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期

賢士跟隨星星的指引徒步穿越沙漠 。野地里的牧羊人在夜間看守著羊群。一個天使,身手同思緒一般敏捷,通體如希望一般明亮,將永恆化為時間。

快!一個嬰兒即將誕生。

信徒和非信徒都知道這個故事。有誰不知道這個故事?

客棧。馬廄。毛驢。馬利亞。約瑟。黃金。乳香。沒藥。而這個故事的核心是母親和孩子。

在十六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之前,聖母與聖嬰一直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基督教形象,出現在彩繪玻璃、雕塑、油畫、雕刻,以及人們自製的簡樸神龕上。

想像一下:大多數人不會讀書寫字,但他們的頭腦中充滿了生動的故事和圖像;圖像的意義遠不止是故事的插畫——圖像就是故事本身。

當你我走進一座義大利、法國或西班牙的古老教堂,我們已無法讀懂穹頂上、濕壁畫或掛畫中的無數場景,但是我們的祖先可以。我們站在那裡,翻查旅行指南尋找提示;而我們的祖先只消一抬頭,就洞悉了世界的奧秘。

我熱愛書面語言——我現在所寫、所讀之物——但是在大多數人不會讀寫卻文化活躍的社會中,圖像和口頭語言意味著一切。思維以一種不同的方式活躍著。

宗教改革之後,曾被尊為神的第四位格的聖母馬利亞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宗教改革對女性不利,接下來馬上就發生了席捲整個歐洲的焚燒女巫運動,當然,還有於一六二〇年到達普利茅斯岩的移民先輩,他們是清教徒中信念最為堅定的一批人,一手導演了十七世紀九十年代薩勒姆審判女巫案件。

新英格蘭的清教徒在一六五九年禁止了聖誕節慶祝活動,一六八一年才撤銷這道禁令。而在克倫威爾治下的英格蘭,聖誕節在一六四七年被明令禁止,禁令持續到一六六〇年。

為什麼?正如我們之後會說到的,聖誕節起源的異教色彩過於強烈,太多狂歡宴飲,太讓人快樂(可以痛苦的話,你為什麼要快樂呢? ),更何況,讓馬利亞離開廚房,恢複昔日的主角光環也太危險了。

然而,在與天主教決裂這件事情上,大眾最懷念的就是對聖母馬利亞的崇拜。

在過去和現在的歐洲天主教國家,以及現在的拉丁美洲天主教國家,對聖母馬利亞的崇拜,包括神秘的童貞女生子,以及聖母與聖子的組合仍然擁有強烈的影響力和說服力。每每女人分娩時,她就在那一刻成了這最神聖事件的展示者。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在這一畫面中合而為一。

而這一畫面比基督教更源遠流長。

回顧希臘和羅馬的歷史,我們會發現神和偉人常常由一個天神和一個凡人所生。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父親是宙斯。宙斯也是特洛伊的海倫之父。海倫被視為紅顏禍水,但帶有些許神性的美麗女人永遠是禍水。

羅馬城的奠基人羅慕路斯與雷穆斯宣稱,戰神馬爾斯是他們的父親。

耶穌誕生於羅馬帝國。《新約》用希臘語書寫。福音書的作者們希望他們的救世主沿襲之前的超級英雄傳統,擁有一位天神父親。

但為什麼馬利亞必須是童貞女?

耶穌是猶太人。猶太人的血統隨母系而非父系傳承,因此,在猶太教里,要想確保血統出身,強調女性的純潔和禁慾就是一種不難想見的辦法。

如果馬利亞是童貞女,那麼無人能置疑耶穌的天神血統。

這些都說得通,但還有其他一些未道明的東西。隱匿在這個故事背後的是偉大女神自身的神力。

遠古時代的女神崇拜並不將貞潔視為一項美德。即便是護火貞女 ,一旦不再侍奉女神,也可以結婚。廟妓是正常現象,女神是豐育和繁衍的象徵——至關重要的是,她從不屬於任何男人。

所以,聖母馬利亞的神話故事巧妙整合了兩股對立的力量:一方是新興的宗教基督教,另一方則在講述神降臨凡間的天神誕生故事。像其他英雄傳奇一樣,馬利亞是特別的,是獨一無二的個例。她的懷孕絕非一起普通的家庭內部安排,神曾經到訪過她。

