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命運的傀儡 知道了

英國的民主程序很煩瑣,可是反應並不慢。早在1839年10月1日,英國內閣就做出決定,為恢複貿易,將派遣完整的海軍艦隊前去中國海域,「林維喜案」由此成為鴉片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這尚是威懾性的,等到中方封港,內閣議案便被提交國會進行激烈辯論。1840年4月,國會進行正式投票,雖然很多議員都不主張用兵,甚至有人認為銷售鴉片乃不義之舉,但在維多利亞女王及外相的影響下,最終還是以271票對262票,僅多出9票的微弱多數通過了軍事行動案。

英國政府並不把這次出兵稱為戰爭,他們認為僅僅是在用武力進行交涉,交涉的目的是「對中國此前之侵害,要求賠償,英人在華之安全,要求保證」。不過從後來戰爭的結果來看,英方的意圖遠不止於此,多數史家都認為英國其實是在報復,即對中國拒絕向世界打開貿易大門進行報復,正如當時一些殖民主義者所說:「中國聽不懂自由貿易的語言,只聽得懂炮艦的語言。」

6月28日,英軍總司令懿律下令封鎖珠江口,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了。

直到穿鼻之戰,與廣東水師作戰的都只是少數英國軍艦,林則徐就此認為,這「一小撮」軍艦遠道而來,兵餉補養都要依賴於商船,我現在封了港,斷了貿易,只需再守上幾天,到時你必然攻又攻不動,吃又吃不飽,除了打道回府,再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讓林則徐料想不到的是,他即將面對的不是義律的「一小撮」,而是懿律的一大批,整整四十多艘軍艦呢,對方也並不需要商船提供補給,隨船而來的糧草已經足夠。

就在廣東局勢陷入無比緊張之時,又一個意外出現了:懿律沒有進攻廣州,他除了留下幾艘船繼續封鎖外,主力均隨其北上,前往浙江定海。

當時及後來的很多評論,都想當然地做出判斷,認為是林則徐防住了懿律,讓他無機可乘,又不能幹坐著,就去鑽別的縫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早在出兵之前,英國內閣給懿律下達的指令就是佔領定海,因為覺得定海處於廣州與北京的中段,不僅能直接給予中國皇帝以震撼,還能作為繼續北上的根據地。

儘管林則徐之前曾通知包括江浙在內的沿海各省,要他們防備英軍進攻,但江浙官員承平日久,沒人相信火會燒到自家門口。當英國艦隊抵達定海時,當地政府還以為來者是被風吹迷了路的商船,其戰備狀況可想而知。

7月6日,懿律對定海發起進攻。戰鬥毫無懸念,幾個小時之內,定海即告失陷。

道光獲知這一消息後既吃驚又納悶,他不明白那麼軟蛋的英國人怎麼會突然變得如此堅挺,左思右想,得出結論還是浙江官員太熊包了。這些人平時養尊處優,像個木偶人一樣,也不做好準備,臨到打仗就張皇失措,當然只有挨人揍的份兒:革職,全部革職!

暫時的受挫,並沒有能動搖道光的自信心和優越感。

這幫小丑,不過憑藉著他們船快,小小得逞了一下,等我的軍隊開過去,他們還不是該咋的就咋的?

與道光不同,遠在廣州的林則徐則表現得憂心忡忡。英軍攻的是浙江,起源卻是廣東,說明他事情沒有辦好,革職的人裡面雖然暫時沒有他,但並不代表他就沒有責任。

在林則徐送往京師的奏摺中,他向道光「自請治罪」,並要求把他派往浙江前線,以便戴罪立功。道光的回覆只有三個字:「知道了。」

君臣間極其微妙的情感變化,盡在「知道了」三個字中。過去道光曾把林則徐列為最寵信的大臣,他百分之一百地相信這位能吏可以把廣東那邊的事辦好,就在定海淪陷之前,他還下旨要將林則徐調為兩江總督,以接替病逝的陶澍。

直到浙江送來報告,道光才知道,事情並不是他想像的那樣。林某還是那個天下第一能吏嗎?得打個大大的問號了。

一旦在信任上出現問題,態度就完全兩樣了。林則徐在奏摺中曾發出警告,指出英軍極有可能再北上天津,提醒皇帝做好防範,但道光卻不以為然地笑了:「定海被偷襲一把也就算了,天津是什麼所在,那是國都衛城,還能讓夷船佔到便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