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時間真是一把殺豬刀 一攤又一攤

錢沒法增,便只能減。爆發財政危機的那一年,從文官武將到一般士卒的俸祿餉銀都被先後減了兩成,以後又陸陸續續地扣減,但清代的俸祿餉銀本來就不高,再怎麼扣也得有個限度,你總不能讓大家都赤條條地給朝廷打工吧?

一個錢字,困住了所有人。當曾國藩和胡林翼等人為此抓耳撓腮的時候,他們的皇帝也正四處尋覓著孔方兄的蹤影。

不是沒錢嗎?那就造錢。咸豐年間的大錢,除了一枚可以當十枚用外,有的還能當百當千。大錢說到底還是金屬,多少得消耗點成本,最划算的是戶部印製的銀票,上面只要印著面值多少就可以了,印一萬兩就值一萬兩,印一百萬兩就值一百萬兩,印一千萬兩就值一千萬兩。咸豐開了竅,乾脆發餉銀也用銀票,京兵們收到的兵餉往往都是一半實銀,一半銀票。

這樣的銀票誰要?誰都不肯要!

咸豐開的不是山西票號,沒有與銀票相匹配的真金白銀,大量印製銀票的行為無異於是在搶錢,民間理所當然地視之如同廢紙一般。

官員們領到銀票,不過自認晦氣,也就相當於俸祿又被扣減了,而前線不行,都眼巴巴地等米下鍋呢,你送來一堆廢紙,除了拿來燒火,還能派什麼別的用處?

咸豐能想的都想了,實在沒轍了,便只好令各省協餉或者自籌。

還好,所謂窮極思變,群眾的智慧總是無窮的。早在曾國藩於江西開辦厘局前,江北大營就已抽厘助餉,接著江南大營設厘局,湖南湖北也概莫能外,到了後來,幾乎沒有一家不靠著抽商業稅賴以活命了。

這一攤剛剛可以甩手,咸豐又碰到了另一攤,這次的麻煩不是屋外,而是屋內。

咸豐即位後,感念養母靜貴妃十年養育之恩,特尊其為康慈皇貴太妃,一切待遇均比照皇太后級別,但對於咸豐的孝順,太妃顯然不是十分領情。

當年太妃曾勸丈夫立咸豐為皇太子,但這並不完全出於她的真意,更多的還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等到咸豐真的繼承大統後,她便開始懊悔起來。

要說道光的養母孝和皇太后也曾力挺自己的養子,可兩人的情況不同,孝和的兩個親生兒子不成器啊,冷板爛泥扶不上壁,我的兒子奕訢哪一點不比他那個走路一跛一跛的瘸子哥哥強?

在太妃看來,不僅奕訢屈居人下,而且她也受到了牽連。你想,若是她的親兒子當上皇帝,她現在還不早就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后了?「比照皇太后」,畢竟不過是比照,哪能跟真的比。

有沒有戴上鳳冠,最大的差別不是生前,而是死後——如果是皇太后,可與丈夫合葬皇陵,而且靈牌還能進入太廟供祭祀,倘若不是,管你是貴妃太妃,一律靠邊。

越到晚年,太妃的這種情緒和心結就越重,漸漸地就露在了臉上。咸豐天天去請安,漸漸也感覺到了。

其實太妃並不知道,如果當初不是咸豐對奕訢加以保護,她的兒子別說當皇帝,可能連命都沒了。那還是咸豐的生母全貴妃在世時候的事,全貴妃發現道光喜歡奕訢,怕奕訢被立為皇太子,竟有了藉機毒殺奕訢,以絕後患的念頭。

咸豐很快察覺了全貴妃的陰謀,他不忍心謀害弟弟,於是趕緊暗暗地告訴奕訢加以防範,這才使奕訢逃過了一死。那時的咸豐尚年幼,也還沒有被太妃收養,如果他也像全貴妃那樣一心只有皇位,完全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根本沒看見。

當然咸豐無論如何不可能把這件事告訴太妃。儘管他心裡萬分委屈,但臉上並沒有表示出任何不滿,相反,在對待太妃方面還更加殷勤,唯恐有哪一點做得不到位,會引得老太太不高興。

知道太妃最疼奕訢,咸豐把自己能給的都給了弟弟,除冊封恭親王外,還逐步培養其入主軍機處,直至成為軍機首輔。按照皇家制度,皇兄皇弟在成人後就不能再住在皇宮裡了,而應分開別居,咸豐又另外賜給奕訢兩座精美園林,其中一座是當年和珅的宅第,也就是後來著名的恭王府。

同樣是皇家規矩,親王們與咸豐之間既是兄弟,更是君臣,如果沒有咸豐的諭旨,誰也不能擅入皇宮,但咸豐專門給予奕訢特權,准許他可在不奉諭旨的情況下,早晚入宮給太妃請安。咸豐的兄弟不止一個,除了奕訢,沒人能得到如此高的待遇。

道光並沒有看錯咸豐這個兒子,他的寬容,他的大度,他的平和,乃至於發自內心的「仁孝」都不是裝出來的,是本性如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