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大展宏圖 第370章 騎炮兵

1262年,7月29日,立秋第17日,濱棣路,厭次縣。

范龍城看著守備森嚴的高麗軍營寨,有些意外。

泰山之戰後,軍委會將騎一營、騎三營和一部分勇敢營集中起來,調到了北清河以北的濱州地,又將在樂安待命的一個騎兵訓練營正式編入作戰序列,給了一個臨時騎兵第四營的番號,當作騎馬步兵使用。

這三個半騎兵營上千人馬被編成一個「快速反應團」,部署在濱州,以配合冒險者協會的行動,打擊河北的零散蒙軍,並且給商社收集物資和人口。

總之,相比南邊到處是山地和河流的零碎地形,濱棣路的廣闊平原才是適合騎兵發揮的好地方。

范龍城在利津縣接到蒙軍南下的情報後,就發布命令將快速反應團召集起來,北上應戰。今天,他們借用冒險者們的船隻,渡過土河到達了之前已經被東海軍佔領的厭次縣,準備確認一下蒙軍的情報,並且挫挫他們先鋒的銳氣。

當時一聽說蒙軍打頭陣的是一部高麗軍,他頓時就像見到了肥肉一樣精神煥發。高麗棒子,那不是弱雞的代名詞嗎?於是他立刻率領先行渡河的騎一營和臨四營趕到了前面,想先把這個軟柿子給捏了。

沒想到,見了面之後,他居然發現高麗軍營寨設立得很有章法。士兵衣甲齊全,長矛刀盾弓箭諸兵種一應俱全,相互之間配合有度,儼然一副精銳氣質,實在讓他有些意外。

於是范龍城就在營寨外停了下來,遲遲沒有發動進攻。

呃,實際上,雖然後世的朝鮮常常給人一種羸弱的印象,但那是在中央王朝數百年的庇護之下文恬武嬉漸漸荒廢的結果,現在這個時代的高麗人還是頗有武德的。

在這個時期,高麗所處的是所謂的「百年武人時代」,掌握高麗的是一整個武臣階級,擁有大量有傳承的戰士,戰力並不可小覷。之前,中國東北地區先後出現遼、女真、蒙古三個強力的少數民族政權,無一例外都曾經與高麗進行過戰爭,但是始終無法徹底將它壓服,只能收為附庸國而不能吞併,由此就可看出這個國家的堅韌。

而且相比正牌高麗軍,這支瀋陽高麗軍由於常年隨蒙古人作戰,技戰術和團隊配合還要更上一籌。嗯,說不定,這次入關的三部裡面,高麗軍才是最強大的一支——東遼軍雖然馬軍眾多,但是單打獨鬥還行,真的陣戰起來也就是一堆烏合之眾,還真不一定能打過高麗軍,當然後者也追不上他們;而塔察兒的本部倒是南征北戰經驗豐富,但以往都是讓漢軍去送死自己在後面壓陣,等到追殺潰軍的時候再上,真實戰鬥力到底有多少還真不好說……

不過,也就僅此而已罷了。

可能是時間太急沒來得及找遮護地,高麗軍的營寨就孤零零立在曠野之上,雖然士兵的素質還可以,但是並沒有太多的憑依,簡直可稱絕地。范龍城觀察了一會兒之後,已經胸有成竹,當即下令道:「騎一營第一連,向北散開警戒,二三連待命!臨四營,下馬備戰!騎三營和勇敢營到了沒,我們的寶貝呢?……哦,來了。」

話音剛落,南面便出現了煙塵的跡象,稍後便有一大群騎兵護送著六輛馬車向這邊賓士過來,沒過多久便到了營寨之前。

這群騎兵相互分開,其中的第三騎兵營向右轉向,在野地上停下整隊。而那十輛車則在幾十名騎兵的護送下駛向了范龍城的大旗。然後,隊首的孫鎮河上尉策馬前出,向范龍城報到道:「報告!騎炮連向您報到!」

范龍城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後方列隊的車和炮,讚許地點頭道:「很好,布置陣地吧,今天就該你們表現了!」

「騎炮連」這個編製在早期的義勇隊中出現過,當時是把騎兵和炮兵混編,以節約成本,但後來隨著軍隊規模的擴大而分拆了。現在它重新出現,卻不再是一個「湊合」的方案,而是一支配屬了輕便火炮、能夠伴隨騎兵一同行動的快速炮兵。

騎兵作戰的精義,在於「秩序、士氣、隊形、配合」等概念。真實歷史上,絕大多數騎兵之間的戰鬥,並不是兩支騎兵勇敢地對撞在一起然後展開搏命廝殺,而是兩方裝作士氣鼓鼓地對沖,然後一方堅持不住慫了下來,調頭撤離,另一方再展開追殺,直到自己的隊形也被扯碎不得不重新整隊。

