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嶄新的開始 鎮山之寶

倭仁為什麼能夠達到那麼高的境界呢?原來他有寫日記的習慣,每天寫每天記,白天的每一件事甚至是一個念頭都不放過,然後再對照理學的道德標準進行自我批評,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要「狠抓自己活思想,狠斗私字一閃念」。

曾國藩照這個方法苦修。可他也是個吃五穀雜糧的凡人,平時也會驕傲,也會衝動,包括看到漂亮女人,也免不了會偷著瞄上幾眼,而這些都是事後必須反省的罪過。

曾國藩把日記送交倭仁批閱。倭仁看過之後,用一種異樣的目光打量著他:「老弟,你要想上個境界,就得脫胎換骨,重換一個人啊!」曾國藩悚然汗下,無地自容。

除倭仁外,曾國藩還曾拜另一位以學問見長的理學大家唐鑒為師。倭仁、唐鑒雖然學問深厚,但事功方面都沒有做出什麼讓人刮目相看的成就,這緣於他們或只注重自我精神修鍊,或只專治古學,不問時事。曾國藩則不一樣,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雖然暫時無能力左右時政,但始終沒有忘記審察大勢和研究國計民生。比如唐鑒告訴他,為學有三個門徑,曰「義理、考核、文章」,此外還有一個是經濟之學,大致相當於陶澍、林則徐、魏源等人研究過的實學。當時實學還被包括在義理裡面,算不上一個大門徑。曾國藩的創新之處,在於把經濟單獨列了出來,使實學走向經世實學,成為他繼理學精神之外,賴以開創事業的另一鎮山之寶。

學術之目的在於致用,至此,曾國藩已經完全具備了能力,只等命運的召喚。

1852年7月,四十二歲的曾國藩被欽點為江西鄉試正主考。自離家赴京,他已經十四年沒有回去了,於是趕緊向皇帝請假,請求在鄉試結束後能讓他順道回老家探望父母。

9月,尚未歸家的曾國藩忽然聽到了母親病逝的噩耗,這讓他既吃驚又悲痛,急忙穿上孝服,乘小舟溯江西上。

在路上,曾國藩就知道了太平軍進入湖南境內,並正在圍攻省城長沙的消息。他回家的心情更加迫切,一個月後,他終於風塵僕僕地回到老家湖南湘鄉,為母親舉辦了喪事。

這時整個湖南的氣氛都異常緊張。自大清國建國以來,包括兩湖地區的內地已保持了兩百多年的和平期,人們從沒有看到過這樣兵荒馬亂的景象,一時謠言四起,恐怖情緒到處蔓延。儘管太平軍還未能攻破長沙,湘鄉周圍也未見到過太平軍的影子,但扶老攜幼以逃兵災的人家仍隨處可見。

曾國藩哪裡也不想去,他要在家好好地給母親守上一年孝再說(當時慣例,母親死在父親前面,守孝期為一年),而堅持不懈的理學修鍊功夫,也使他得以在外界一片紛擾的情況下,仍能做到鎮靜從容,處變不驚。

能在亂世中沉得住氣,自然是條漢子,加之曾國藩又是有名的達官學者,僅憑聲望就能壓得住陣腳,正值湘鄉成立團練,當地縣令和曾國藩的一些師友便都盛邀他出來進行主持,但被曾國藩婉言謝絕了。

除了一心守孝外,曾國藩對能不能辦好團練也沒把握。畢竟紙上談兵和真正的行軍作戰不是一碼事,萬一弄砸就不好了。

可是團練這件事似乎盯上了他,第二年,咸豐親自來招呼了。1853年1月21日,曾國藩接到咸豐諭旨,咸豐任命他為湖南幫練大臣,要求他到長沙協助督辦團練,以便「搜查土匪」。

皇帝的諭旨讓曾國藩很為難,因為這意味著他必須離家。當初在聽到母親病逝時,他就自怨自艾,認為是自己修養不夠,有虛名而無實學,所以才沒能給母親帶來應有的福祉,守孝一年,起碼能給內心帶來一絲慰藉。現在才兩三個月便要脫去孝服,離家遠去,於人於己都無法交代。

其時太平軍已經離開長沙。曾國藩認為,太平軍既然拿不下長沙,要攻打其他城市自然也不容易,或許過不了多久,便能被官軍一舉剿滅,他曾國藩只是一個文臣,未習兵事,就不要去出洋相了。

儘管在諭旨上,咸豐希望曾國藩一定要儘力,「不負委任」,曾國藩還是寫了封上疏,懇請讓他繼續在家守孝。上疏寫好尚未發出,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太平軍攻破了武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