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官兵還是要強於海軍的,關鍵時候敢於亮刺刀啊,這就是咱一直強調的皇軍精神吶……」
東亞號上,魏公公在目睹陸軍將士爭先恐後,百條小船如賽龍舟般向倭人佔據小島衝鋒時,說了這麼一句話。
邊上的大本營參謀副官,同時兼任公公講話錄事官的王二麻子趕緊拿筆記錄,以便在大本營最新內參發布,供皇軍將士學習。
陸軍官兵的奮勇精神的確鼓勵皇軍上下,觀戰的海軍官兵不由自主的在船上為陸軍勇士發出歡呼聲。
島上的倭兵也被四面八方湧來的明朝軍隊嚇住,但他們卻沒有就此投降,而是在頭領桃煙門的指揮下憑藉手中的火繩槍阻止明軍的登陸。
海面上頓時銃聲大作,白煙瀰漫。
在互相銃擊之後,桃煙門下令部下揮刃裝銃,準備拚死突圍。這一情況很快被陸軍前線指揮作戰的沈世魁和李炎昭發現,二人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措施。
沈世魁揮旗命令所屬第一大隊官兵船隻匯合,以集中火力應對倭兵的突圍。李炎昭卻下令停止進攻,向海軍揮旗請求炮火掩護。
魏公公對二者的做法不予置評,看到現在,他已經確認倭兵的數量不僅沒有幾百之多,而是只有百多人。
這讓公公有點頭疼,百多人的倭寇要怎麼「裝修」成千餘人的大捷呢。
倭兵的強行突圍沒有得逞,因為他們突圍需要搶奪到明軍的小船,然而他們選擇的方向正是下令停止登陸的李炎昭部,這就使得奪船計畫落空。
另外幾個方向的明軍步兵已經靠近,他們的指揮官十分聰明的將小船聯合在一起,同樣切斷了桃煙門奪船的念頭。
不得已之下,桃煙門只有率部下死守小島。他們以太刀、鐵槍瘋狂反抗,遍布的礁石也有利倭兵藏身。
而登陸明軍因為受到海水浸潮的影響,有部分官兵的火銃難以打響,這就使得戰鬥在短時間內難以結束。
真田一郎也看出倭兵不過百多人,第一大隊和公公的親衛營兵力是對方的數倍之多,卻遲遲不能消滅這股倭兵,不由氣惱,揮旗令沈世魁部強攻,又令第二大隊、第三大隊下船參戰。
這時,東亞號上卻傳來魏公公的旗號,命令暫停進攻。
真田一郎不解,乘舟至東亞號詢問為何停止進攻。
「真田,你跟我也有年頭了,難道不知道我最不願意拿士兵的生命換取勝利么?你要知道,每一個皇軍將士都是我皇明寶貴的財富,他們不能輕易犧牲!」
魏公公不滿真田要拿士兵生命換取勝利的豬突做法,他指著被倭兵佔據的小島,「困獸難迫,且此地多礁石,易損舟。那倭兵身材矮小,多熟水性,他們若藏於礁石間待我上島,突然伏殺,則我登島官兵必大損……划不來,划不來啊。」
公公搖了搖頭。
真田一郎自愧向公公請了罪,爾後問公公若不強攻,那該如何對付這股倭寇。
公公笑道:「不如誘而擒之便。」說完吩咐人將前番歸降的明石道友叫來。
很快,明石道友就乘小船靠近倭人小島喊話道:「島上的倭人聽著了,你們已經被團團包圍,性命就在須臾之間!現在,皇軍托我給你們帶句話,你們當中如果沒有在大明犯過罪殺過人,只要把事情說明白,皇軍就給你們一條生路!不然,你們就統統的死啦死啦!」
桃煙門聽到日語喊話覺得耳熟,從藏身所在的礁石探頭一瞧,招降他們的不是走散的明石道友么!
他立即喊話問明石道友為何投降明軍,明石據實回答,並說皇軍對他很好,對他的部下也很好,他們現在已經不再為村山父子賣命,而是成了光榮的大明皇軍一員。
「桃煙門,你不要再想了,你也看到了,皇軍不下萬餘人,大小戰船百餘條,單憑你這點人手是肯定守不住的。你若再繼續頑抗下去,只有死路一條!」
這時,明石道友身邊的明軍小旗也叫道:「皇軍優待俘虜!」
納尼?
桃煙門不懂漢話,明石道友忙給他解釋了一下。桃煙門頗為意動,可又很猶豫,他擔心明石道友是不是出賣了他,那樣的話他一旦投降就會被明軍砍掉腦袋。
「不著急,給他們一點時間,反正咱家有的是時間。」
魏公公不急,這潮水一時半會漲不上來,再說桃煙門他們都被困好幾天了潮水也沒漲,真要他魏公公來了潮水漲了,那是老天爺要成全桃煙門,魏公公又豈能逆天而為。
不想,一個多時辰後,海面上突然冒出一條大烏船和兩條漁船,三條船發現前方密布的明朝戰船竟然沒有轉身就跑,而是瘋狂往裡沖,一看就是來救援桃煙門他們的。
「這些倭寇倒是有義氣。」
魏公公贊了一聲,爾後傳令海軍立即擊沉這三條倭人救援船。海軍總兵王大力親自指揮戰鬥,但聽炮聲隆隆,銃聲作作,戈船飆集、火器雷震,一炷香後三條倭人救援船都被擊沉。
海軍官兵隨後上前擊殺落水倭兵,計斃敵94人,另生俘35人。經審問,果是從琉球過來的村山部,目的正是救援擱淺被困的桃煙門。
只是這些倭人不知道桃煙門他們被明軍重重包圍,發現之後也無法退走,只得硬著頭皮前來解圍,結果落得一敗塗地。
遠處海面上的戰鬥倭兵都看在眼裡,見自家救援船三船無一生還,倭兵士氣頓泄,桃煙門知道再無生路,便喊話願意投降。但有部分頑固分子沒有隨桃煙門投降,而是選擇了自殺。
沈世魁部奉命上島受降,計擒獲降倭97人,另外解救了23名被掠的漁民。除此之外,還捉了2名為倭兵帶路的漢奸。
明軍方面,並無陣亡,只傷11人,可謂代價極低。
遠在福州的黃承玄聽聞後,嘆息道:「東沙之役,某生五十一矣,未見有此不死一卒、不折半矢、不糜斗糧、不曠時日,去如振葉、歸若系豚,捷速而完,功難而易;就使俞、戚再生,亦當首肯矣。」
嘆息之後,再看戰報,不禁愕然:什麼?魏太監親自上陣,且陣斬倭兵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