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放手一搏 與時間競賽

約束軍紀,表面上看只要下個命令就行,但主將的示範作用其實相當重要,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中梁不正垮下來。

僧格林沁出身貧寒,年少時因生活艱難放過羊,以此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即便後來發達,成了「僧王」,仍不改初衷。駐節天津期間,他帳中的高級幕僚一個月只能拿到十四兩薪俸,與其他地方的幕僚相比,顯得異常寒酸。這些幕僚肯繼續待下去的理由,一是慕名而來,沖的是僧格林沁的聲望,並沒想從中發大財,二是僧格林沁自奉更薄,他一個月才領十二兩薪俸。

不打仗時,僧格林沁只穿一身青布馬褂,完全看不出是什麼皇室貴胄,碰到部下士卒有「過奢」的舉動,他也一定要加以勸止。

所謂「過奢」,依照的仍是僧格林沁自己的標準。有人買了一件青呢馬褂,上前一問,要花去兩千四百個銅錢,僧格林沁連連咂嘴,說一件衣服要用去相當於十天的口糧,太浪費了,不過是一件衣服嘛,你看我也就是穿件青布馬褂,以後絕不能這個樣子。

某次僧格林沁查看軍營,在一座帳外看到了丟棄的白菜葉。他立即把當事人叫出來,讓其撿起洗凈:「我告訴你,白菜葉用鹽腌一下,味道好得很,丟掉是暴殄天物。」

嚴格並不等於一天到晚要對部下板著冷麵孔。和所有優秀將領一樣,僧格林沁與官兵相處不分彼此,即便進行責備,也都面帶笑容。他巡營很少騎馬,都是步行,而且看到什麼講什麼,就像一個見多識廣的老兵。跟著他的大小官員,從將軍都統開始,見僧王如此,也都只好跟著走來走去,沒一個敢擺官威。

僧格林沁在吃的方面並不講究,一日三餐就是兩個小菜,再佐以饅頭和小米粥,平時連吃大米都覺得過於奢侈。只有到一個新的地方紮營時,他才會特地讓伙夫蒸一隻小豬,然後坐在帳外,一個人邊喝酒邊吃肉。

所部的騎兵步兵聞到香味,都跑過來要嘗一嘗鮮,僧格林沁便用刀將豬肉一片片割下來給他們。往往是這一群剛走,另一群又來,轉眼之間,一隻蒸熟的小豬就被分光了,僧格林沁本人倒沒吃著多少,但他只是笑笑,從不介意。

僅僅半年之內,僧格林沁的訓練和治軍就收到效果。1859年3月底,大沽炮台接連三次進行實彈演習,最後一次光打中旗杆的就有六炮之多,這在以前是無法想像的。

這支短時間編練的部隊,人數達到一萬,其中有四千駐於炮台,而且官兵從精神面貌到戰術水平都煥然一新,足以稱得上精銳之師。

在火力防禦方面,僧格林沁也不敢掉以輕心。他在大沽重建了六座炮台,並再鑄大型銅鐵炮,這次一鑄就是八千斤以上級別的炮,最大的甚至超過了萬斤。

通過南方戰場的實踐,大家都掌握了購買洋炮這一門徑。可是由於廣州失守,已經不可能再從海外購進了。這時正好有一個福建商人,知道僧格林沁在尋覓好炮,就主動把先前買來用於護船的洋炮捐了出來,加上從其他渠道或購或捐的,大沽炮台一下子擁有了二十多門洋炮,形成了土洋炮相結合的火力體系。

重建大沽口炮台期間,僧格林沁就住在附近村子的兵房裡,一大早就趕去炮台督工,很晚才能休息。此時正值冬季,大雪紛飛,海風凜冽,凍得人上牙齒碰下牙齒,咯咯作響,苦寒之狀,連一些年輕士兵都受不了,更何況僧格林沁已是年近五十之人。幕僚和部下都勸他不用如此辛苦,事事親力親為,僧格林沁則憂心忡忡地望著遠處的海面:「眼看就快要解凍了,又不知道夷船什麼時候來,不能不抓緊啊。」

在這場與時間角逐的競賽中,僧格林沁終於跑到了前面。至1859年4月,大沽防禦體系基本完成,僧格林沁自己也鬆了口氣,在給咸豐的奏摺中,他如釋重負地報告說:「大沽海口布置均已周密。」

兩個月後,也就是1859年6月17日,英國海軍司令何伯率艦隊到達大沽口外,這時他發現海河內有很多障礙物。落潮之後,他用望遠鏡仔細觀察,辨別出障礙物原來是複雜的攔河設施。

阻塞河道的常用工具是鐵鏈和木筏(木排),比如,湘軍和太平軍在長江上鬥法,翻來覆去離不開這兩樣東西。僧格林沁開始用的也是木筏,後來他覺得木筏對英艦威脅不大,就又設計了鐵戧。

鐵戧由三根鐵腳所組成,其頂端削尖,可浮於水面,對艦艇底部有明顯的破壞作用。僧格林沁用兩根大鐵鏈和一根纜繩將它們綁起來,在海河上每隔六米就排成一行,看上去頗有一種讓人心驚肉跳的感覺。

何伯立即做出結論,不摧毀或拆除這些攔河設施,就連淺水炮艇也無法順利登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