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渴望》神話2

不知不覺,一集終了。

陳嬸兒砸吧砸吧嘴,意猶未盡,正想叫孫子去睡覺,忽聽外面「咚咚咚」敲門,鄰居郝大媽進來了。

「老姐姐,這麼晚咋還來了?」

「閑著沒事,找你嘮會嗑。」

大媽往坑沿一坐,瞄了眼電視,樂了,「你也看《渴望》啊?」

「是啊,這不剛完事么?」

「哎喲,我就想說這個,我家那口子還不耐煩,這戲多好啊!」

「我也覺得好,說不上來,反正跟別的不一樣。」

「對對,現在都鬼啊神啊,早看煩了。這戲有生活,劉慧芳那房子我以前就住過……哎,你說她是跟王滬生,還是跟宋大成?」

「我覺著王滬生,長的俊,有文化,姑娘就愛這個。」

「是啊,我年輕時候也跟王滬生,到老了才知得找個宋大成。」

倆人嘮了半天,好比書友在群里口嗨猜劇情,都很盡興。

「這樣,你明天上我們家看去,老劉太太也叫上,人多熱鬧。」

「行啊,明天準點去!」

80後對《渴望》的印象,多來自於家長。

小孩子誰看這個啊?都是家長看,尤其母親、姥姥、奶奶等中老年女性受眾。而且不僅這個時代,再過二三十年,還是同等群體霸佔著苦情戲收視率。

又一天夜裡。

郝大媽家跟過節一般熱鬧,村裡的電視機越來越多,可聚眾看戲的習慣沒改,一起看有氣氛,瓜子都能多嗑二斤。

「劉大媽是個明白人,王滬生油頭粉面,看著就不是好東西。」

「大成多好啊,老實能幹,這才是能睡一被窩的老爺們。」

「喲,您這詞早幾年就流氓罪了。」

「屁!我孫子都有了,我流氓,我倒想了……」

「行了行了,開始了!」

瞬間鴉雀無聲,只有嗑瓜子喝茶水的細響。

劉慧芳撿了一個女嬰,並決定跟王滬生交往,可談婚論嫁時,這孩子成了王滬生的心病,一直想把她處理掉。

於是偷偷扔在了醫院的觀察室里,出來就跟劉慧芳去登記。

「慧芳!慧芳!你怎麼了,我主意不是挺好的么?」

「好?我真沒想到你能說出這個字來?她才兩個多月,是個人!我不知道她父母怎麼想的,但我不會這樣做。

你要能找到合適的地方送出去,我當然不會反對,可你怎麼能把孩子扔了呢?完了還去登記結婚!」

嗡!

屋內一片吵嚷。

「我就說吧,我就說吧,王滬生不是好東西!」

「壞!」

「也不是壞,頂多是自私,涼薄。」

「涼個粑粑,丫就一火坑,劉慧芳自個願意跳!」

「唉,看的我這糟心,明天我可不看了。」

「你忍得住?」

「我,我看重播不行么?」

一集結束,眾人並未散去,又爭論了好長時間,才心滿意足的回家睡覺。

這段時間以來,大夥的作息都在變化,下班,吃晚飯,有聚會的不去了,好溜達的也早早回來,八點準時坐在電視機前,就等著看《渴望》。

播出十幾集後,里程碑式的一代神劇開始顯現威力。

……

市區內,某街道。

年終歲尾,是盜竊案件的高發階段,這塊住宅密集,還有商戶,以往都是重點關照的地方。

寒冬的夜漆黑一片,兩個警察在片兒區巡邏,怎麼走怎麼不對。

「你發現沒有,最近好像消停不少?」

「嗯,從咱倆出來到現在,我就瞧見一個能喘氣兒的。」

「媽的真不習慣,光溜溜跟鬼城一樣……哎,這不是老李家飯館么,這麼早就歇了?」

倆人湊過去,一中年男子正在鎖門。

「老李,這麼早打烊啊?」

「喲,你們值夜啊……」

老闆回過身,無奈道:「不打烊不行,好幾天都沒生意了,全在家看電視呢。」

「看電視?」

「《渴望》啊!我媳婦兒天天跟瘋了似的,逮誰跟誰罵王滬生。我媽昨天也瘋了,倆人一塊罵。」

「喲,那你回去不變仨人了?」

「陪著看唄,看看或許還挺好呢。」

警察見對方要走,提醒一句:「最近小偷多,平時留點神啊!」

「嗨,您甭擔心,小偷都特么擱家看電視呢!」

轟轟轟!

老闆騎摩托閃了,那飯店黑洞洞的,跟周遭建築融為一體。冷風一吹,不知什麼東西嗚嗚作響。

倆警察一激靈,還真有點怵,連忙往前走。

走了幾步,一位忽嘆道:「我媳婦兒最近也五迷三道的,昨天更出息,跟孩子搶電視,不聽話就打。」

「哈哈哈,所以你看我多好,我連媳婦都沒有……哎,不過我可聽說了,上頭非常關注,說最近治安狀況非常好,很大程度因為那《渴望》。」

「喲,那上頭肯定能表示表示,發個獎狀什麼的。」

「差不多,警民一家親嘛。」

……

京台即便有準備,也被超乎預料的火爆嚇了一跳。連日來收到的信件和電話,加一塊能達到前幾部劇的總和。

之前京台找新聞界約稿,現在各家報紙搶著採訪。

《京城日報》就用了三個版介紹《渴望》:

「就像《好人一生平安》的歌詞一樣,《渴望》傳達的是理想化企盼。每個觀眾對生活的渴望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劇中人物隨著觀眾的思想和感情會形成不同的渴望,從而找到共鳴。

——京城《渴望》熱」

「許多觀眾被劉慧芳的無私大愛感動,但也有觀眾質疑:我就不信有劉慧芳這種人!

現實中,究竟有沒有這樣的好人?魯小威坦然回應:『劉慧芳不是一個做人的楷模,如果把她作為一個模式就錯了,因為《渴望》想歌頌的是一種道德規範——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導演魯小威談《渴望》」

「為節省劇組資金,演員們不住賓館飯店,每天凌晨起床前往拍攝基地,晚上8點多鐘回家。趕上天氣寒冷,卻正好拍夏天戲,攝影棚內沒有暖氣,劇組給每人發了一個暖水袋。

有一天李雪健拍完戲下場,別人問他,肚子上怎麼有塊紅記,他低頭一看,才發現是暖水袋燙起的一片紅泡。

——《渴望》誕生記」

緊跟著,整個首都文藝圈也搭上班車,無《渴望》不談,談必及《渴望》。

各種各樣的座談會一波一波開,彷彿每個人都在發聲:

「從家長里短的內容和它引起百姓的街談巷議來看,這是一部大眾文化產品。」

「劇組找到了當下人民的審美理想,與其說觀眾愛看,不如說他們在呼喚生活中的善良、友愛、溫情和真摯。

「《渴望》不是概念化的用語言勸善,而是用感人的情節啟發良知。它靠的是人情味兒,四合院,小洋樓,四戶三代人的悲歡離合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劉慧芳的性格是有發展的,特別遇到李三斤後,她變得獨立、成長、思考,這點最為難得。」

「太喜歡李三斤了,想起來就逗!」

「看前面稍顯拖沓,拍50集有點刻意了,30集收尾正好。看到中段卻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突然又精彩起來,好像劉慧芳重活了一次。」

「沒錯沒錯,更喜歡後面的劇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