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地一沙鷗 你要的是什麼

作為張喜本人來說,早已是飽經世間風霜,很多事他都看淡了,也不會放在心上。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嫉賢妒能到哪裡都一樣,當年他在雲南,藉機排斥他的人也是一個接一個。他感到格外憤慨和不平的是,國事也為此受到了牽連,最後幾輪的談判過程和結果「軟」得一塌糊塗:黃恩彤在英國人面前除了懦弱就是畏懼,幾乎形同泥塑木偶,沒有絲毫機變和主動性可言,差不多就是對方說什麼,他認可什麼。

1842年8月29日,中英在南京江面的英軍軍艦上達成《南京條約》,內容共八項十三款,包括賠款、五口通商、割讓香港等,其中英方做出讓步的僅僅賠款減免一條,也就是首輪談判中張喜力爭的那一條。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本為禁煙而起。照理,即便因為戰敗的原因,中方不得不在《南京條約》的已有條款上做出讓步,但仍舊可以在談判中繼續提出禁煙案。

並不是沒有人認識到這一點,早在英軍總司令懿律率部進抵天津時,時任天津道的陸建瀛就主張通過談判率先解決禁煙的問題。英國政府發起鴉片戰爭,歸根結底還是想打開中國的通商大門,並非為了強行推銷鴉片,如果真的就這一問題進行談判,完全可以用其他條件作為交換,限制甚至禁止鴉片進口。

令人唏噓的是,正式談判時,黃恩彤以及他背後的大吏們竟對此隻字不提,好像壓根就沒有這回事一樣。此後中國對於禁煙就處於了一種失控狀態,即雖然政府並未放任民間種植和吸食的明文,但實際上英商卻可以任意向中國傾銷鴉片,且不用上繳任何稅款。直到十幾年後,中英訂立《天津條約》,才掩耳盜鈴式地將鴉片改換一個名目,稱作洋葯,同時向其徵收關稅,這也就等於承認了鴉片銷售的合法化。

《南京條約》簽訂後,道光對相關人員進行了一系列賞罰。兩江總督牛鑒被解送京城問罪,其職務由欽差大臣耆英替補,伊裡布擢升廣州將軍,以新的欽差大臣身份前往廣東辦理善後。三大吏所保舉的文武官員,包括黃恩彤、塔芬布皆得封賞,而裡面並沒有談判的第一功臣張喜。

耆英早就忘記了他曾信誓旦旦對張喜做出的承諾,所謂了不得的大人物,果然都是些得了健忘症且擅長過河拆橋的薄情寡義之輩。

南京事了,伊裡布希望張喜隨他一起去廣東。張喜婉拒:「我的父母雙親年紀都這麼大了,我不會再遠行。」

伊裡布意識到張喜可能是因賞罰不公,心裡有氣,才做如此說法,便暗示南下廣州後,可以由自己做主為張喜討賞,但他這麼一示意,反而讓張喜的態度變得更加堅決起來:「人各有志,不能相強。古人說,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我此次南下,非為功名,您難道認為我是一個為區區微名就甘冒大險的人嗎?」

伊裡布一時語塞。他換了個口氣對張喜說:「你即使不願隨我去廣東,也應該為自己找一個更好的去處。」

伊裡布所說的這個去處是浙江。浙江巡撫劉韻珂對張喜非常器重,想留他在浙江專辦洋務,並且表示只要張喜肯去浙江,薪酬開多少都不成問題。

張喜搖了搖頭:「劉大人器重我,為的是公事,現在公事已了,就不必去了,而且財祿二字,非我所願。」

兩人談到這裡,連伊裡布都有些看不懂面前這個老家丁了:「你不要財祿,又不圖功名,那你要的是什麼?」

張喜推心置腹地說:「我當初南下,第一是了結洋務,以報國家;第二是保全江浙,以救百姓;第三,是如您所說,洗刷過去在浙江的冤屈,以不負主人的知遇之恩。現在這些心愿都實現了。此外別無所求。」

伊裡布顯然並不完全相信張喜的這番表白,也或者他根本就不願意相信張喜有如此境界,便戲謔地說了一句:「莫非你是要學魯仲連嗎?」

魯仲連是戰國末期的辯論家,以為人排難解紛而不索取回報著稱。張喜連忙說:「跟先賢相比,我才能實在平庸,也沒有那麼高尚,只不過我喜歡簡簡單單罷了。」

張喜勸伊裡布也不要去廣東。伊裡布問為什麼。張喜說:「既登彼岸,豈可再投苦海,廣東是洋務最複雜的地區,很難弄,老大人你也已年逾古稀,一把年紀了,能退就退吧。」

伊裡布聽了嘴上不說,其實心裡頗不高興。說到底,他們還是兩條道上的人,伊裡布歲數再大,也斷不了功名利祿之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