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篳路藍縷 第19章 北風起,南下季

東海關西邊不遠處,墨水河的上游源頭處,積聚了一個小湖,被東海人直接叫做墨水湖。

之前由於東海地區盜匪猖獗,很少有人敢接近,這一帶非常荒涼,現在卻有了一個頗具人氣的小集市。

東海商社消滅龍王寨後,在東海地區建立了初步的秩序,一部分東海村民開始試著走出東海關,拿他們多年積累下來的山貨和干海貨去平原地帶交換其它物資,也把東海和平的消息漸漸擴散出去。

慢慢的,開始有膽大的鄉民和貨郎沿墨水河東上,到墨水湖附近兜售小商品,受到了附近村民的歡迎,銷量很好。他們的成功又進一步鼓舞了其他人,使得這附近的商業逐漸繁盛起來。

史若雲注意到這一點,領導商務部開設了一個「墨水湖開發管理公司」,維持附近的秩序,對攤位收取每天十文的管理費,又在墨水河上開通定期渡船,運營墨水河至即墨的往返航班。

雖然要交保護費,但是秩序和安全有了保證,交通也更便利了,這片區域很快發展起來,史若雲已經在考慮是否開發房地產項目了。

今天,渡船停在湖邊,從東邊呼啦啦過來了一大群人,哭哭啼啼的,一副生離死別的樣子,拉扯了好一頓之後,人群中走出三人上了渡船,向岸上眾人揮手告別。岸上眾人注視著他們向西遠去,好一會兒才返回東海關內。

實際上這確實是生離死別了!

今天是十月十九,天氣漸涼,北風已經吹起一陣子了。前不久,陳一成託人捎信來,說他南下的船已經準備好了,將於二十一日啟航。當初東海商社與他約定,要派幾個人隨他去南方看一看,如今是到了出發的時候。

雖然這時代從膠州到長江附近的沿海航線已經比較成熟,風險不大,但「不大」的意思也就是「有可能」!於是出行的三位壯士的待遇提高了最高級,管制物資的供應量提高了三倍,以防萬一還寫好了遺書……

這三位壯士是商務部的魏萬程,以前是做證券投資的;海洋部的許嵩濤,以前家裡是賣玉器的;最後一個是陸平,他當年在杭州呆過兩年,算是四分之一個土著。出發前他們去文化部找張建國和王同彩狠狠補了一下關於南宋的歷史記載,然後揣著一腔豪情壯志和忐忑,還有四個啤酒瓶、一個小玻璃煙灰缸、兩面小鏡子和二百兩白銀上路了。

他們坐船到達即墨,又緊接著上了陳家的渡船,在上面見到了陳一成,寒暄一番,乘著船從墨水河南下一直進入膠州灣,然後又沿海向西進入了寬闊的大沽河。

後世大沽河兩岸儘是發達的農業區,同樣發達的灌溉系統幾乎抽幹了河水,使得水量並不足以通航。但現在並無這個問題,大沽河水深且闊,即使是海船也開得進去,更別說他們的這艘小船了。

沿河北上一段距離之後,河岸兩側出現了繁華的碼頭,來往的海船在此停泊,然後用小船通過大沽河西側一條名為雲溪河的支流與膠西城之間轉運貨物。陳家渡船本來就是適合淺水的平底船,不需換船,直接駛入雲溪河,上溯一段距離後,就到了膠州所駐的膠西縣城。

膠州和膠西縣的歷史不長。北宋時這片區域叫板橋鎮,之後幾經變遷,有時屬於萊州,有時屬於密州,隨著海貿的興盛,逐漸發展壯大,重要性不斷提高,後升為膠西縣,幾十年前又升為膠州,轄區包括膠州灣周圍一大片土地,目前內有膠西、即墨、高密三縣,州治駐於膠西縣。

膠西縣城規模不大,城牆大小和即墨差不多,但是人氣卻繁盛很多。往來行人車輛川流不息,城中人滿為患,商鋪屋舍甚至都攤到了城外,順著道路鱗次櫛比幾乎延伸到大沽河邊上。現在是南下季,各種北方商品不斷運入這裡,大沽河口兩側的碼頭上密密麻麻停著幾十艘大海船,不時有船揚帆出海。

東海三人隨著陳一成在南城外的碼頭下船,走路進入膠西城,路上不斷避讓往來的各種車輛行人,竟找回了一點後世逛街的感覺,讓他們頗為驚奇。

進了城內,這裡的建築比即墨更為密集,還有不少二層甚至三層的小樓,掛著各種招牌和布幡。街上行人來來往往,各色服飾都有,不但有漢人,還有蒙古、高麗人,甚至還有不少捲毛凸鼻的胡人。

陳一成帶他們走到一處「陳記南貨」店鋪前,從側門進入後院,給他們安排了一間廂房,然後告罪說還要去訪客,就出門了。

三人也閑不住,好不容易見到熱鬧的大城,都想出去看看,出門的時候正巧碰到陳一成帶著人和禮品也剛要出去,雙方點頭示意了一下就分頭朝兩邊走了。膠州城雖繁盛,面積卻不怎麼大,魏萬程留意了一下陳一成的去向,發現他們走到城北一處大宅子前,恭敬地等著,也不知道是在拜會哪位貴人。

