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皇明興廢 第0387章 凡事要提前準備

「關外不僅需要人才,更需要人口!」

瀋陽,經遼東鎮守衙門提議,由遼東經略衙門和遼東巡撫衙門、遼東都指揮使司衙門合辦的第一屆「關東人口大會」上,魏公公在經略楊鎬致辭後,欣然上台做了重要講話。

魏公公指出,遼東人口現狀不容樂觀,經前期親軍及經略衙門的普查,實有漢人362萬餘,女真及蒙古、朝鮮等族23萬餘,總人口不到400萬。

「這是個什麼概念咧?就是我關外這麼大的土地,百姓的數量還不及關內的順天府,更不及那江南的松江府、蘇州府。」

魏公公不是信口開河,順天府是大明京師所在,人口自是遠超四百萬眾。而蘇州和松江二府是江南精華之地,人口更是眾多。早在三年前,特區方面有關人員就奉命秘密對江南及東南地區人口進行了普查。

當然,這個普查肯定沒辦法得到當地官府的支持,但有錢能使鬼推磨,知府知縣不肯辦,下面的六房小吏們卻是願意收錢的。

魏公公搞人口大普查,其實也是為了解開他前世一直以來的疑問,那就是大明朝的人口究竟多少?

大量的依據清代史料,並且為了粉飾清軍入關造成的漢族人口大減少的專家們提出明代人口只有六千餘萬。

說六千多萬的,大抵就能把明朝人口減少數據對上,因為偽清順治十七年的人口各省合計2100萬餘。之前明朝經過農民戰爭,再加南方抗清,死個三四千萬說得過去。帽子也能扣在李自成、張獻忠頭上大半,與我大清軍是無關的。

公公吶,就是不信。

為什麼不信吶?

因為一件事,一幫人質疑揚州十日遇難軍民八十萬餘人。說什麼揚州城只能容納一二十萬人,怎麼會被殺八十餘萬。

又說什麼《揚州十日記》是從日本傳回中國的史料,那麼就是日本人的陰謀,偽書云云。

似乎,只要是跟日本沾了邊的,但凡是不利於「我大清」的,統統都是假的。

凡事就怕個認真,公公覺得你大清要是肯真誠的保留史料,不亂修亂改,何以明代史書的大量與你清修明史有重大不同的史料都是在朝鮮、日本,越南這些地方發現呢。

但是,不信是沒有說服理由的,所以公公自個就得去查真實的人口數據。

於是乎,公公看到揚州地方志中記著洪武元年揚州府縣人口156萬餘,然後中間沒有,最後是順治年間揚州府縣人口變成了50餘萬。

單看順治年間揚州府縣人口50餘萬,似乎也讓人可以相信揚州被殺八十萬餘的事件有些假。

但是,中間的哪去了?

揚州在明朝可沒經過戰事,經兩百餘年太平發展下來,揚州府縣人口又是怎麼從156萬不動,最後在偽清時期成了50餘萬呢。

公公覺得,兩百餘年的太平發展,揚州人口至少要翻上五倍有餘,六七百萬人口都算少的。

原因無它,揚州在明代的經濟格局相當於後世的上海、重慶。

並且,沒有飢餓!

富裕,富裕,富裕,是揚州的基本特徵。

而大城市另一最重要特點就是它的主城其實都不大,並且居住的都是平民,它的近郊才是大量富人居住的區域。

府縣人口五六百萬,城內城外被殺居民八十餘萬,才是真實情況。

可惜的是,公公前世,揚州這座城市完全忘記了這場災難。

唯一留下這場大屠殺印記的就是那「螺絲及頂」巷子了,「螺絲及頂」是「壘屍及頂」的諧音,這是揚州人民智慧的象徵。

壘屍及頂,一條巷子,屍體堆滿的比屋頂還高。

不這麼說,這條巷子的歷史就不會有人知道了。

因為揚州的事,公公今世有能力,自然就要大搞普查了。

天主教方面也對中國人口普查很感興趣,而身為天主教東方教區大主教和龐麥臣閣下,自然有若干便利可以看到天主教在中國人口(部分城市)的調查數據。

如《利瑪竇中國札記》第五卷第018章《郭居靜神父和徐寶祿在上海》,就是公公看到的最真實,也是第一手史料。

在利瑪竇的記錄中,上海是個有兩英里長城牆的小城,但是郊區的房屋和城內的一樣多,共有四萬餘家。每家大概五六口人。

利瑪竇寫道,一座中國的小城都有這麼大的人口,即使鄉村也是人口過分擁擠。

「城市周圍是一片平坦的高地,看起來與其說是農村,不如說是一座大花園城市,塔和農村小屋、農田一望無際。在這一片外圍有兩萬多戶人家,與城市和近郊人口加在一起共達三十多萬人,都屬同一片城市管理。」

