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篳路藍縷 第34章 整裝出發開地圖

……

「好好,向左一點,對就這樣,放下,好!」

東海臨時港中,工業部和海洋部的人正在用一個簡易木製滑輪起重機,把一門比虎蹲炮大了一圈的火炮吊裝到起點號上。

這門火炮便是最新的東海01B式輕型火炮「虎威」,是鋼鐵對策暨武器裝備研發小組乃至整個工業部最新科技的結晶。

它口徑60mm,全長910mm,炮彈重900g,換算成英制差不多是2磅。射程及威力相比虎蹲炮大大提升,可以較為準確地擊中200-300m內的中體積目標,即使在500m的距離上對輕甲目標仍然有一定的殺傷力。

比起虎蹲炮,這是一門真正的遠程武器。當然,它的重量也是虎蹲炮的好幾倍,達到了150kg,人力已經不可能搬動,只能依靠機械移動了。

為了製造這門火炮,工業部一連攻關了好幾個難題,並引入了技術援助——季國風去即墨把羅老頭挖過來了。

上次為了報答羅家鐵鋪通風報信的功勞,東海商社免費送了他們二百斤鋼材,季國風也作為管委會的代表去感謝了一番。結果羅老頭湊過來,吞吞吐吐地問能不能把他孫子收作學徒。他孫子叫羅秉生,就是羅家鐵鋪里年紀最大的那個年輕人,看來他們家對東海鍊鋼秘術頗有興趣。

季國風玩味地看著他,最後提出條件:收學徒可以,但羅大爺您也得跟著來幫忙。

羅老頭沒怎麼思考就同意了,反正他兒子羅從人早就獨當一面了,而且他自己也對東海人的技術很感興趣,巴不得去看看呢。

季國風也不怕技術泄露什麼的。他和羅家簽訂了為期七年的長期合同,七年過後技術早就不知道升級到哪裡去了,到時候大工業的威力完全不是他們這些小作坊能比的。反而羅家這種傳統鐵匠掌握的低技術條件下的一些操作技巧,對現在的東海商社應當會有不少幫助。

果不其然,羅老頭來到東海不久之後就貢獻出了一套模具加熱技術。

當時,武備組準備製造新型火炮,設計重量遠超虎蹲炮的水平,別的先不說,如何準備這麼多的鐵水就是最大的問題。以他們目前的那點瓶瓶罐罐,一次最多只能融化50kg的鐵水,想要更大的規模,就要對燃料、容器、爐灶和通風進行全面升級,一時半會兒是搞不定的。

而妥協一些的辦法呢,就是分別準備多鍋鐵水,次第注入模具中。但這樣的話冷卻速度就是個大問題。如果前面進去的鐵水冷卻堵住流道,整門炮就廢了。即使表面上鑄造成功了,由於前後冷卻速度的不同,也會在炮身內部形成各種裂紋和缺陷,嚴重影響質量。武備組試著這麼鑄造了一門,果然第一次試炮的時候就炸裂了,還好試炮人員心裡都有數,躲得遠遠的,沒傷到人。

後來季國風讓羅老頭參與這個項目,羅老頭簡單一看,就提出一個解決方案:在模具外部加熱,使之保持高溫,以減慢鐵水冷卻速度,便於鑄造。

這個方法並不新鮮,古代常用來鑄造一些超大型鑄件,比如鎮河鐵牛什麼的。原理也很簡單易懂,之前也有東海人想到過,但是如何在砂模上實現他們就不會了,因為後世用不到,學校自然也就不會教啊。

在羅老頭的幫助下,他們才逐漸搞定了這個難題,成功鑄造出了新式火炮。而且這樣的鑄造法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減慢了炮身的冷卻速度,使得金屬能形成更穩定完善的晶相,火炮質量大大提升,測試下來,三倍正常裝葯也能承受的住。

起點號去膠州轉了一圈,魏萬程又去找到了那個牙人趙仲界,在他的指點下採購了一批貨物,準備在「開地圖」行動中沿途出售,然後又回東海搭載火炮,準備正式出航。

這門虎威炮是海洋部早就看上的寶貝,這次行動又有不少風險,所以軟磨硬泡要了過來裝在了起點號上。

由於現在只成功做出一門,滿足不了戰艦雙面都有火炮的需求,所以木工組為這門火炮製作了一輛雙輪炮車,又在甲板兩側分別做了兩處炮位,作戰時可以推著炮車在兩邊移動,哪裡有敵人就往哪邊搬。反正整門炮加上炮車全重也不到二百公斤,移動起來還算方便。

除了這門最新的虎威炮,東海商社總共還有五門虎蹲炮,這次全給第一艦隊裝備上了。起點號搭載了一門最新的虎威炮以及三門虎蹲炮,由韓松帶領,試一號搭載了兩門虎蹲炮,由王廣金帶領。

