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當亡不當亡 拜將

升壇拜將,都不知是哪個年頭的事了。朝廷之上,沒一個人知道相關禮儀,只好派人到皇家圖書館去翻尋查找。

禮儀終究是個形式,尚在其次,關鍵還是拜誰為將。已經到危急存亡的最後一刻,在賽尚阿、訥爾經額這些宰相級的重臣都一一讓他失望之後,咸豐想到了自己血濃於水的叔伯兄弟。

第一個人選是他的親叔叔惠親王綿愉。到咸豐做皇帝時,幾個叔叔伯伯都已辭世,綿愉是咸豐唯一的叔叔。咸豐對這個叔叔很是尊重,除在各種召對宴席活動中免叩拜之禮外,還特許其在紫禁城內乘轎。

第二個人選是他的親弟弟恭親王奕訢。由於系同一個母親撫養,又年齡相仿,所以在諸兄弟中,咸豐和奕訢的關係一直都很好。兩人在上書房讀書的時候,就常常湊在一起假模假式地操練武藝。

奕訢研究了一套槍法和刀法,做哥哥的很是欣賞,他還給弟弟的刀槍各起了一個名字,槍叫「棣華協力」,刀叫「寶鍔宣威」。起完名字,咸豐又送給奕訢一把被稱為白虹刀的寶刀,那時的這對哥倆兒,簡直好到能合穿一條褲子。

在未公布皇儲名單之前,奕訢的呼聲曾經蓋過咸豐,但咸豐並沒有像外界猜測的那樣對奕訢生出什麼罅隙。換句話來說,如果咸豐是這樣的人,道光恐怕就不會選他繼任皇位了。

在道光的立儲詔書里,明確將奕訢封為親王,這一缺乏先例的舉措,實際表明了奕訢今後的地位以及他可以在咸豐身邊起到的作用。登基之後,咸豐即正式冊封奕訢為恭親王,此後又讓奕訢在內廷行走。內廷相對於外廷而言,指皇帝自己家的院子裡面。行走不是一個正式官銜,恰如其名,就是這裡跑跑,那裡走走,傳個文件,送份命令的意思。咸豐給奕訢這個職位,就是讓他四處看看,多長點見識,以便以後好出來做事。

現在終於到了需要你們搭把手的時候了,咸豐讓綿愉在外掌軍,奕訢在內理政。

1853年10月11日,咸豐在紫禁城乾清門外舉行拜將儀式,拜綿愉為奉命大將軍,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第二天,任命奕訢署理領侍衛內大臣,參與辦理京城巡防事宜,一個月後,又讓奕訢正式入值軍機處,接觸各種軍務政要。

不過,當天的拜將儀式卻很不熱鬧。原因不是儀式不夠到位,而是參與度不足。即便咸豐親自下旨讓官員們儘可能地到儀式上來捧個場,人也到不齊。不來的人都請假出京了,給出的請假理由幾乎千篇一律:「我父母年紀大,需要照料。」

當然也有沒溜號的。這些人裡面有很多是翰林之類的窮酸官員,他們沒錢雇「高價馬車」,只能留在京城裡陪著皇帝聽天由命。

皇帝還留在京城,官員們卻「無不如鳥獸散」,時人遂作一喻,把溜號的人叫作「國亂出孝子」,把窮得逃不去的叫作「家貧出忠臣」。

此情此景,讓咸豐看了著實心涼。

在明亡前夕,崇禎親自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可是任他再怎麼敲,也沒能喚來一個大臣。臨死前的一刻,他在衣襟上憤然寫道:「皆諸臣誤朕。」

人的短視和愚蠢有時可以達到驚人的地步。北京城陷後,所有投降或躲藏的大臣太監,或被砍頭,或被訛詐,下場都沒有比被他們拋棄的皇帝好上多少。

時間在運轉,朝代在更替,人間世情百態卻永不會改變。咸豐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明朝那位亡國之君的處境和心態。幾百年後,他也會去敲響喪鐘,也會在樹倒猢猻散的凄涼中,孤孤單單地去「死社稷」嗎?

皇叔,只有你能救我了!

實際上,論能力和魄力,綿愉遠不及咸豐的老爸道光,這位皇叔能被拜為奉命大將軍,靠的只是資歷。真正可以救咸豐一命的,是參贊大臣僧格林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