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以英國大獲全勝而告終,連美國和法國都從中沾了光。英國人如此評價,中國被一個女子征服了,這個女子指的當然是維多利亞女王。
有一段時間,道光非常想揭開對手的真面目。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兩次進犯台灣,均被台灣地方政府官員達洪阿、姚瑩指揮守軍擊退,之後英艦觸礁沉沒,一批英軍官兵因而被俘。得知抓到了俘虜,道光曾專門發去諭旨,讓達洪阿對俘虜進行審訊,並提出了一大堆問題,其中有一個就是關於維多利亞女王的。
道光了解到英國女王時年才二十二歲,感到非常驚異。二十二歲,他在幹什麼呢?或者在室內規規矩矩讀書,學習聖人經典以及治國理政的方略,或者在室外苦練射術,鍛煉騎兵打仗所應具備的技能,直到十多年後,經過種種考驗,他才正式走上帝位。
這個異域女孩兒究竟有何德能,如此年輕就能被推為一國之主,她的經驗和韜略都是從哪裡得來的?為什麼竟能把自己打得連招架之功都沒有?
置身於中國這個男尊女卑的傳統社會,道光打破腦袋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他懷疑維多利亞女王的背後是不是有一個強大的男人,那個人才是他真正的對手,因此他要求達洪阿設法弄清楚,女王的丈夫叫什麼名字,哪裡人,在英吉利擔任什麼職務。
不知道達洪阿後來有沒有審出來,反正隨著英軍逼近南京,道光已經沒有興趣也沒有時間再去理會這些了。
過了很多年後,有人從紫禁城的皇家倉庫里翻出了一張世界地圖,那是道光的高祖父康熙帝讓外國傳教士給他繪的,上面赫然就有英國。可是即使道光看到這張地圖又有什麼用呢,反正要打還是打不過,再多說一句,要是康熙當年就重視英吉利,還至於子子孫孫被人家擠對到這個份兒上嗎?
耆英就南京談判發來的奏摺,與其說是請旨,不如說是轉達英方的威脅更合適,而道光也再不可能像當初對待琦善那樣,一拍桌子,說你這渾蛋,還敢滅自家威風,長他人志氣,失心瘋了你!
退朝之後,道光一個人背著手在便殿的台階上走來走去。雖然遠在京城,但他分明看到,那個垂頭喪氣地坐在南京城內,低頭簽字畫押的人,正是他自己。
為什麼我要承受這樣的難堪,為什麼要這樣逼我?
道光很清楚,批准《南京條約》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那不光代表著他敗給了一個看起來乳臭未乾的女孩兒,還代表著他不再是有道有為的一代明君,他原來也那麼平庸,那麼普通,那麼不值一提。
情緒翻湧處,有一種痛足以讓你痛到鑽心。他這個皇帝,自即位以來,恨不能省下每一兩銀子,恨不能把除睡覺吃飯以外的所有時間都用在公事上,他已竭盡全力,換來的卻是這樣一種結果。
上半夜,道光獨自徘徊於便殿,腳步似乎一直都沒停下過。隨侍們都不敢近前打擾,但是仍能清晰地聽到一聲聲嘆息。
已經五更天了,接近後半夜。隨侍忽然聽到道光頓足長嘆一聲,接著便飛快地走入殿中。他坐下草草地寫了一封信,隨後將其封起來,交給隨侍:「等穆彰阿來軍機處上班,你就把這個交給他。」
在道光生平寫過的無數封信中,這大概是最讓他無奈的一封。因為這就是他讓軍機處轉寄耆英的諭旨,在上面,道光用硃筆親手寫下了「各條約准照議辦理」幾個字。
這幾個字毫無疑問代表著屈辱,可他不能不寫。否則,戰爭就不會停,還會繼續蔓延,其利害將不僅限於江、浙等省,最終還會關係到「數百萬民命」,他必須對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對數百萬臣民有個交代。
這一刻,快樂和自信也從此離道光遠去。
英軍退出長江的消息一傳出,道光就即刻下令沿海各省撤軍,以節省浩繁的軍費,但也同時要求各省儘快修築海防工事,提高戰備能力。
他終於弄明白了。在鴉片戰爭之前,大清國的戰事,包括他親自指揮過的張格爾戰役,主要集中在西北內陸,海戰海防上可以說一片空白,突然要和世界第一海上強國作戰,相當於倒數第一和第一掰手腕,能不吃大虧嗎?
事實也是如此,在鴉片戰爭中,中英軍事差距最明顯的就是海上攻防,水師戰船在英國軍艦面前,幾乎跟玩具船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