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迷戀、藝術形象和文學地位

——綜評厄普代克和他的「兔子四部曲」(總序)

羅長斌

一、現實與耕耘

約翰·厄普代克自1958年發表作品至2006年,至少出版五十七部書籍,包括約二十三部長篇小說、五部詩集、約十二部短篇小說集、四本厚厚的文學評論集、一部戲劇、四部兒童作品,以及無數尚未結集出版的評論、演說和採訪錄。四十八年的文學生涯中創作了如此數量的作品正是他一生辛勞的最佳報償;而兩次獲普利策獎、兩次國家圖書獎及歐·亨利獎等共十二次不同獎項,足以提高他在當代文學界的重要地位,使他成為同代人中極富天賦的重要作家之一。從而,對於他的介紹也就成了中國無法迴避的文學翻譯事件。

厄普代克於1932年3月18日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的里丁鎮(Reading)並在近鄰希靈頓鎮(Shillington)長大,時值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際。其父為威斯利(Wesley)·厄普代克,原是工人,失業後幾經周折終於在本鎮當上中學數學教師,此後兼任平信徒傳道師(lay preacher),未授神職。其母琳達(Linda)頗有文學修養,常以創作自娛。作為獨子,厄普代克至少從兩個方面在相對困難的環境中受惠於父母:其一,父親的中等經濟收入和地位使他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更使他有上哈佛大學的可能,從而為日後創作奠定了厚實的文化基礎;其二,父母二人的智慧,特別是母親對藝術的喜愛對他有重大影響。

在1962年出版的第二部自傳《山茱萸樹:童年回憶》中,他以驚人的記憶和優美眷戀的筆調再現了他在童年和少年時代的生活,以一個孩子的眼光和心理描繪了小鎮的風土人情,還有那少年的覺醒,以及他終生迷戀的三大秘密:性愛、宗教和藝術。在1963年出版的《馬人》中,他更是以藝術的筆觸描述了一個十五歲男孩彼得(以作者為原型)對其父凱德威爾(一位教師,以作者之父為原型)三天教師生活的細緻觀察和感受。母親的影響是他願意獻身藝術創作的潛在情結。然而最終改變並決定了他前途的卻是一個奇特原因:他六歲時因患麻疹而留下的牛皮癬病。他在1989年出版的第三部自傳《自我意識》中首次向讀者披露了這個秘密,並把他一些人生選擇的根本原因歸於皮膚病。他認為當作家只需通過作品和外界接觸,從而避免了和公眾見面可能產生的不安和難堪。看來,他承受了一些精神壓力,於是被壓抑的感情就通過創作了許多書稿發泄了出來。

厄普代克於1954年以最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的英國文學專業,並榮獲一筆獎學金去牛津大學的羅斯金(Ruskin)美術學院學習一年。回國後他為《紐約客》雜誌撰稿兩年,後因城市空氣不利皮膚病的調治就離開紐約,搬到麻省的伊普斯威奇(Ipswich)鄉下,專門從事文學創作。他在那裡居住了十七年之久,直至1974年和妻子分居為止。他們兩年後離婚,留下兩兒兩女,據稱這是一場無過失的離婚。他在《自我意識》中為自己辯解說:「我為什麼那麼年輕就結婚?因為一旦發現了一位原諒我皮膚的可愛女性,我就不敢冒失去她的危險再去另找一個。」 第一任妻子名叫瑪麗·彭寧頓(Mary Pennington),於1953年在厄普代克尚未大學畢業時就嫁給了他。這二十三年的漫長婚姻生活帶給二人感情的影響在《破鏡難圓》()中有所描述,而「兔子四部曲」的主人公哈利的母親取名為瑪麗,未嘗不是在反映厄普代克對妻子的某種情緒。

《兔子,跑吧》()在1960年一經問世,厄普代克就作為一名文學創作者而獲承認。從此,他每部作品的出版問世都受到美國主要雜誌的認真評論和研究。他和約翰·契弗、塞林格等人同屬「紐約客」派,題材大都描寫市郊中產階級的生活,文風細膩而略帶嘲諷。但是他的創作實踐顯然超越了這個具體派別,從而成為一位頗具獨特風格和表現題材的當代作家。

他在1975年出版的《拾零》中寫道:「中產階級的家庭風波,對思想動物說來如謎一般的性愛和死亡,作為犧牲的社會存在,意料之外的歡樂和報答,作為一種進化的腐敗——這些就是我的主題。」 中產階級的祖先是英國清教徒,他們擁有中等收入,居住在中等規模的居室里,有權有勢,從而代表著美國社會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當這個階級正日益喪失其往日的權力,當往日的生活信念和生活方式無法作為美國文化的標準內容時,他就注視著、研究著這個階級的生活變化;並用藝術的筆觸把人們私生活中那騷動不安的關係(尤其是性關係),描述成為該階級衰亡的重要癥狀。他把小說人物置身於白人城鎮或郊區,讓他們生活在物質上豐裕而精神上痛苦的環境之中。通過他們,厄普代克試圖提供美國當代生活那色彩繽紛的畫卷,並進而探索人類天性中讓人憂傷的成分,以揭示社會生活的奧秘。