騎兵對付步兵的時候也是這樣,大多數時候不是像吐里哈那樣傻傻向步兵發動衝鋒,而是佯作衝鋒,如果發現對面發生動搖,就直接撞進去,否則就撤離整隊後換個方向再試一下。一般來說一場戰役中那麼多的步兵,不可能總是訓練有素,總有些面對騎兵衝擊的氣勢嚇軟了的,以他們為突破口,就能扯碎整個戰線。

不管是騎兵還是步兵,秩序井然、士氣高昂、隊形合理、配合緊密的部隊,也就是組織度更高的一方,大多數時候都能擊敗做不到這一點的其它部隊。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想提升組織度談何容易呢?東海騎兵已經在儘力做這一點了,但是受限於人力物力和社會基礎,總是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具體來說,在戰術層面他們做得不錯,正面對戰數量相當的敵軍之時有相當大的勝率;但在戰略層面上來說,東海騎兵的數量還是太少,迎戰以萬記的蒙古騎兵的時候還是捉襟見肘,即使連戰連勝也不免自己有所損失,勝著勝著就沒兵可用了。

為了進一步強化騎兵的戰鬥力,范龍城就想到了騎炮兵這一個方案,也就是組建一支跟隨騎兵前進的炮兵,為騎兵提供重火力支援。它並不能提升己方的組織度,但可以打擊對方的組織度。想像一下,兩支騎兵相遇,一方武備精良,一方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炮火打擊,那麼戰鬥的天平會向哪邊傾斜呢?不言而喻。

不久前的泰山之戰中,東海騎兵對蒙古騎兵展現出了一面倒的優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之前的炮擊已經大大摧毀了蒙軍的組織度,對付一幫烏合之眾並不比殺豬更困難。

在與步兵配合作戰的時候,騎炮兵作用不大,因為打擊組織度的任務可以由隨營火炮和步兵火槍完成,騎兵只需要衝鋒追殺就行了。但現在騎兵單獨成團,重火力需求就凸顯出來了。當然,單憑他們那身鋼膽甲和複數的火槍,打起來也未必會落了下風,但是哪個指揮官會嫌自己戰力低呢?用一個騎兵連換一個騎炮連,很划算的買賣啊!更何況這個騎炮連是額外配備的呢?

所以范龍城對這個騎炮連寄予厚望,讓老部下孫鎮河以上尉軍銜擔任這個連級單位的長官,足見其重視。

在他們的指揮下,騎炮連轉移到高麗軍營寨的西側,在臨四營的左翼展開,六門嶄新的幼龍炮就在寨外三百米外的距離上排了開來。

范龍城策馬前來,看著這些塗著亮色鋅漆的袖珍小炮:「不錯,工業部總算是拿了些好東西出來了。」

為了實現騎炮兵跟隨騎兵行動所必須的快速機動性,火炮系統必須儘可能減重才行,為此標準的龍吟炮肯定是不行了,而更輕便的獅牙炮的射程又嫌短了點,所以范龍城直接報給了工業部,讓他們搞一款足夠輕又足夠強力的炮出來。

工業部諸人將這個項目作為一個承前啟後的重點項目進行了攻關。內膛設計上,他們參考了之前設計的幼龍炮,這種前膛炮在海軍之中很常見,100mm口徑,10倍徑,鑄鐵材質,約300kg,一般是給小船補充火力的,使用方便、威力不錯,很受好評,正符合騎炮兵的應用場景——當然,這300kg的重量顯然超標了,不可能直接拿來用。為了儘可能減重,他們先是換成了青銅,又進一步嘗試了鍛鋼工藝——也就是仿照之前製造獅牙炮子銃的法子,鍛造鋼胚、反覆鑽孔……耗用了不少工時,最後終於製造出了一款鋼材質的幼龍炮,內膛參數不變,重量卻足足減輕了一半,只有150kg左右!

這種鍛鋼版的幼龍炮成本頗高,但騎炮連的需求也就個位數,所以還是立項做出來了,既是滿足軍方的需求,也是為未來的新工藝進行探索。

當然,高機動性的代價就是威力要打個折扣,相比標準的龍吟炮要弱上不少。不過,反正這重火力的意義也就是聽個響,擾亂一下敵陣,不指望能打死幾匹馬,所以也夠用了。而且,這個缺點也不是沒辦法彌補……

不僅火炮輕便,配備炮車也進行了特製,在小號四輪炮車的基礎上,使用了大量的鋼製部件以減輕重量,同時也增加強度以適應在惡劣地形中快速運動的時候所產生的顛簸。隨車配置的彈藥數也大幅削減,只有兩個小箱子24發,對於騎炮兵快節奏的戰鬥也夠用了,實在不夠就讓別的馬匹再馱運一部分。這樣一來,整套火炮系統的總重控制到了350kg,也就跟一門龍吟炮一般重,四匹馬拉起來毫不費力,完全能跟上騎兵行動的速度。

所以這騎炮連拉著火炮輕鬆一跑一拐一分列,很快就進入戰鬥位置了。

「報告!騎炮連全連108人,六門幼龍炮,已經全部就位,請指示!」布置好炮陣後,騎炮連連長孫鎮河上尉立刻打馬前來向范龍城報道。

騎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