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16

斯大林格勒地區的勝利進攻,消除了蘇軍防線上的許多缺口。不僅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防區廣大範圍內的缺口已不復存在,不僅崔可夫集團軍和駐守在北方的蘇軍各師之間的缺口得以消除,不僅那些與後方失去聯繫的連排之間以及據守在樓房中的支隊和戰鬥組之間的缺口得以彌合,而且人們心理上的那種失去聯繫、被包圍和半包圍的感覺也已消失,並且為那種完整、統一和強大的感覺所取代。這種個人與軍人集體的融合意識,就是人們常說的所向無敵的部隊士氣。

當然,陷入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內的德軍士兵的頭腦里會產生一些截然相反的想法。數十萬有思想有感覺的個體組成的龐大部隊,與德國武裝力量失去了聯繫。轉瞬即逝的無線電波,以及更不可靠的關於軍隊與德國的聯繫牢不可破的種種宣傳,都證實斯大林格勒的保盧斯集團軍遭到了包圍。

托爾斯泰提出的關於對軍隊不可能實現完全包圍的思想,曾經為托爾斯泰時代的軍事經驗所證實。

1941至1945年的戰爭表明,可以對軍隊實行包圍,可以把它困死在地面上,可以把它圍得如鐵桶一般。在這場戰爭中,包圍戰成為蘇德雙方許多部隊的殘酷現實。

托爾斯泰闡述的思想在當時無疑是正確的,正像偉人們闡述的有關政治或戰爭的大多數思想一樣,它也不具有永恆的生命力。

在1941至1945年的戰爭中,包圍之所以能夠成為現實,是因為部隊高度機動,也因為被圍部隊機動所依賴的後勤部隊過於龐大,行動遲緩。實施包圍的部隊利用了機動的一切優勢。被包圍的部隊則完全喪失了機動能力,因為在包圍圈內無法組織現代化軍隊的極為複雜、笨重、像工廠一樣的後勤供應,被包圍的部隊往往陷入癱瘓。實施包圍的部隊則可以利用摩托化部隊和飛機。

被圍的部隊喪失了機動能力,也就意味著不僅僅喪失了自己軍事和技術上的優勢。該部隊官兵彷彿被逐出現代文明的世界,退回到過去的世界。他們不僅會重新估量作戰部隊的實力、戰爭的前景,而且會重新估量國家的政策、各政黨領袖的魅力、法律和憲法、民族性格、人民的過去與未來。

那些像鷹那樣盤旋於孤立無援、動彈不得的獵物之上,甜美愉快地欣賞自己的羽翼力量的人,同樣會做出某些與上述的重新估量類似的估量,只是從反面做出估量罷了。

在斯大林格勒包圍保盧斯集團軍,確定了戰爭進程的轉折。

斯大林格勒的勝利,決定了戰爭的結局。然而,獲得勝利的人民與獲得勝利的國家之間的無聲的爭論仍在繼續。這種爭論支配著人的命運和人的自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