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妙計究竟妙在哪裡 珠江之戰

在葉名琛發起反擊後,英軍兵力不足的弱點逐漸暴露無遺。前進的話,抓不住葉名琛,一切等於白搭,而且就算是進入廣州也待不住,後退又不甘心,而如果不進不退,等待的就是被噁心。

從西摩,到巴夏禮,再到包令,如今比的不是別的,就是抗噁心係數,看誰頂不住先崩潰。

巴夏禮一直跟在西摩身邊當翻譯,這小子是個文官,雖然整天把打仗喊得山響,其實並沒經歷過真正的戰鬥,晚上這些心驚肉跳的經歷才讓他對打仗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明白了少許。

一著急,巴夏禮想出了個餿主意,說咱們不是兵力不足嗎,為什麼不去組織一支「偽軍」?

包令聳了聳肩:「算了吧,我們現在連中國雜役都雇不著,到哪裡去組織軍隊?」

巴夏禮眨巴眨巴小眼睛:「找香港的中國人啊。」

巴夏禮自恃是個中國通,連兩廣地區的土來之爭都知道。他的方案是,從香港招募兩百個客家人,組成「偽軍」,配合英軍作戰。

按照巴夏禮的如意算盤,香港已屬英國殖民地,當然香港的中國人也算英國臣民,而且客家人與廣州本地土著又不對付,如果讓他們上陣,沒有不心甘情願的。

包令聽後啼笑皆非,作為港督,他比巴夏禮更了解居港的中國人。鴉片戰爭之前還好,鴉片戰爭之後,因香港被割,港人對英國人可以用「切齒痛恨」這四個字來形容。

在香港,如果一個英國佬走進中國古董店,平時巴不得招攬生意的店老闆一定不想做你這單生意,同時還忘不了冷嘲熱諷,會說你想要的那套古董在廣州可以買到啊,你為什麼不到廣州去買?

包令深知這一點,土來之爭是人家內部矛盾,恨英國人的心情卻都是一樣的,別我把這兩百客家人武裝起來,他們反倒掉過槍頭來打我,那豈不是弄巧成拙了。

成立「偽軍」不現實,包令想了一下,說要不這樣吧,香港有大量的中國苦力,很多人找不到活干,現在既然在廣州本地招不到雜役,不如到香港招勞工,這樣起碼可以減輕一點英軍負擔,把輜重兵空出來用於作戰。

可是他又錯了。明知中英正處於戰爭狀態,在港苦力拒絕前往廣州,哪怕你開再多的薪水,也沒人動一動眉毛。

日子一天天過去,就這麼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不尷不尬地僵持著,包令幾乎每時每刻都要承受不小的心理壓力,而戰事還在朝著不利於英方的方向繼續發展。

1856年11月22日,葉名琛正式下達反攻令。在把英國人噁心得暈頭轉向以後,他要出真招了。

聽到這一消息,包令的五臟六腑都燒了起來。11月29日,他在寫給兒子的信中忍不住發出了近乎絕望的悲嘆:「我真不知道要用多大的力量才能壓倒這位欽差大臣,也許就是把廣州城摧毀了也不行。」

都什麼時候了,這洋鬼子還想著要壓倒人家,渾然忘了以他現有的力量,別說摧毀廣州,保住自己都不容易。12月1日,葉名琛發起珠江之戰。當天,廣東水師奉命攻擊英軍佔據的炮台,西摩聞訊急忙率艦隊前來增援,雙方展開了大規模的海上對攻。

根據葉名琛前期的部署,廣東水師始終猶抱琵琶半遮面,不與英國海軍交鋒,西摩並不了解其真正實力,只知道他們先前連洪兵水師都打不過。

實際上,與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相比,廣東水師這支國內首屈一指的水上部隊,起碼在戰術上已有了長足進步,打不過洪兵,只是因為在數量上遠遠不及對方,而當對手換成英國海軍,它又重新具備了數量上的優勢。

在珠江之戰中,廣東水師採用的是一種類似於湘軍水師的打法,即大小船相結合。作戰時,大船因缺乏速度,只能依靠一首一尾的火炮,掉過來掉過去地進行輪流射擊,但它最主要的功用,其實不是炮擊,而是起到指揮調度以及為小船遮擋風浪的作用。

在大船的指揮下,作為小船的舢板實施群狼戰術,往往以十抵一,甚至是以百抵一,環繞在英艦四周,進行火燒槍擊。

西摩看到,他的軍艦被數以百計的中國舢板所包圍和糾纏,幾乎脫不開身,以往摧枯拉朽的場面再也看不到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