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用時間來熬 轉危為安

會師後的湘軍已達八千餘人,但數量仍遠不及太平軍,加上太平軍防守的地形十分險要,因此正面突破的難度很大。

如果有側面捷徑就好了。

這條捷徑是蒲圻當地的一個舉人提供的。胡林翼按照他的指引,率兵抄小路進軍,出其不意地佔據了蒲圻城西北的鐵山,使太平軍的正面營壘盡失其險。

儘管如此,麻煩並未能完全消除,畢竟蒲圻城仍在韋俊掌握之中。你不打下這座城,仍然無法前行。

羅澤南的看家本領為「以靜制動」,其前提條件是對方要來攻,可是韋俊兩度戰敗後,也變乖了,他偏偏就不主動進攻。羅澤南又施誘敵之法,韋俊仍不上當,看到湘軍退卻,追還是要追的,但沒追多遠,就會及時收兵回營。

這是胡林翼在武漢就遇到的老大難問題,當哥倆兒碰到一塊兒,兩個聰明絕頂的腦袋加在一起,仍然想不出什麼更好的招,最後只能是一個字:攻。

湘軍一攻,太平軍就掌握了主動。韋俊在蒲圻城下扎有五座營壘、四道木柵。守壘的大多選用「長發兵」,作戰經驗相當豐富。兩軍在營壘前反覆搏殺,湘軍付出很大傷亡,連軍官都陣亡多名,還是一座營壘都拿不下來。

羅澤南十分焦慮。他擔心如果一直衝不破營壘,太平軍固城死守的意志將會更加堅決,而蒲圻也可能變成另一個九江。他決定採用火攻,並召集諸將,動員全軍:「蒲圻不下,武漢必不能攻,今天大家一定要死磕下去,不然『九江故事』便會繼續上演。」

「九江故事」對湘軍來說是一個慘痛的記憶,因為從那時候開始,他們就像中了霉運一樣,不是損兵折將,就是敗績連連。羅澤南統帶的部隊,皆為榮譽感極強的精銳之師。傷疤一旦揭開,眾人連眼淚都流出來了,嗷嗷叫著便抱著稻草向太平軍營壘撲去。

太平軍不斷放炮阻擊,但湘軍不顧傷亡,前仆後繼。木柵前的稻草越堆越高,烈焰突起,四道木柵被焚毀一盡,五道營壘也跟著著了火。

羅澤南一舉克複蒲圻,太平軍被斃俘者達五千餘人,幾乎是和羅澤南西征軍的總數一樣多,這一仗也成為官軍自失守武昌以來所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

蒲圻一戰結束後,韋俊退守武昌,而且再也無法阻擋羅澤南的前進。1855年12月25日,羅澤南到達武漢,此前胡林翼已水陸並進,收復了包括金口在內的南岸前沿陣地。

第二年年初,羅澤南和胡林翼分路進兵武昌,並在城下與太平軍進行野戰。韋俊一敗再敗,老兵傷亡很大,他的現存部隊實際上是個大雜燴,即由少數老兵帶領多數未經訓練的新兵,所以數量雖眾,但其實野戰能力極差,只要湘軍朝後一包抄,便爭相潰退。

經過短兵相接,太平軍戰死三千餘人,湘軍卻只死傷了十幾個,戰場之勢幾乎可以用秋風掃落葉來形容。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武昌外圍的太平軍據點就被全部掃清。

羅澤南的到來,終於使胡林翼轉危為安,從而告別了他生平最為艱難的一段日子。

外圍戰失利後,韋俊再施故技,開始歸攏部眾,堅守待援。太平軍野戰不行,守城還行,一個老兵看住幾個新兵,守住城垛綽綽有餘。韋俊本身也是防守戰高手,城池布防很有一套,經過他的部署,武昌城下插滿竹籤木樁,城上除密布炮眼外,還堆積有滾木巨石。

羅澤南和胡林翼對此都很頭大。胡林翼調來大炮,在山上架炮轟城,但由於相距太遠,只夠擊毀有限的幾處地方,遠不足以對守軍形成威懾。

炮擊無效,若是單純的仰攻,架著長梯登城,傷亡又實在太大,可以說得不償失。羅胡經過商議,決定改變強攻戰術,轉而分兵於武漢下游,以截斷太平軍增援武漢的水陸通道,從而促使城內不戰自亂。自此,攻堅便變成了圍困。

攻堅的好處是可以速戰速決,壞處是傷亡吃不消,圍困的好處則是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壞處卻是時間可能會拖得很長,而時間的延長,對羅澤南來說,無疑是一種煎熬,因為他將無法在短期內揮師東下,自然也就沒有辦法兌現當初對曾國藩所做出的承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