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謝苗諾維奇·格羅斯曼在中國幾乎是個陌生的名字,他比《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只小四歲,名氣卻比奧氏小多了。不過論才氣和作品的藝術水平、思想深度,格羅斯曼則不知要高出幾許。
格羅斯曼1905年生於受猶太文化影響極深的烏克蘭的別爾季切夫,母親為猶太人。1929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數學物理系。畢業後他在著名的頓巴斯礦區任工程師。1932年他將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格柳卡烏夫》寄給高爾基,徵求大師意見,很快便收到高爾基的回信。高爾基指出,他必須克服描寫頓巴斯礦工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的自然主義,刪除多餘的情節,更合理地組織素材。格羅斯曼似乎茅塞頓開,花費一年工夫進行修改,1934年這部中篇小說在《文學頓巴斯》上發表。同年,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說《在別爾季切夫城》在《文學報》上發表,高爾基讀到後,邀他見面。格羅斯曼回憶道,這次會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今後的生活道路。
無獨有偶,癱瘓在床的奧斯特洛夫斯基亦於1932年至1934年發表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兩人的文學創作可以說是同時起步,一個經高爾基點撥,一個由編輯加工潤色,但格羅斯曼剛剛起步,奧氏已經在飛躍了。
格羅斯曼急起直追,一連發表了幾部短篇小說集《幸福》(1935)、《四天》(1936)、《短篇集》(1937)和中篇《廚娘》(1937),可依然是名文壇小卒。四卷集長篇小說《斯捷潘·科爾丘金》(1937~1940)才使他一舉成名,躋身文壇。這部作品描寫青年工人斯捷潘走上革命道路的成長過程,但這種題材和手法的作品,當時在蘇聯多如牛毛,算不得上品。
衛國戰爭期間,作為《紅星報》軍事記者的格羅斯曼一直活躍於前線,寫了《主突方向》《特雷布林的地獄》等名篇。中篇《人民是不朽的》1942年發表在《紅星報》上,成為蘇聯戰爭文學的經典作品。從衛國戰爭到戰後初期,蘇聯作家創作了大量作品,謳歌蘇聯人民抗擊德國法西斯的英雄主義和大無畏精神。這些作品無疑極大鼓舞了在戰爭中殊死搏鬥、保衛祖國和戰後在一片廢墟上重建家園的蘇聯軍民。包括《人民是不朽的》在內,這一時期戰爭文學的最大特點,是對愛國主義、民族精神、英雄主義的張揚,充滿萬眾一心戰勝德國法西斯的堅定信念和陽剛之氣。這體現了面對滅絕人性的兇惡敵人和國破家亡的嚴峻局面,作為文學家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也是那個時代政治、軍事、社會複雜背景下文藝政策使然。誰也不會在這種時刻寫離經叛道的作品,只有索爾仁尼琴這樣的毛頭小伙,才會不知深淺從前線給友人寫信,暗罵斯大林,使自己受縲紲之苦。
1943年,格羅斯曼開始構思並創作描寫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長篇小說,第一部《為了正義的事業》於1952年在《新世界》第四期上發表。這部作品歷時九年完成。這期間世事劇變,戰爭文學亦不例外。如果說,二十世紀四十至五十年代初的戰爭文學,單憑驚天動地的英雄事迹,便能滿足浴血奮戰、獲得解放並沉浸在勝利歡樂中的大眾的情感共鳴和時代需要的話,那麼此時的讀者已經開始了對戰爭的反思,他們要求了解戰爭的真實、人民所受苦難的真實、人類心靈所受創傷的真實。也就是說,要求作家講真話,寫真實。因為唯有在真實平凡中,才能發現深邃哲理。他們活下來了,不是因為有太多的歡樂,而是因為有許多苦難,這些苦難在他們的掙紮下,都過去了,且從記憶中升華,成為面對未來的泰然和企盼。
九年磨一劍的格羅斯曼,敏銳地感受到了讀者的這種心態和需要,在《為了正義的事業》中,他展示了驚心動魄的斯大林格勒車站防禦戰,一個營的戰士血戰到最後,無人動搖退卻,無人生還。作品還描寫了希特勒空軍對斯大林格勒瘋狂的八月轟炸和保衛城市的紅軍戰士、工人民兵、全體居民的堅韌不拔與悲慘命運。作品一經發表,好評如潮。同年七月,烏克蘭詩人巴讓去信,向他表示誠摯的謝意,感謝他創作了這樣一部富有人性、思想深邃、不說恭維話的作品。1953年初,一位列寧格勒讀者給他寫信說,最近十年沒有一部作品能像《為了正義的事業》那樣深深打動她的心。但對格羅斯曼的批判亦接踵而至,1953年2月13日,評論家布賓諾夫在《真理報》上發表文章,批評小說「除了幾個章節外,完全是失敗的」、「蘇維埃人的形象在長篇中是蒼白的、順從的、沒有特色的」、「作者力圖證明,是平凡的人們建立了不朽的功勛」、「缺乏對這次勝利的組織者——黨的評價」。
同年三月,斯大林逝世後的第十九天,蘇聯作協理事會舉行會議,作協總書記法捷耶夫在題為「作家協會工作的某些問題」的報告中,嚴厲批評格羅斯曼的《為了正義的事業》宣揚「善惡循環的反動唯心主義哲學」和「無衝突論」。1954年,作品出版時,格羅斯曼不得不進行了大量修改,但依舊難逃厄運。1956年以後,他的作品不準出版和再版,一個名聲並非十分響噹噹的作家,從此淡出江湖。要不是政治上的際遇,也許,他真的會永遠在文壇上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