與此同時,她的純潔和恭順使得這個新宗教擺脫了猶太人痛恨的那些異教放縱的性崇拜和繁衍儀式。

自創立之初,基督教就熟稔地將其他信仰和崇拜的核心內容挪移過來——捨棄一切糟粕,再重新闡述舊有的故事。基督教之所以能風靡全球,這一經驗功不可沒。

而其中最讓人拍案叫絕的是聖誕節。

只有馬太和路加的福音書中寫到了耶穌的誕生,兩個版本有所不同。馬可與約翰則完全沒有提及這個誕生故事。聖經全書也沒有出現十二月二十五日這個日子。

那麼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可以從古羅馬的農神節 說起。這是一個典型的仲冬節日,慶祝太陽的變化(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是十二月二十一日,冬至日)。異教皇帝奧勒良欽定十二月二十五日為「無敵索爾誕生日 」。節日的慶祝活動包括互贈禮物,參加聚會,頭戴滑稽的帽子,宴飲醉酒,點燃象徵太陽的蠟燭和熊熊大火,並用常青植物裝飾公共場所。這個節日之後緊接著就是古羅馬的新年——我們現在的「年曆」這一單詞 就出自於此。羅馬人總是熱衷於歡宴。

凱爾特人的冬日慶典薩溫節 從我們現在過的萬聖夜(紀念亡靈的節日)開始,跟日耳曼和斯堪的納維亞人一樣,凱爾特人用篝火和歡鬧慶祝冬至。我們現在的單詞「耶誕節期」(Yuletide)和「歡樂」(jolly)便來源於這段歡鬧的節日 。冬青和常青藤等常青植物作為永生的象徵,既是裝飾也是聖物。

在日耳曼部落里,白鬍子的奧丁 在耶誕節期里四處遊盪,人們必須在晚上留下小禮物才能換來他的平靜。

教會的做法頗為明智,既然無法擊破他們,不如將其吸納,把人們捨不得放棄的所有內容都融進了聖誕節——歌唱、歡慶、常青植物、禮物贈送,當然,還包括節日的具體時間。

十二月二十五日是基督誕生的絕佳日子,因為這意味著上帝是在教會年曆的三月二十五日,也就是報喜節(聖母領報節)使馬利亞受孕的,這樣,教會慶祝三月二十一日的春分也不至於顯得太有異教色彩。同時,基督的誕生和受難(復活節 )構成了完美對稱。

聖誕老人也屬於聖誕節相關的合成物之一。

尼古拉是土耳其米拉城的一位主教,生於基督死後約二百五十年。他很富有,時常贈送錢財給需要的人。關於他最經典的一個故事是,一天晚上,他想把一袋金子從窗戶扔進屋裡去,卻發現窗戶關上了,因而不得不爬上屋頂把麻袋順著煙囪扔下去。

誰知道呢?一如通常的情節發展,人們開始崇拜他,而其中就包括了水手們,自然,水手經常出海,當這種崇拜向北傳開以後,這位長滿絡腮鬍子的土耳其大善人便和同樣蓄著絡腮鬍的天神奧丁合併了,而後者的長處是駕著一匹有八條腿的飛馬飛行。

聖尼古拉在荷蘭語中寫作Sinta Klaus,正是荷蘭人將聖誕老人帶入了美洲 。

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如今的紐約,曾經是荷蘭人的定居點。一八九〇年,儘管新英格蘭清教徒的後代們竭力阻止,聖誕老人仍出現在了華盛頓·歐文的《紐約外史》中,他駕著馬車呼嘯著越過樹梢。

一八二二年,另一位美國人克萊門特·摩爾在他的詩歌《聖尼古拉來訪》中為經典的聖誕老人形象一錘定音。開篇的詩句可謂家喻戶曉:「那是聖誕節的前夜,整座房子一片寧靜,沒有一絲聲響,連老鼠也不例外。」

從這一刻開始,聖尼古拉擁有了他的馴鹿。

但此時的他仍身穿綠色——這是基督教文明之前某個豐饒之神的專屬色。

接著,可口可樂出場了。

一九三一年,可口可樂公司委託瑞典裔藝術家海頓·珊布為聖誕老人做形象設計。形象必須是紅色,得益於可口可樂強勢的廣告宣發,從此以後,聖誕老人的袍子就都是紅色了。

聖誕樹是萬物凋敝的寒冬中艱難生存、蓬勃生長的生命力量的古老象徵。當我們的祖先拖著疲憊的步伐穿過漆黑荒蕪的樹林,看到一株常青植物時,他們會想到什麼?

一八四八年,維多利亞女王與阿爾伯特親王在溫莎堡的聖誕樹前留下了著名的首張現代名流照片。

實際上,那只是刊登在《倫敦新聞畫報》上的一幅繪畫,但自那時起,人人都渴望擁有一棵聖誕樹。

阿爾伯特親王是德國人,而最早將冬季樹木移入室內慶祝冬至的記載就出現在巴伐利亞的黑森林地區。

領導宗教改革的馬丁·路德是德國人,傳說他用蠟燭裝點自己的聖誕樹以象徵閃耀於上帝天空中的繁星。

樹木本身就擁有神性。比如伊甸園中的蘋果樹,北歐神話中備受崇拜的世界之樹尤克特拉希爾,以及日耳曼神話中的德魯伊橡樹。在詹姆斯·卡梅隆的電影《阿凡達》中,聖樹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