這也不關他們的事,看兩眼就繼續逛街了。

膠州這邊商品彙聚,從北邊的人蔘毛皮到膠東特產的干海貨到南邊來的檀木香料應有盡有,甚至還有賣玻璃的專門店。三人決定打探一下行情,進了店一看,好傢夥,後面櫃檯上陳列著花花綠綠各種玻璃器皿,一個綠色的小玻璃碗,內部還有一道污漬,就要價70貫一個,別的玻璃器也大多是偏紅或是偏綠的。一個相對透明的高腳杯放在最裡面,許嵩濤問了一下價格,老闆看他們不像是能買得起的樣子,笑而不語,反而拿出一些五顏六色的琉璃珠子推銷起來,說只要一貫一個,留個紀念也好嘛,嚇得他們連忙告辭逃了出來。

……

三人逃出玻璃店,又逛了一會,走到一棟三層酒樓前,咬咬牙決定進去見識一下。進去坐在二樓窗邊,一邊等著上菜,一邊看著樓下討論起來。

正說著,旁邊走過來一個穿長衫的年輕男子,對三人做了個揖,開口說:「三位客官,可是海外來的客商?看諸位的模樣,是在犯愁該買什麼貨物吧?可否容小底為諸位介紹一番?」

魏萬程站起來回了一揖,請他坐下,問:「不知公子是?」

那人連忙擺手說:「不敢稱什麼公子,小底趙仲界,是本地的牙人,三位客官稱呼小底趙二即可。客官服飾不類我中國,可是海外的客商?」

牙人是古時常見的城市職業,業務是撮合買賣雙方完成交易,和中介差不多。

三人相視一眼,這套路有點眼熟,接下來就該是強力推薦某家店,忽悠我們做冤大頭,然後拿提成了吧?

但收集點信息也好,魏萬程摸著下巴說道:「正是,我們是南洋澳洲人,帶了些家鄉特產來到北地,現在南下回家,想趁機做些生意,但不知買何才好。」

趙仲界自然是不知道什麼澳洲的,不過他不知道的地名多了去了,也沒多奇怪,只需要知道他們是往南去的就夠了,於是略一思索便開口道:「那便好,北地物產眾多,販去南邊,輕鬆便有一倍利。客官既然是初次跑海,貨物不宜太雜,我建議專註山珍、海產、絹緞這三樣,此三者貿易量大,既易收購,又易出手。」

「等等,你說絹緞?」魏萬程有些奇怪,「我們從南方來,江南一帶可是盛產絲綢的啊,怎麼還有從北方往南運絹緞的?」

趙仲界微微一笑,說:「客官有所不知,這山東之地,自古以來就盛產蠶桑。像東平府、濟南府、益都府,幾乎家家戶戶養蠶收絲,十里之內必有織機,方圓百里必有巧匠,江南之地遠不能比。直到那趙氏南渡之後,許多桑農織戶跟著去了南邊,南邊的蠶桑之業才日益繁盛起來。然,要論起織工的技術、絲絹的品質,山東絹仍然要強過南綢許多,故常年有人在北地收購絹緞,銷往南邊。」

現在正處於經濟重心向南轉移的過程中,過程中就意味著沒轉移完,北方仍然有大量優勢產業,絲織業就是其中之一。南宋之前,山東一帶的氣候適合蠶桑的生長,盛產優質的絲織品,是中國最大的絲綢產區。之後漸漸轉移,但要直到明代,南方的絲織業才會徹底超過北方。

三人頗有種發現新世界的感覺,果然多聽人言有好處,態度都恭敬了不少,又接著問:「那請教,山珍和海產都有哪些?」

趙仲界有點得意,耐心講解道:「這山珍便是北邊遼地的特產,包括人蔘、鹿茸、貂皮諸類,南邊不產這些,販過去自然利潤不菲。而海產,則是我們膠東的特產了,尤其是鰒魚一物,既是美味,又是滋補上品,南邊的富商官員皆愛此物,販過去絕不愁銷。」

這些商品都符合東海三人預期,去南方就該賣這些才對嘛。前面那些山珍都很耳熟,只是那什麼鰒魚沒聽說過,改天去市場上打聽打聽。

其實這「鰒魚」就是後世常說的鮑魚。吃鮑魚的習俗早在宋代就開始了,後來又被南遷的士大夫們帶去南宋,不過南方水熱不適宜鮑魚生長,於是從北方運輸鮑魚乾到南方就成了一項不小的生意。

之後上了酒菜,四人相談甚歡,最後吃飽喝足,趙仲界起身一抱拳,說:「今日與三位相會,真乃趙某一生之幸事,諸位如欲採購貨物,可去城東『信誠張』北貨行,只要報上在下姓名,便可有九折優惠。」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