個非常善於動腦的人,他曾對遠近發生的兩次圍城失敗的戰例進行過對比研究。遠的例子,是向榮以江南大營的五萬兵馬圍困南京,圍了三年,被擊潰。近的例子,是石達開以三十萬大軍圍困寶慶,圍了七十天,結果同樣被擊潰。

「賊(太平軍)圍我而敗,我圍賊(太平軍)而亦敗」,這讓胡林翼認識到,原來圍城戰的失敗率竟是如何之高。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攻城部隊四面包圍堅城,其注意力必然集中在如何攻城上,很難顧及身後及周邊。一旦援敵橫擊旁擾,部隊不僅會被分散兵力,還可能在運動中被援敵消滅,從而使得己方的圍城企圖完全落空。

打圍城戰更討厭的地方,是容易被牽制兵力。打個比方,如果你用一萬人圍城,那麼城池一天不被攻破,這一萬人就別想脫身,也就等於減少了整整一萬機動兵力。湘軍兵力本來就不多,哪裡吃得消做如此減法?

胡林翼認為,湘軍自創建以來,已苦戰近十年,在這近十年時間裡,之所以在用兵上始終無法完全做到運轉靈活、快速敏捷,追根溯源,就是把精力和兵力都耗費在了圍城戰上。

看來,包圍敵方城池不一定是喜事好事,而更可能是不慎跳入了一個大陷阱,發現這個秘密之後,胡林翼甚至一度發誓「永不圍城」。他的意思當然不是說絕對不圍城,尤其對於太湖、安慶、南京這樣的重要戰略據點,該圍還是得圍,他是反對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盲目打圍城戰。

按照胡林翼的定義,只有在兩種條件下才可以圍城,其一是四面無敵,且有十倍於敵的兵力,其二是圍城與打援相結合。第一種條件事實上並不具備普遍意義,畢竟打仗的人很少能夠碰到這種好事,所以關鍵還是要掌握好第二種。

就太湖戰役而言,情報顯示陳玉成已會同捻軍組成粵捻聯軍來援,對外號稱有十萬之眾,實際也有八萬多人。太湖城城牆高,塹壕深,防守嚴密,硬攻的話短時間難以硬下,若不能做到打援結合,擊敗來援的粵捻聯軍,圍城戰必然還要重蹈向榮、石達開失敗的覆轍。

戰役未開之前,先要準備好與打援部隊,胡林翼將這一經驗總結為:「天下兵事,只此一理,有圍城之人,須先行另籌打仗之人。」在太湖戰役的兵力部署上,他設置了兩路打援之師,一路是多隆阿、鮑超部的一萬八千人,駐於太湖城外小池驛,從正面阻擊援敵,另一路由金國琛統領,駐於天堂寨作為打援的機動力量。圍城兵力僅準備集結約萬人,由於兵力不足,僅能包圍三面,東面空缺,無法形成合圍。

不少人可能會覺得奇怪,你再怎麼注重打援,也不能弄得圍都圍不起來啊?其實,胡林翼所謂的圍城與打援相結合,是以打援為主,圍城為次,換句話說,圍城只是用來引誘援敵的手段,打援才是最終目的。

在胡林翼看來,只要消滅了援敵,所圍之城自然可得,而若不消滅援敵,即便投入再多的圍城部隊也難以收效。為此他主張以弱兵、中等之兵圍城,以強兵打援,同時強調打援兵力在數量上也要超過圍城兵力,大致是一兵圍城,三兵打援,太湖戰役的兵力部署體現的正是這一思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