郭居靜證實利瑪竇所寫的三十萬人口並非上海縣全部人口,而是僅在上海城中及城牆外近郊居住的人口。

上海一縣的實際人口在百萬人左右。

魏公公這人好實事求是,所以專門派人調取了上海縣誌和松江府志,兩份地方志表明,在大明洪武二十四年,上海縣人口就有五十萬餘。

雖然在萬曆元年的時候,朝廷將上海縣的三個鄉劃分出去建立了青浦縣,但上海縣餘下人口數量也肯定是在百萬以上的。

劃分新縣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上海縣人口太多,導致地方難以管理,不得不別立新縣。

而上海只是松江府所屬的一個縣,由此可見松江府人口是遠超遼東如今的四百萬的。

一個揚州五六百萬人口,一個松江又是幾百萬,還有那蘇州、常州、應天等等,毫不誇張的說,明朝僅江南這一片區域人口數量就多達數千萬。

那麼,專家們怎麼說明朝就六千萬人口的,人都叫他們吃了?

當然,明代隱戶也是重大原因,因為投獻的原因,明朝官方統計的人口如果是一千萬,那麼隱戶至少三千萬。

這也是有一些研究表明明代人口近兩億的原因。

一比三,是明朝人口數據的特點,也是亡國的原因。

大量的隱戶根本不被計為賦稅丁口,只是士紳們的掙錢機器,國家焉能不出事。

兩億,這個數據,公公也不認可。

它認可的數據是至少三億。

因為,偽清到了亡國時,實際控制區域比明朝還要小,它怎麼就有四億人口,明朝就沒有呢?

可耕種土地,大家都是一樣的。甚至明朝比滿清多了遼東這一塊。滿清的東北,是禁止漢人入內居住的,所以農耕和糧食產出等於零。

新疆、西藏、蒙古這一塊,雙方也一樣等於零。統計這兩塊的人口,最多也就三四百萬而矣。

對這三地區的統治手段,明清也幾乎沒什麼不同,雙方都有駐兵,都有相應的手段。

所以,最後談糧食,還是談明朝關內這一塊。

什麼紅薯、玉米之類的作物多養活無數人,聽聽而矣。

在沒有天災的時候,明朝人面潤紅色,清朝人面瓜菜色。地瓜這玩意明朝引進過來是用來餵豬的。

明清兩代哪怕到了公公前世,主要糧食作物還是大米和小麥!

所以,同樣的土地,同樣的糧食產出,明代還多了發達的作坊經濟,並且有時斷時續的海貿,怎麼明代人口就不如偽清,甚至只有偽清的幾分之一呢。

原因嘛,動屁股想也知道。

幸運的是,公公把「大清」弄成了自家表字,世上從此只有魏大清,沒有愛大清了。

但是,遼東現在的人口問題還是很嚴重的。

太少,太少!

一個相當於關內三到五省區域面積的遼東都司,兩百年下來才三百多萬漢人,問題出在哪。

不是東北的土地不適宜耕種,而是「邊疆」這一概念導致了關外得不到大的發展。

本質上,就是蒙古和女真人的問題。

女真人,公公解決了,蒙古人,公公也準備著手了。

現在關外形勢大好,不是小好!

是時候在農業生產大運動開展同時,向帝國每個角落的人民發出「來吧」的呼喚了!

「人口,是一個地區富裕的基礎,也是一個地區發展的基礎,沒有人口,就屁也談不上。」

「咱家在此可以公開說一句,關外改土歸流,設省設府設縣是大勢所趨,誰也阻止不了,誰也不能阻止!」

「誰敢阻止,誰就是與我們關外人民為敵,與我們偉大的皇軍為敵!」

「所以,正如經略大人講的,你們這些人就是將來各省各府各縣的官,這個官吶,一定要能辦事,咱家不怕你們貪,咱家怕的是你們不貪!」

「不過貪可以,但你們要是沒把事給咱家辦起來,咱家就要你們的命!」

「從今天起,你們就動員起來,我不管你們用什麼辦法,什麼手段,總之,三年內,遼東人口要翻一翻。」

「什麼?有錢的過得好的不肯來?他們不肯來,沒錢的沒地的,日子過不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