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下兵將只靠湖南 先發制人

咸豐一直偏重北防,而且對太平軍北伐造成的危急情形也記憶猶新,他不僅完全贊同袁甲三等人的意見,而且視為首要之事,下旨命曾胡切實照辦。

曾胡對此則有自己的通盤考慮。曾國藩把自古以來的起義軍分成兩類,即所謂的「流賊」與「竊號之賊」,前者主要採取快速流動的作戰方式,後者的特徵是擁有相對穩定的政權和根據地。

曾國藩認為,對付「流賊」只需預防以待其至,堅守以挫其銳,對付「竊號之賊」則必須主動進攻,而且必須剪其枝葉,搗其老巢。在他看來,南京的洪秀全和安慶的陳玉成都是「竊號之賊」,與石達開、捻軍等「流賊」不同,只有先發制人,拿下南京、安慶方能一勞永逸。

東進會逼得太平軍與捻軍聯合「北竄」嗎?曾國藩的結論是,湘軍不東進,太平軍倒有可能「北竄」,東進之後反而不會。因為「竊號之賊,沒有不豁出命去保衛其基地的」,只要湘軍猛攻太平軍所必救的安慶、南京,他們就沒有能力「北竄」。

曾胡打定主意不分兵北進,但皇帝的面子也不能完全不給,商議下來,兩人對原方案中的李續宜一路做了調整,宣布這一路將可能繞至豫皖兩省交界處,不過究竟能否成行,還得等李續宜到皖以後再定。

曾胡在官場浸淫多年,他們和左宗棠一起合稱「天下奏牘三把手」,各自都有一套用文字跟朝廷周旋的絕活,尤其胡林翼更是一個打馬虎眼的老手。援湘的一萬多人雖早已撤回湖北,可是帶隊李續宜仍告假在湖南老家奉母。不僅如此,胡林翼還給李續宜寫信,讓他在家多住一段時間,等太平軍大舉增援皖北,再飛函相請。曾胡都很清楚,一旦安慶戰役啟動,皇帝的注意力就會被吸引過去,那時他在意的必然是戰役能不能打贏,安慶能不能拿下,李續宜一路究竟北進與否再不會是其關心的重點了。

東進不能分兵,必須最大程度地集中兵力。想當初李續賓率八千人孤軍東進,沿途不斷分兵駐守,到三河大戰時僅剩五千人,兵少將寡,要不然也不會敗得那麼慘。這次曾胡吸取教訓,除水師之外,他們把能集中的五萬步騎精銳全部都調到了皖北。

因兵餉難籌,湘軍無法大量招募新兵,所以湘軍的兵力一直都很有限,從來達不到如太平軍那樣動輒十幾萬、幾十萬的集結規模,五萬精兵被調至前線,使得湖北後方一下子就空虛起來。

假使把湖北看成一個人,他的右臂在江西,左臂便在豫皖兩省交界處。經曾國藩率湘軍反覆征戰,太平軍在江西已很難攪起大的風浪,唯「左臂」所在仍隱患不小。胡林翼對此有清醒認識,在繪製地圖時對該區域地形標註得也特別詳盡。

儘管曾胡認為一旦安慶戰役打響,太平軍必然無暇北上,但太平軍和捻軍通過豫皖交界處殺入鄂省北岸卻是有可能的。從這個角度上說,曾胡進兵皖北的部署其實冒了很大風險。

可是這個風險又完全值得去冒一下。說到底,戰爭本來就具有一定的冒險性,必須有所取捨,若處處設防,別說湘軍僅能湊集五萬人馬,就算能集結十萬之眾,這樣的打法也不會有什麼效果,而且最後的結果極可能是處處都防不住。

胡林翼說:「兵事怕不得許多,算到五六分便須放膽放手。」當然,他和曾國藩對安慶戰爭籌謀已久,勝算是不止五六分的。

在曾胡所商定的四路進兵計畫中,曾國藩軍一路,胡林翼一路,多隆阿、鮑超一路,李續宜一路。李續宜路是打援軍,胡林翼路駐於皖鄂之界處,主要任務為調度諸軍和統籌糧餉轉運,也就是兼顧前後方的總預備隊。這樣算下來,名為四路,實際只有曾國藩和多鮑兩路能夠起到實際作用。

開動腦筋,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通過總結不斷豐富自己的戰略戰術知識,向來是湘軍首領們的特點和長處。在這方面,胡林翼做得最為突出,他在制訂安慶戰役的作戰計畫時,反覆研究了自太平天國起義以來湘軍所親歷的重大戰役,三河潰敗之役自然是重點,但像石達開圍攻寶慶失敗這樣的例子也沒放過。

李續賓以九江得勝之師進軍皖北,一個月內連克四城,後來為什麼會慘敗?沒有安排好援兵,單兵突進,敗就敗在「急躁冒進」四個字上。石達開集結兵力達三十萬,卻打不下一個小小的寶慶,雖然具體情況與李續賓有區別,但歸根結底還是由於缺乏足夠的後援和補充,攻城時間受到了限制。

以此為戒,胡林翼在組織安慶戰役時格外強調謹慎從事,謀定後戰。在戰役正式打響之前,他首先瞄準的不是安慶,而是安慶周圍的四個重鎮——石牌、太湖、潛山、樅陽。他認為只有先攻克四鎮,使安慶守軍失去東西兩側的重要支撐點,才能穩穩妥妥地圍攻安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