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看熱鬧的人連續好幾天都來孫家,等他們走了,那些來修窯洞的工匠也到了,按照計畫,沈隆和少安打算在現在住的那孔窯旁邊箍兩孔石窯洞,捎帶著再給這孔舊窯接個石口,戴上磚帽子;這樣,一線三孔窯,就是一院滿不錯的地方了。
米家鎮出石匠,石頭也多,可以從那邊運過來,少安和沈隆去米家鎮看了之後,興緻勃勃地討論起請米家鎮的著名石匠雕打兩隻獅子蹲在門樓的兩邊;據村裡的老人回憶,舊社會只有金光亮他爸大門口有過石獅子。
而那時,玉厚老漢就在這老地主門上攬工種地,現在,孫玉厚的大門口要有威風凜凜的石獅子了,而且還是如今雙水村獨一份的。
在沈隆看來這種建築形式有些不太符合他的審美,有點過於暴發戶的氣質了,不過這或許正是少安想要達到的目的,而且玉厚老漢也很喜歡,這就足夠了。
許多時候,房子對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居住功能,同樣還是彰顯自己社會地位的存在,後世許多高端住宅項目的廣告詞里,都會寫著彰顯社會地位等辭彙,能在雙水村整治這樣一座院子,對周圍百姓的震撼不亞於在後世的省城買上一套大別墅。
孫家窮得實在是太久了,雖然如今少安已經成了萬元戶,沈隆也當上了國家幹部,但是如果玉厚老漢依舊住著舊窯洞,依舊不能讓村裡人對孫家徹底改觀;不管什麼時候,一處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居所依舊是彰顯家庭實力的最好選擇。
玉厚老漢儘管有大女兒不幸所帶來的痛苦,其它方面我們能看到,如今沒一點遺撼,就是他本人的光景,也發達多了;錢不用說,有兩個小子給哩,至於糧食,村裡除過金家灣那面的俊武,也許就數上他了。
許多糧食都吃不了,又捨不得賣,只好用泥巴糊著封在石倉子里,麻煩的是,過一段時間又要把這些存糧倒騰到外面晾曬一下,窯洞附近所有粗點的樹木上,一年四季都掛著未劃粒的玉米棒;燦黃如金,顯出了殷實人家的一派大好風光。
今年夏天麥子又大豐收,他支起餄餎床子,叫了村中十個後生用兩天時間才打完……這一段日子,孫玉厚老漢動不動就到石圪節街上來買豬肉,給那些幫他箍窯的工匠吃。
按玉厚老兩口的想法,他們這個院落不必這麼排場,別說少安他老了,就是他們老兩口,也都是快入土的人,而家裡再沒有其它拖累,何必修建那麼好的地方!
但大小子二小子都堅持要把這院地方修建成村裡最好的,他後來也沒堅持反對;他理解孩子們的心情,孫家窮困潦倒幾輩子,孩子們現在為他們修建這院地方,多半是給村裡人證明:孫家再不是過去的孫家了!
這些日子裡,全家人都忙得不可開交,尤其是他的少安,真是八下里忙啊!又要為他箍窯,還要照料磚廠的事,最近幾天,聽說他還要談什麼「判」,準備承包鄉上的磚瓦廠。
幸好少平一直幫忙撐著,不僅在家裡幫忙箍窯,還能幫著少安照顧磚廠,據說承包鄉上磚瓦廠的事兒也是他幫忙說服鄉里領導的。
玉厚老漢有些搞不懂,按道理說少平如今都是公家人了,為啥前一陣去了趟省城又回來了,還在家裡待了這麼久;這倒不是他不喜歡看到少平,而是擔心家裡的事情影響少平的工作,那家單位也不好請到這麼長時間的假吧?
然而少平說了,他這工作和一般單位的工作不一樣,只要過段時間能交上一篇文章,就沒人來管他,他這會非要等到新家蓋好再走不可。
沈隆辦好入職手續,再次從省城回來不久,蘭香也考完試了,因為要蓋新家,她沒有繼續去金波那兒打工,而是回到家裡幫著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和母親一起給工人們做飯,甚至還去幫忙提泥包。
當要填報高考志願的時候,全家人除了沈隆之外都有些摸不著頭腦,玉厚老漢和少安都根本搞不懂大學裡設置的那些專業是幹什麼的,所以幫助蘭香挑選專業的任務就只有靠沈隆了,他如今可是公家人哩。
沈隆選擇尊重蘭香的想法,如今有他和少安在,完全可以讓蘭香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用太過操心現實的問題,不管她想學什麼,他倆都能為蘭香提供堅實的後盾。
和小說里一樣,蘭香對北方工業大學天體物理專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實她並不知道這個專業究竟是研究什麼的,她只是本能地覺得這個專業和天上那浩瀚的星空有關,她喜歡星星,也想研究這個。
沈隆並沒有反對,儘管他知道這個專業在未來並不能給蘭香提供豐厚的經濟收入,不過只要她喜歡就好,沒有什麼比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更幸福的事情。
有時候沈隆會產生一種奇怪的想法,蘭香或許是跑錯片場了,她對宇宙如此好奇,實在是不應該出現在這部極具現實風格的作品裡,或許她更應該成為劉慈欣小說的女主角。
沈隆給賈冰寫了封信,托他弄一些和星空宇宙相關的書籍寄過來,好讓蘭香能在進入大學之前就對這個專業稍有了解。
沈隆和少安捨得花錢,雇的工匠多,等大學開始陸續發放通知書的時候,新家終於開好了,一線三孔嶄新的石窯,還戴著磚帽子,外面圍了一圈圍牆,再用一色青磚砌個有氣派的門樓——反正少安有得是磚!
這院地方如今已經是雙水村乃至整個石圪節公社最漂亮的院子了,蓋成那天十里八鄉的鄉親們都過來看熱鬧,紛紛張大嘴巴投以羨慕的眼光。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為孫家立一塊「紀念碑」,孫家的風光都在這新院子裡面了。
正當院子建成的喜悅還沒開始消散的時候,又一個好消息來了,蘭香的大學通知書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