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領導自然不會接受採訪,看完就走了。
嘉賓也陸續退場。
田領導、吳孟臣、竇守方三個面上平靜,心裡吐氣揚眉。電影改革是他們的一塊心病,本來好好的,一下子被打斷,非弄個「9550」工程。
可以說這兩年,除了主旋律被大力扶持,其餘類型的電影都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結果怎麼樣,還不是靠許非掙回面子里子。
開創賀歲片,三年制霸,今年是第四年。如今又拍出《風聲》,瞧這反應,這質量,足以打動上頭,用國家力量幫助宣傳。
主旋律、多樣化,一人包圓。
路線問題,實踐出真知,說明許非的方法是對的!
另一邊,央視的台長、副台長也在合計:「這小子神了,商業片也就算了,主旋律也能玩出花樣來。」
「他拍的就是有商業元素的主旋律,只不過質量極高,讓人沒法批評。」
「那也不容易啊,國內還有誰能做到?」
台長頓了頓,道:「這兩年他搞常青藤劇場,搶走大量的市場份額,但聽說到此為止,不接著續約了?」
「對,有這麼一說。地方台都上星了,再搞也沒什麼意義。」
「以前他不願與我們合作,現在我們得拿出點誠意來,《大宅門》怎麼樣?」
「可以,到時我親自去談。」
央視的行事風格就是店大欺客,人家壓根不想談。他們心裡門兒清,但自己不能吐槽自己啊。
另有其他種種。
哥倫比亞的大衛決定買斷《風聲》的海外版權,此類片子不吃香,但也能賣點錢,何況許非開的價賊便宜。
新影聯的領導在嘀咕如何將《風聲》收益最大化,並下死心要防盜版。
更有趙寶華一票電影師爺,沉著臉走出大廳。
他們之前都在譏笑,認為許非不可能拍好主旋律,結果官方背書,接下來肯定要大力宣傳。
他們還得寫文章稱讚,跟吃屎一樣。
再說大領導出來,仍很有興緻的跟秘書討論劇情。
八、九十年代,高層對文藝事業是真重視,動不動就親臨觀影。秘書明顯是個影迷,道:「《風聲》真的不錯,今年票房前三又沒跑了。」
「前三?」
「對啊,從94年施行分賬起,許非出品的電影就沒跌出過前三。
95年《陽光燦爛的日子》6千多萬,排第三。第一是《真實的謊言》,這個您知道,拿了一億票房。
96年《有話好好說》5千多萬,排第二,把《龍捲風》都壓過去了。
他那幾部賀歲片也不錯,皆在年度前七。」
「那今年呢?」
「今年目前第一的是《侏羅紀公園2》,7210萬。第二是《鴉片戰爭》,7200萬,就差了10萬。」
秘書忽然興奮起來,張了張嘴卻沒言語,免得瓜田李下。
《風聲》,極可能沖第一啊!
「……」
領導倒沒想這回事,因為票房數據最直接,他聽進耳朵就一個想法:
好嘛,我泱泱大國50萬電影工作者,就這麼一個能打的!
……
「《風聲》以撲朔迷離、懸念迭生的情節結構,為我們展示了抗戰時期一段悲壯寂寞的英雄史,以及他們對祖國與人民的忠誠信仰。
是一部水準極高,感人至深的愛國主義影片。」
「《風聲》貢獻了幾年來最驚艷的群像表演,鞏麗、張蔓玉、葛尤、姜聞、梁佳輝這些名字彙聚在一部電影中,我們難以想像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表演這個詞,從未如此清晰的呈現過。」
「開頭的特效令人炫目,我們總在吹捧好萊塢大片的視覺盛宴,卻不想著自己這塊土壤仍是荒蕪一片。
劇組請來香港公司操刀,據稱短短几分鐘,花了一千餘萬。
學習先進技術,拍出我們自己的東西。
落後就要挨打。」
「《風聲》以強大的演員陣容,紮實的劇本,先鋒的拍攝手法……幾乎讓人忘記了它的性質,一部主旋律電影。」
國家宣傳的力量,是誰也比不了的。
許非享受到了《鴉片戰爭》的待遇,甚至還要強大,鋪天蓋地的媒體讚譽,睜眼閉眼全是《風聲》。
而大領導聽取意見,指示道:「不建議組織中小學生觀影。」
天下也在呼籲:「不建議未成年人觀看。」
本來就是兒童不宜的東西,結果起了反向宣傳的作用。越不讓看,越想看,因為提到「兒童不宜」四個字,成年人總會想到黃暴上。
首映過後三天,《風聲》開始第一輪上映。
剛一亮相,就霸佔了京城、魔都、羊城等地的電影市場。或沖著明星來,或沖著黃暴來,或閑著沒事來的……
總之,很多人是看下去了,且非常喜歡。
「最令人驚喜?葛尤吧,我一看他就想笑,後來一看他就害怕,太變態了!」
「哭了,對,哭了!」
「怎麼說呢?雖然也是愛國主義什麼的,但跟以往的完全不同……說不好,反正我挺喜歡的。」
「我覺得多拍點這樣的電影特棒,觀眾不是不愛看主旋律,主要是吸引力不夠。」
搜狐迅速推出《風聲》專題,BBS更是熱火朝天,尺度大開。
「有生之年!我的夢想居然實現了,鞏麗和張蔓玉!」
「我和朋友們看完,討論了一宿裡面的酷刑。尤其是繩子,現在看到繩子就興奮,啊呸,害怕。」
「赤裸裸的性暗示,不,應該是通過X虐待來獲得快感,以前的人真變態。」
「我怎麼覺得鞏麗和張蔓玉有點小曖昧呢?」
「不是小,是大大的曖昧,樓上的我們細聊。」
9月5號上映,跟著教師節,中秋,國慶。
在國慶前夕,上映兩周半的《風聲》反而又迎來了觀影高峰。因為包場開始了,各政府機關、國企、事業單位等等,都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學校也沒落下,學生不讓看,老師可以看啊。
政策綠燈最霸道,以前許非出片子,仍要一個省一個省去談發行。這次爽快的讓人害怕,分賬怎麼算、幾號上映、用什麼海報、明星見面會……全盤接受,暢通無阻。
包括一直不對付的那個省。
老總已經換掉了。
外面喧囂陣陣,許老師也沒閑著,只是有點蛋疼——他忙著參加各種座談會。
電影協會的、文聯的、市部門的、中央部門的,級別一個比一個高,推不了。車軲轆話反覆說,議題就一項:
「主旋律到底該怎麼拍?」
「我覺得任何電影,都要分三個步驟:讓觀眾能掏錢進影院,讓觀眾能看下去,然後才會有喜歡、不喜歡的問題。」
「《風聲》說白了很簡單,明星造勢,觀眾見著大明星了,誒,第一步就成功。
他們願意掏錢去看,然後片子質量好,這就能看下去。」
「有人說《風聲》是個例,投入太大,製片廠承受不了。那我想問問,以前的主旋律大片花的錢多不多?
不亞於《風聲》吧,為什麼市場表現一般?」
「思路啊,不能再故步自封,必須要創新!」
「……」
有的贊同,有的反對,但反對的也說不出啥,人家成功了。
舉國氣勢,吊打今年的所有作品,包括《鴉片戰爭》和《侏羅紀》
總之,業內對主旋律有了新的認識,原來還可以這麼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