沒什麼好說的,商品入艙,食水充足,武備強悍,管委會給他們組織了一個歡送會,第二天便拔錨出發了。

……

「又一節了?好的,辛苦了。」

試一號上,船長王廣金聽到水手報告,點點頭,看了看手錶,在一個本子上記錄下時間,然後心算了一下,不由得皺了眉頭。

「還是只有6.5節啊,明明是側後風,唉,看起來這船型也只能做到這種程度了。」

雖然目前東海商社還沒有大幅度修改船型設計的能力,不過根據後世經驗做一些小改進還是辦得到的,比如說這個計算航速的線輪。

古代航海,一大問題就是如何計算船的航速和里程。試想一下,一旦你在海上迷路了,如果你知道航行了多少里程,就能根據地圖勉強猜一個位置出來,但如果什麼都不知道,那可就真抓瞎了。

一開始這確實是一個難題,後來有個水手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繩子上綁一個木桶扔海上,然後看繩子拉出去多長不就知道行駛的里程了?同時為了方便計算繩長,就每隔一段距離系一個節,數一下節數就能知道里程,再計算一下時間,就知道船速了。這個方法非常簡單易行,很快在歐洲的海船上推廣開來,這也是將海里/小時這個速度單位稱之為「節」的原因。

東海人就在船上加了兩個這樣的線輪,交替記錄里程。不過精確的計時工具只有股東們有,所以他們得輪流在線輪旁邊看著。現在試一號的航速只有6.5節,這還是在風向不錯、載貨不多的情況下,難怪王廣金很不滿意了。

這時候,旁邊的起點號上響起一聲號響,王廣金趕緊拿起望遠鏡看過去,見到對面艦艉樓上一個穿越者用手臂做了一個姿勢,然後豎起一個信號板來,上面布著紅綠相間的許多格子。

「開始,紅綠綠綠,紅紅空空,綠紅空空,全空,完畢。這是什麼……jin?」

王廣金看著起點號上打出來的信號,一邊讀出來讓旁邊人記錄,一邊試著解讀起來。

這是東海商社第一次有多艘船編隊航行,而現在又沒有無線電,所以兩艘船之間的交流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了。海洋部大多數二把刀們以前都沒受過正規海上訓練,不會什麼旗語,學起來也很麻煩,所以他們乾脆做了一個信號板,上面是4x4排布的可以旋轉的木板陣列,一面紅色一面綠色,用紅色表示點,綠色表示劃,橫置表示空,一次可以表示四個莫爾斯碼,足以構成大多數漢語拼音了,再把少數過長的簡化一下,就成了一個方便的交流工具。

這套方案雖然信息冗餘有點多,但是對於穿越者們非常直觀,拿著一張碼錶就能輕鬆上手,熟悉了之後甚至一眼看過去就能認出來。不過對於土著水手來說可就苦了,既要學習那些紅紅綠綠的排列,又得學習股東們那些奇怪的數字和符號,還要學習拼音的規則。這還沒完,股東們習慣的都是基於普通話的拼音,所以他們實際上還要學習普通話,也是沒誰了。

不過水手裡也有幾個聰明的,比如一個叫趙虎子的,原先是東海地區北邊的漁民子弟,被東海商社僱傭過來做了水手。他以前並不識字,學了東家們的「拼音」之後,觸類旁通,驚喜地發現自己能把想說的話寫下來變成「文字」了,忍不住和周圍人分享起來,居然帶動了一番學習拼音的風潮。這也引起了海洋部長張船長的注意,把他作為重點苗子培養起來,現在他已經是試一號上的水手長了,管理所有土著水手,順便負責教授他們拼音。

信號很快打完,王廣金也用手臂擺出個姿勢表示收到。這次的信息是「jin kou dao le」,王廣金想了一會兒,應該是「金口到了」的意思。

金口,是即墨北方一個沿海港口。後世這裡名聲不顯,因為金口附近的海灣已經完全填成農田了。但是在清朝時期,金口港可是山東地區最大的港口之一,這裡有一個巨大的海灣深入大陸內部,又有內河一直聯通到即墨和萊陽等地,既有交通便利又有優良的避風條件,是非常優秀的港口。

金口港要到明末清初才開發出來,現在也只是一片尋常的海岸,甚至連金口這個名字都還沒有。

起點號在港灣入口處停下,吃水較淺的試一號進去探索了一下,小心地引領起點號進入港灣內,一直向西慢慢行駛到內陸岸邊。

王廣金掏出臨摹的地圖一看,嚇了一跳,又反覆確認了一下,才確定沒看錯。這裡的地形和後世的差別非常大,現在他們所處的地方是一個長寬接近十公里的巨大的口袋型的海灣,西邊、南邊、東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