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暫時將你眼睛閉了起來,黑暗之中漂浮我的期待……靠,這什麼鳥歌兒啊,一點也不好聽!」送外賣的米團小牛口中哼哼唧唧,這種歌已經不是老歌可以形容的了。
許遠的歌那麼出色,這一次為什麼要天價買這麼難聽的歌?
「確實難聽。」同行餓了吧外賣的兄弟小朱點頭。
「說真的,許遠這次會翻車吧?這首歌目前為止,在各大排行榜上一點作為都沒有,雖然老歌新發,已經失去了新鮮感,但許遠說好的歌沒有上新歌榜,還是第一次吧?」嘀嗒外賣的小鹿是個歌迷,平時很關注各種榜單的變化。
三個人吐槽了一通,最後心滿意足的離開了同一家飯店,拿著外賣去送了。
這就是外賣兄弟情,遇到聊幾句,大家都是好兄弟。
然而在三個人騎在電驢兒上,奔襲在不同的道路上,卻幾乎同樣的在口中呢喃:「所以暫si將你眼睛……你給的愛唉矮矮,甜美的sang害……」
怪異的口音和咬字,老派卻又有種莫名新穎的編曲,讓人不知不覺的被洗腦。
這一幕,在很多地方都在發生。
這種變化很慢,很細微,可一旦被引爆,那必然會驚動全國。
……
《想見你》片場,劇組已經拉扯起來了。
經過為期三天的劇本研讀之後,劇組正式開始拍攝。
這部劇的拍攝方式,和普通電視劇甚至是電影都不太一樣。之所以能夠爆火,就是因為它運用了一種說起來就那麼回事兒,但實際上相當高明的拍攝手法。
民間俗稱一演三播。
而學術的說法其實單機拍攝和多機位拍攝的區別。
也就是同樣演一段,一個攝像機拍攝,那麼其他的景象就要重新拍攝,比如兩個人對話,有時候需要切換鏡頭看雙方表情。
單機拍攝,就需要拍至少兩次,分別捕捉兩個演員,每次捕捉一個人細節。
而多機拍攝,則是用兩台甚至三台攝像機,同時進行拍攝,理論上表演一次就可以把需要的素材全部拍出來。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理想狀況上而言的。
對於一個導演來說,單機拍攝是最好的狀況。
其一,大部分演員和戲份的最佳狀態,都是單一捕捉到的,群戲很不好拍,因為你很難同時照顧多個演員。而單機拍攝,就是抓住那個最出彩的演員,一次次拍,總會拍出導演最理想的狀況。
而且演員本身也可以減少來自其他方面的干擾,不需要擔心配戲、擔心走位,因為一切都是以演員為中心,其他人大概率不入鏡。
很多導演擅長調教演員,普通演員甚至就連流量鮮肉在他們手中都能有不俗的表演,和這種拍攝方式有很大關係。
其二,單機拍攝的話,導演想到什麼就可以拍攝什麼,無需複雜的安排,適合靈感爆棚的天賦型導演、自給自足人手不多的導演以及新手導演。
當然,單機拍攝有優點。
多機位拍攝也有優點。
多機位拍攝興起的最初原因,是因為省錢。
比如炸樓。
好不容易修起了一棟給你炸的樓房,你沒有第二次機會。為了盡善盡美,只能布置盡量多的攝像頭,從而保證有充足的素材,不會有什麼缺憾。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想見你》的拍攝成本只有一千萬了,拍攝方式確實是一個原因。
但省錢不是原因,而是附帶的結果。
許遠選用多機位的根本原因,在於表演質量。
很多了解的人或許會有疑問,多機位拍攝的弊端之一,其實就是演員過多、照顧的方面過多,從而會影響演員的表演,達不到單機位拍攝那樣的盡善盡美。
這是業界常識。
可為什麼許遠選用多機位拍攝,反而也是為了提高表演質量呢?
這就要說到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對戲!
影壇歷史上,大部分經典的鏡頭,都有兩個特點。
其一,大概率存在演員因為情緒到位了,從而順勢做出的一些改變。這屬於演員的靈光乍現,是對劇本的二次創造的最高體現。
第二個特點,則是大部分都出現在巔峰演員的對決之中。只有強強對決,才能讓人突破自我,超常發揮,成就經典。
比如朝偉和華仔的《無間道》,沒有朝偉帶去的巨大壓力,華仔很難表現出天台戲中那超越他平均演戲的高水準一幕。
只有真刀真槍,才能帶來那種突破。
如果那場戲拍好了朝偉的,再單拍華仔,哪怕是有朝偉不入鏡幫華仔對戲,華仔也很難有巨大突破。
人生是一場沒有綵排的戲,很多東西要熟能生巧,但更多經典的東西,則是在背水一戰中表現出來的。
所以《想見你》採用了多機位拍攝的方法,許遠有信心,把所有對戲演員的潛力都盡數激發起來。
這部戲,絕對不只是一部偶像劇,想要用它敲開大米粒尖電視圈的大門,就必須在演技上無可挑剔。
喜歡看米劇的人一定知道,米劇之所以吸引人,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緊張的節奏和真實性。甚至緊張的節奏也都源自於其真實性。
而真實性,不僅需要演技,也需要給演員巨大的壓力,讓他們「真情流露」,一拳就是一拳,一巴掌就是一巴掌,挨了拳之後的痛苦,挨了巴掌之後的反擊意圖。
這一點,是單機位拍攝很難體現的。
最後,許遠還要一個選擇多機位拍攝的核心理由。
那就是《想見你》最大的特色。
一段劇情,多角度不同觀看就能得到不同的線索。
作為有懸疑戲份在其中的一部劇,這種拍攝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懸疑的優勢,調動觀看者的好奇心和參與感。
一方面隱藏線索,不讓觀眾猜出真正的答案。另一方面,答案放送出來之後,觀眾也不會覺得狗血。
比如兩個人說話,被第三個人偷聽到了。
不是給第三個人補單獨的鏡頭,而是運用多機位拍攝。兩個說話的演員交談時,第三個演員確實在他們旁邊,只是被某個東西遮住了。
在第三個人的鏡頭出來之前,觀眾不會有任何察覺。
當第三個人的鏡頭出來的時候,觀眾又會覺得毛骨悚然,因為第三個人其實一直都在,只是因為鏡頭原因大家沒看到而已。
這種緊張感、刺激感,和分別拍攝帶來的體驗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