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時間真是一把殺豬刀 使命和責任

在珠江三角洲的各個貿易中心,葉名琛都設立了捐輸局,實行「派捐」。派捐名義上是捐款,其實就是抽稅,徵稅對象為經營生活必需品的商人,比如,賣布匹的、賣棉花的、賣食油的。稅率也不低,是商品銷售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十,遠超厘金。

葉名琛的理由也很充足,徵收之前,他專門進行過調查,對商人的收入情況很了解。這就像在商業繁華地帶開店,如果是最熱鬧市口的店面,你就是把租金定得再高,要租的人還是一樣會搶破頭,何況作為生活必需品,利潤本來就不薄。

在南京條約的「五口通商」中,不包括廣東汕頭,但因為汕頭與廣州的通道曾被洪兵截斷,在缺乏管束與制約的情況下,汕頭曾一躍上升為走私貿易的天堂,貿易額高達幾百萬兩,洋人走私商們也是絡繹不絕,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

葉名琛沒有放過汕頭,他的務實之處在於,知道汕頭不是通商口岸,但你們如果硬要從這裡上岸做生意,我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是你們得接受「派捐」,從幾百萬兩貿易額里分出一些銀子給我。

「派捐」極大地緩解了廣東的財政危機。據統計,當時從廣東一個小鎮的布店行,就可以收到總計六萬兩白銀。

錢多了之後,葉名琛也不敢揮霍,而是千方百計地節省和削減開支,以確保這些錢能用到「最合適的地方」去。

什麼叫「最合適的地方」?江蘇、安徽、湖南、湖北、福建……除京城之外,都是兵連禍結,仗一直打不完的地方。

葉名琛代替咸豐成了前線部隊的後勤總管,他的作用在當時無可替代——如果沒有廣東提供的洋炮和船隻式樣,湘軍水師不可能與太平軍水營拉開差距;如果沒有廣東發來的「紅單船」,江南大營都不知道如何去封鎖南京;更進一步說,如果沒有廣東的協餉,南方戰場就可以直接宣告停擺,甚至於連咸豐的內務府,也得靠葉名琛的錢才能渡過難關。

南方的這些省份,就原來的經濟實力而言,廣東並非第一。江蘇和浙江都比廣東富庶,江蘇的南京雖被太平軍佔據,但向榮擁有的蘇州、常州這些地方都是財源茂盛之地,不料向榮卻還要廣東接濟,惹得咸豐大為光火,認為向榮只會打仗,在理財方面簡直是個糊塗蟲,錢就是扔在地上,他都不知道如何去撿。

向榮是個老軍人,字也不識幾個,不會弄錢情有可原。隔壁的浙江還沒怎麼受到太平軍的侵襲,又是由布政使主抓財政,結果仍因解決不了財政問題,導致布政使懸樑自盡。

葉名琛超常的理財能力得到公認,各省都期盼著這位財神爺能伸手拉自己一把,哪怕是得到兩廣總督的一封親筆信,都「令人不食自飽」。

葉名琛至此到達了個人事業的巔峰。他成了大清國的又一個拯救者,如果這時候你再讓咸豐排個名單,葉名琛極可能已超過僧格林沁,理由很簡單:僧格林沁打贏的只是一場戰爭,葉名琛支持的卻是全國整個戰場。

1856年,咸豐拜葉名琛為體仁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為正一品大員,能得到這一品銜的人非常少,要好幾年才出一個,在咸豐執政期間,包括葉名琛在內,一共才四個人。

葉名琛雖躍身體仁閣大學士,但咸豐並沒有調其到京,而仍以兩廣總督之職留任廣東。

他需要這位繼林則徐之後聲名最為顯赫的大吏繼續掌控嶺南,否則天京事變後的南方戰場就可能失去後勤保障。除此之外,按照慣例,兩廣總督同時兼任通商大臣,葉名琛還必須負責管理包括廣州在內的五口通商事務。

使命和責任如此之重,可以想見,如果不是葉名琛,換其他任何一個人,咸豐都不可能放心。

葉名琛親身參與了當年的廣州反入城鬥爭,在外交事務上也早已不是新手,他知道跟洋人打交道,哪些是原則,哪些是策略,哪些可以退讓,哪些絕不能妥協和示弱。

就廣州一地而言,講得簡單直白一些,就是斷不能放英國人「入城」,其他則都可商榷。可是世上的事就是如此,你越不讓干,對方卻可能越感興趣,也就越想干。南京條約之後,中英吵吵嚷嚷都是為的這個,在廣東,徐廣縉和文翰曾為此不知打了多少官司,幾年後雙方易人,但爭執不下的還是這個老話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