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戲從對手中來 關鍵是看時機和成效

中伏不僅讓林鳳祥受到打擊,也斷絕了他待援的最後一點希望。不久,連黑豆都沒得吃了。林鳳祥下令殺騾馬,騾馬有限,殺完了開始煮皮箱刀鞘,帶皮的也煮完了,又從地上挖掘馬齒莧、當歸這些野菜為食,還有人則剝開榆樹,取皮研末,做成麵條。等到連這些東西都吃得差不多的時候,甚至俘獲的官兵和逃兵也被殺掉,取人肉以食,盡顯戰場上最黑暗和悲慘的一面。

漫無邊際的逃亡開始了。經過這次逃亡,太平軍的兵力變得嚴重不足,只剩下兩千多名死也不投降的廣西老兵。考慮到兼顧兩鎮也變成了不可能,林鳳祥遂放棄西連鎮,率部進入了東連鎮。

在此之前,僧格林沁曾經開壕築堤,為的是蓄積雨水。等到堤壩建成,蓄水已達到房頂那麼高,這時便掘堤放水,對太平軍陣地進行圍灌,之後又用大炮進行連續轟擊。

看到太平軍陣營出現混亂,僧格林沁才正式發起總攻。林鳳祥往來督戰,身受兩處槍傷,他身邊的兩千勇者或戰死沙場,或投水自殺,再沒有一個肯屈膝投降。

1855年3月7日,東連鎮被僧格林沁所攻破,林鳳祥也在躲藏的地窖內被俘。儘管地窖內還儲有可供他一月食用的糧食,可這已經無濟於事了。

兩天後,也就是3月9日,咸豐收到了僧格林沁從前線發來的捷報。這段時間正是曾國藩在九江和湖口遭遇大敗,石達開發起全面反攻的時候,咸豐太需要一個戰場上的好消息來沖沖喜了。儘管僧格林沁拖了這麼長時間才解決問題,但畢竟是解決了,而且僧格林沁身為皇親國戚,統率的是八旗官軍,不同於曾國藩的湘軍。換句話說,僧格林沁才是純粹的家裡人,他贏了,就是在給皇家長臉。

咸豐加封僧格林沁為博多勒噶台親王。在清代,一般只有皇帝的兒子才能被封為親王,僧格林沁以一個蒙古郡王,皇帝的表兄(還不是正宗的)就被封親王,這在當時非常少見。自此以後,僧格林沁的故鄉科爾沁左翼後旗就被稱為「博多勒噶台親王旗」,簡稱「博王旗」,這一稱謂一直沿襲至今。

僧格林沁的同伴就沒這麼好運了。勝保還未到山東之前,天京發來的援兵已被沿路消耗得差不多了,再給他傾力一攻,連山東都立不住腳,只剩得一千餘人拚死突圍後南返回京。

援兵余部剛走,李開芳來了。李開芳此行本為接應援軍,但由於消息滯後,等他到的時候,北援早已失敗,他自己也被勝保包圍於高唐。不過隨後遭到霉運的不是李開芳,而是勝保。由於勝保在損兵折將的情況下,仍遲遲無法攻破高唐,咸豐下令將其逮京問責,攻克高唐的任務也同時移交給僧格林沁。

高唐州是《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救柴進的地方,似乎天生對造反者有利,對官軍不利。到了高唐之後,僧格林沁發現,不是勝保無能,實在是高唐州太難攻了。

高唐以前是存儲軍火之處,當地盛產製造火藥所必需的硝石、硫黃,糧草也很充裕,要打仗,李開芳幾乎沒一樣缺的。他從連鎮出發時雖只帶了六百輕騎兵,但這六百餘人「皆百戰精銳」,都是打仗打出來的能戰之士。

在此基礎上,李開芳在城外挖掘三道深壕,三壕相通,壕內藏有太平軍。官軍從壕上穿過,不是被長矛挑個對穿過,就是被鳥槍打死,加上城內能夠居高臨下,以明擊暗,所以每次官軍都要碰得頭破血流,傷亡十餘人算是少的,多的時候一次就要損失百餘人。

勝保攻城時,十八般武藝全都使上了,參加攻城的騎兵有滿洲騎兵、蒙古騎兵,步兵更是五花八門,除了北方官軍外,還包括南方來的川勇,可是無一例外地都遭到敗績。

如果僧格林沁也像勝保一樣採取大兵強攻的辦法,顯然效果不會好到哪裡去。

高唐很難攻,那麼換個地方呢?僧格林沁將勝保的四面包圍改為網開一面——網開一面不是說都不對,關鍵是看時機和成效。

在主動閃出空當的同時,他像在連鎮時一樣加緊圍城,能斷的糧道全部斷掉。勝保在時,太平軍有時晚上還能到城外村莊里去征糧,隨著僧格林沁越圍越緊,連這種機會也沒有了。

眼見得城中糧草不斷地少下去,李開芳心裡打起了鼓。這時他又得知了連鎮太平軍覆滅的消息,越發感到高唐非久留之所,於是開始計畫突圍。

1855年3月17日,李開芳扔掉所有馬匹輜重,帶著餘下的三百人趁夜步行突圍。僧格林沁那鷹隼般的眼睛始終緊盯著太平軍突圍的方向,如果他願意,完全可以將李開芳擋住,把太平軍重新堵回高唐州,但這並不是他想要的。

他想要的,恰恰是李開芳正在做的。在北伐以來的所有突圍中,高唐州突圍可以說是太平軍最為失算的一次軍事行動,它為李開芳最終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