二、虛構與闡釋

歷時三十年而創作完成的「兔子四部曲」是厄普代克天才和智慧的集中體現。第一部《兔子,跑吧》的故事發生在1959年3月至6月,講述主人公哈利·安斯特朗因不滿自己的工作及家庭平庸的生活而出走。他和妓女魯絲同居近三月之久,最後因他的女兒溺死而又回到了妻子詹妮絲身邊。其父厄爾是排字工,其母瑪麗為家庭婦女,整天操持家務。上中學時,哈利是該縣的籃球名將,兩次破縣記錄而小有名氣。他比作者小一歲,屬同一時代,但顯然缺乏作者所具有的家庭背景。哈利高中畢業時因朝鮮戰爭爆發而應徵入伍,駐守在得克薩斯州:一個物質豐富而文化貧乏之地。此次服兵役的直接後果是失去了女朋友安(Ann),他此後的生活就一直沉浸在失落之中。他找不到中意的工作,或中意的女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他和已懷孕三個月的情人詹妮絲結了婚;這個來自富裕家庭的女人從此就成了他終生難以擺脫的障礙之一。顯而易見,戰爭和富家子女的本性成了他一生災難的重要根源;然而他又不能像別的受壓迫者那樣大膽地對抗命運的捉弄,結果只能是以非常柔和的方式去逃避:災難仍難以避免。

該書及此後的三部書中布滿了象徵和意象,從而增加了對小說進行多種解讀的可能性。在哈利多次進行的探索中,他整個一生的生活及其信仰都得到了充分展現。他只有一種天賦,那就是強調生命本身的重要;因此他一方面惋惜生命的失去,另一方面為滿足自己生命的需要而去追(貪)求。他的感覺靈敏,對客觀世界,對善惡卻僅停留於直覺的認識,缺乏將之深化必需的知性和理性。惟其如此,這個人物才符合他的知識基礎和階級地位,才不具備行大善大惡的本領,並和那些整日謀算他人的有知識、有地位、有權力的中上等階級人士劃清了界限;二者從思想上、行動上難以融合就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

《兔子歸來》()的故事發生在1969年7月16日至10月31日。作者在前部書中把50年代通用的收音機廣播引入書中,以使主人公的生活和時代緊密連接起來。在這部書中,作者又使60年代風行的電視成為主宰全書情緒的媒介,以便更好地展示社會生活的變遷對個人生活的重大幹預和影響,從而把個人悲劇和社會、政府掛起鉤來。哈利歸來後即在一家小印刷廠和父親一道當排字工,至此已有十年;更加單調乏味的生活早已磨平了他往日追求的勇氣。三十多歲的妻子此時正有新想法,見哈利萬念俱灰,就私通在其父車行當推銷員的希臘裔男子查利。哈利發現後,她就乾脆離家和查利公開同居。黑人同事介紹哈利認識了離家出走後流浪的白人姑娘吉爾。代表著一種文化的吉爾給死氣沉沉的哈利家帶來了安寧和快樂。她不僅幫助哈利恢複和確立了對生命的信念、對良知的追求,也使他十三歲的兒子納爾遜體驗到了家庭生活的樂趣,增長了見識。隨著黑人逃犯斯基特的到來,他們展開了一系列的討論及讀書活動,以教育哈利懂得黑人在歷史上所遭受的壓迫,使他認識到反抗的必然性及白人耶穌的無能。然而,哈利社區里的白人種族主義分子不能容忍斯基特的存在。當哈利和情人佩吉晚上相會之時,兩個白人放火焚燒了他的居所,燒死了吉爾;斯基特則被警察誤認為縱火犯而遭到追捕。哈利的妹妹米姆從西海岸做妓女回來後,有意勾引查利而把詹妮絲逼回到哈利身邊,一個家庭才免遭解體。

該書是四部曲中情節最為複雜、矛盾衝突最為激烈的一部,它通過吉爾、斯基特及其他象徵含意而加深了深度。在第一部中,哈利先逃離詹妮絲,後逃離魯絲,又逃離教練托瑟羅,重逃離詹妮絲,後逃離墓地,再次逃離魯絲;共逃跑六次。在這部書中,詹妮絲先逃離哈利,哈利從金博友誼娛樂廳里逃走,吉爾逃離母親來到布魯厄,斯基特從監護中逃出又從燃燒著的房子逃出,哈利和納爾遜從佩吉家逃出來目睹火燒家園。納爾遜因不滿哈利未拯救吉爾而逃走;共達七次。表面上看,哈利從先前外部行動上的追求探索轉入了內心的精神追求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