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生命感悟 創造

生活質量的要素:一、創造;二、享受;三、體驗。

其中,創造在生活中所佔據的比重,乃是衡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的主要標準。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人類精神生活的特徵,那麼,最合適的便是這個詞——創造。所謂創造,未必是指發明某種新的技術,也未必是指從事藝術的創作,這些僅是創造的若干具體形態罷了。創造的含義要深刻得多,範圍也要廣泛得多。人之區別於動物就在於人有一個靈魂,靈魂使人不能滿足於動物式的生存,而要追求高出於生存的價值,由此展開了人的精神生活。大自然所賦予人的只是生存,因而,人所從事的超出生存以上的活動都是給大自然的安排增添了一點新東西,無不具有創造的性質。正是在創造中,人用行動實現著對真、善、美的追求,把自己內心所珍愛的價值變成可以看見和感覺到的對象。

獲得精神快樂的途徑有兩類:一類是接受的,比如閱讀、欣賞藝術品等;另一類是給予的,就是工作。正是在工作中,人的心智能力和生命價值都得到了積極實現。

當然,這裡所說的工作不同於僅僅作為職業的工作,人們通常把它稱作創造或自我實現。但是,就人性而言,這個意義上的工作原是屬於一切人的。人人都有天賦的心智能力,區別在於是否得到了充分運用和發展。

一個人創造力的高低,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有無健康的生命本能,二是有無崇高的精神追求。這兩個因素又是密切關聯、互相依存的,生命本能若無精神的目標是盲目的,精神追求若無本能的發動是空洞的。它們的關係猶如土壤和陽光,一株植物惟有既紮根於肥沃的土壤,又沐浴著充足的陽光,才能茁壯地生長。

創造力無非是在強烈的興趣推動下的持久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第一是興趣,第二是良好的工作習慣。通俗地說,就是第一要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第二能夠全神貫注又持之以恆地把它做好。在這過程中,人的各種智力品質,包括好奇心、思維能力、想像力、直覺、靈感等等,都會被調動起來,為創造做出貢獻。

決定一種活動是否創造的關鍵在於有無靈魂的真正參與。一個畫匠畫了一幅毫無靈感的畫,一個學究寫了一本人云亦云的書,他們都不是在創造。相反,如果你真正陶醉於一片風景、一首詩、一段樂曲的美,如果你對某個問題形成了你的獨特的見解,那麼你就是在創造。

真正的創造是不計較結果的,它是一個人的內在力量的自然而然的實現,本身即是享受。只要你的心靈是活潑的,敏銳的,只要你聽從這心靈的吩咐,去做能真正使它快樂的事,那麼,不論你終於做成了什麼事,也不論社會對你的成績怎樣評價,你都是擁有了一個創造的人生。

一個人只是為謀生或賺錢而從事的活動都屬於勞作,而他出於自己的真興趣和真性情從事的活動則都屬於創造。勞作僅能帶來外在的利益,唯創造才能獲得心靈的快樂。但外在的利益是一種很實在的誘惑,往往會誘使人們無休止地勞作,竟至於一輩子體會不到創造的樂趣。

繁忙中清靜的片刻是一種享受,而閑散中緊張創作的片刻則簡直是一種幸福了。

一個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敬,取決於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而非行為本身。這就好比造物主在創造萬物之時,是以同樣的關注之心創造一朵野花、一隻小昆蟲或一頭巨象的。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力求盡善盡美,並從中獲得極大的快樂,這樣的工作態度中蘊涵著一種神性,不是所謂職業道德或敬業精神所能概括的。

每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自己所熱愛的那項工作,他藉此而進入世界,在世上立足。有了這項他能夠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他的生活就有了一個核心,他的全部生活圍繞這個核心組織成了一個整體。沒有這個核心的人,他的生活是碎片,譬如說,會分裂成兩個都令人不快的部分,一部分是折磨人的勞作,另一部分是無所用心的休閑。

一切從工作中感受到生命意義的人,勳章不能報償他,虧待也不會使他失落。內在的富有找不到、也不需要世俗的對應物。像托爾斯泰、卡夫卡、愛因斯坦這樣的人,沒有得諾貝爾獎於他們何損,得了又能增加什麼?只有那些內心中沒有歡樂源泉的人,才會斤斤計較外在的得失,孜孜追求教授的職稱、部長的頭銜和各種可笑的獎狀。他們這樣做很可理解,因為倘若沒有這些,他們便一無所有。

聖埃克蘇佩里把創造定義為「用生命去交換比生命更長久的東西」,我認為非常準確。創造者與非創造者的區別就在於,後者只是用生命去交換維持生命的東西,僅僅生產自己直接或間接用得上的財富;相反,前者工作是為了創造自己用不上的財富,生命的意義恰恰是寄托在這用不上的財富上。

在精神創造的領域內,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充其量只有交流。在這個領域內,一切嚴肅偉大的事情都是由不同的個人在自甘寂寞中獨立完成的。他們有時不妨聚在一起輕鬆地聊一聊,聽一聽別人在做什麼事,以便正確地估價自己所做的事。這是工作之餘的休息,至於工作,卻是要各人關起門來單獨進行的。

寂寞原是創造者的宿命,所以自甘寂寞也就是創造者的一個必備素質,不獨今天這個時代如此。精神文化創造在實踐上是最個人化的事業,學術上或文學藝術上的一切偉大作品都是個人在寂寞中嘔心瀝血的結果。在創造的寂寞中自有一種充實,使得創造者絕對不肯用他的寂寞去交換別人的熱鬧。他基本上是別無選擇,這倒不是說他肩負著某種崇高的使命,而是說唯有這樣活著他才覺得生活有意義。他在做著他今生今世最想做、不能不做的一件事,所以不論成敗得失,他都無怨無悔了。

一個好思想,一個好作品,在成形之前,起初只是一顆種子。這種子來自人類生活的土地,然後如同柳絮一樣在人類精神的天空飄蕩。倘若它落到了你的心中,你的心又恰巧是一片肥土,它就會在你的心中萌芽和生長,最後有希望發育成一棵好的植物。

精神的創造當然是離不開外部的環境的,但更重要的是內部的環境。滿天柳絮,陽光明媚,水分充足,可是倘若你的心是一片瘠土,你的心中仍然不會綠柳成蔭。一顆種子只有落在適宜的土壤上,才能真正作為一顆種子存在。

在某種意義上,精神創造的過程的確是一個自然過程。只要你有適宜的內部環境,又獲得了一顆好種子,那麼,不管你的軀體在外部世界上做著什麼,哪怕你是在做著奴隸般的沉重勞動,這顆種子依然會默默地走著大自然指定的路。偉大作品之孕育未必是在書齋里,更多地是在風塵僕僕的人生旅途上,在身不由己地做著各種瑣事的時候,而書齋至多只是它一朝分娩的產房罷了。

當然,前提是你有一個好的內部環境,一片沃土,一個好子宮。

在一定意義上,一切創造活動都是針對問題講故事,是把故事講得令人信服的努力。

自然科學是針對自然界的問題講故事,社會科學是針對社會的問題講故事,文學藝術是針對人生的問題講故事,宗教和哲學是針對終極問題講故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