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遼夏金的民族遷移與建國歷史 崛起於「銀、夏之間」:西夏党項人的遷徙與建國歷史

西夏人驍勇,契丹人遲緩,

西藏人信佛,漢族人崇儒,

回鶻人飲酸乳,山狄食蕎餅。

——西夏文《新集金粹掌直文》

就族源而言,建立西夏國的党項族主體為古代羌族後裔,對於這一點學術界並沒有異議。党項羌人最早的故鄉是在廣闊的西部羌族區。党項羌人的崛起及為中原政權所知曉,是在南北朝後期。正史之中,最早為党項人立傳的是《隋書》,《隋書·西域傳》載稱:

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其種有宕昌、白狼,皆自稱獼猴種。東接臨洮(今甘肅岷縣)、西平(今青海西寧市),西拒葉護,南北數千里,處山谷間。

其實,宕昌羌人在古代文獻上出現的時間比党項更早,如《魏書·宕昌傳》載:「其地自仇池以西,東西千里,席水(在今甘肅天水市境內)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人二萬餘落。」而《隋書·西域傳》將其列為党項羌人的一種,這可以說是當時羌族區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在北朝後期及隋唐前期,党項羌人已取代宕昌羌人,成為西部羌族區新的代表性的族群之一。就分布地域而言,党項部所處地域,也覆蓋了原來宕昌羌等多種部族集團的聚集地,從而成為後來居上的一支羌族集團。《舊唐書·西戎党項羌傳》記述也證明了這一點:

党項羌,在古析支之地,漢西羌之別種也。魏、晉之後,西羌微弱,或臣中國,或竄山野。自周氏滅宕昌、鄧至之後,党項始強。其界東至松州(治今四川松潘縣),西接葉護(即西部突厥),南雜舂桑、迷桑等羌,北連吐谷渾,處山谷間,亘三千里。

然而,党項羌人崛起之際,其分布地的南北分別出現了兩個強大的民族政權,北部是吐谷渾,南部便是吐蕃。從唐朝初年開始,在唐朝的感召以及吐蕃族勢力的壓迫下,出現了党項族大規模內徙的浪潮,西夏國的先民們正是在這種移民潮中逐步進入河隴地區的。

党項人歸附集中於貞觀年間,著名首領拓跋赤辭率領所部党項部眾的歸附,為唐朝西部疆域的開拓與維護做出了重大貢獻。如《新唐書·党項傳》載:「以其地為懿、嵯、麟、可三十二州,以松州為都督府,擢赤辭為西戎州都督,賜氏李,貢職遂不絕。於是自河首積石山而東,皆為中國地。」當時,歸附唐朝邊境地區的党項族人數量十分可觀。如宋人王溥所輯《唐會要》卷九八記云:「(貞觀)五年,詔遣使開其河曲地,為六十州,內附者三十四萬口。」

後來,在吐蕃的壓迫上,拓跋党項部先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內徙:第一次是從松州內遷到慶州(治今甘肅慶陽縣)境內;第二次是從慶州境內遷到銀州以北,夏州(治今陝西靖邊縣北)以東地區,故又被稱為「平夏部」。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拓跋思恭以夏州為中心,又統轄銀、夏、綏、宥、靜等5州,形成一支頗具實力的地方割據勢力。如《新唐書·党項傳》載:「始,天寶末,平夏部有戰功,擢容州刺史、天柱軍使。其裔孫拓跋思恭,咸通末竊據宥州(治今內蒙古鄂托克旗東南),稱刺史。」此也為平夏部割據自立的開始。關於唐朝後期夏州一帶党項人的生活狀況,唐人沈亞之在《夏平》一文中進行了細緻的描述:

夏之屬土,廣長几千里,皆流沙,屬民皆「雜虜」。「虜」之多曰党項,相聚為落,於野曰部落。其所業無農桑事,事畜馬、牛、羊、槖駝……

西夏王族的世系可以上溯到拓跋赤辭一代。對於西夏國家建設的發展歷史與成就,《金史·西夏國傳》贊語明白扼要地評述了夏國的建國史:「托跋思恭以破黃巢功賜姓李氏,兄弟相繼為節度使,居夏州,在河南。繼遷再立國,元昊始大,乃北渡河,城興州(治今寧夏銀川市)而都之。其地初有夏、綏、銀、宥、靈、鹽等州,其後遂取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郡地,南界橫山(在今陝西橫山縣東南橫山),東距西河。」

西夏國的疆域至李元昊在位時達到了極盛。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於興州(治今寧夏銀川市)即皇帝位,國號大夏,標誌著夏國的正式建立。夏國疆域相當廣袤,「元昊既悉有夏、銀、綏、宥、靜、靈、鹽、會、勝、甘、涼、瓜、沙、肅,而洪、定、威、龍皆即堡鎮號州,仍居興州,阻河依賀蘭山為固。」清代學者吳廣成《西夏書事》卷一二也稱之云:夏國的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在今寧夏同心縣南),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

西夏軍政制度的最突出特徵,便是「兵民合一」,即所有青壯年均征為兵士,因此,現代研究者通常以軍士數量來估算夏國的人口。《宋史·夏國傳》載稱:「諸軍兵總計五十餘萬。別有擒生十萬。興、靈之兵,精練者又二萬五千。別副以兵七萬為資贍。號御圍內六班,分三番以宿衛。」但是,根據夏國兵制,西夏軍隊中一個正軍配有兩個抄兵(即所謂「負贍」),故而「三人共一幕」。如果正軍有50萬人,那麼,軍、抄合計就應有150~160萬人之多。但恐怕沒有絕對合乎比例的配置。保守估計西夏國內的壯丁(即15歲以上的男子)數量在100萬左右,應占其男性人口的絕大部分。如果再加上老小數量,則西夏國男性人口數量至多在150萬左右。以男女比例1∶1計算,那麼,西夏國的党項族人口至多在300萬左右。

西夏國內的民族構成並不簡單,其主體為党項人為核心的古代羌族後裔,此外還有漢人、吐蕃人、回鶻人等。西夏文《新集金粹掌直文》記述西夏國內各族民族風俗時指出:「西夏人驍勇,契丹人遲緩,西藏人信佛,漢族人崇儒,回鶻人飲酸乳,山狄食蕎餅。」十分簡潔生動地反映了西夏國內及周邊地區主要民族種類典型的風俗特徵。

從遙遠的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帶,一步一步地轉移到河套地區建國,党項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聲勢浩大的遷徙史。作為中國歷史上從西部東遷的羌族族群的代表,党項族的遷徙與政治發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