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以「大一統」的名義 從關東到關中:秦漢時期向關中地區的大移民

遊人五陵去,寶劍直千金。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唐〕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從戰國時代至秦漢初期,崤山與函谷關,在天下政治地理格局中已成為最重要的分區標誌。以此為界,當時的天下被分為「關東」與「關中」,或「山東」與「山西」兩大地域分野。「關中」與「關東」兩大地域集團的對抗是當時政治與人口地理結構最突出的特徵。先秦時代的最後決戰,就是關中的秦國與關東六國(包括南方的楚國)之間的較量,而較量的結果,是關東六國的屈辱失敗,秦國統一天下。

關中地區是秦國的根基之地,也是西漢王朝首都長安所在地,這樣,關中作為當時天下的政治中心與重心的地位巍然而不可撼動。關於「關中」地區險要的位置,當時的文人墨客多有溢美之詞。如西漢名臣張良曾竭力勸說劉邦定都長安,最重要的理由便是長安無與倫比的優越條件:

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但是,金城千里,無人即為空城。任何區域的繁榮與權重,離開起碼的人口基數不過是虛妄之談。關東地區是秦國的對手——「山東五國」的大本營,秦國統一六國之後,這一大片地區成為秦國控御全國局勢的「重中之重」。比較而言,關東地區地域廣袤,經濟發達,人口繁庶,而關中則土地狹隘,人口相對不足,因此,為了維持以「關中」執天下牛耳之勢,保持政治力量之均衡,必須採取有效手段維持「關中」的優勢地位,秦漢時代統治者為此採取的最重要方式之一便是大移民。

據《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朝官府先後進行兩次大規模移民:

第一次大移民發生於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若以每戶5口計,這次移民人數就達60萬人。

第二次大移民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徙三萬家於麗邑,五萬家於雲陽」。第二次大移民總數有8萬家之多,至少有40萬人左右。

兩次大規模移民總數就將近100萬人。大移民的遷入地集中於關中的核心區——秦國首都咸陽(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北),咸陽地區也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擁有百萬人口的大都市。

遺憾的是,秦王朝國祚極短,二世而亡,在秦末農民戰爭狂風暴雨般的衝擊之下,秦朝實施的大規模的移民關中的成果最後幾乎被破壞殆盡,因為至西漢初年,在多年兵燹之餘,劫後餘生的關中地區竟然呈現出一片民物凋零的荒殘局面。

為了徹底改變關中的凋敝狀況,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接受臣下的意見,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將關東各地六國大族後裔向關中遷移。班固在《漢書·地理志》用極其簡約的文筆對移民狀況進行了說明:「漢興,立都長安,徙齊諸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家於長陵。後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併兼之家於諸陵。蓋亦以強幹弱枝,非獨為奉山園也。」

公元前198年(高帝九年),「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與利田宅。」其實,西漢初年「實關中」的大移民遠遠不止上述五姓,還有燕、趙、韓、魏諸王族之後及豪傑名家。移民總數估計在10萬餘口。

根據班固的解釋,如果說西漢初年的大移民著眼於改變關中地區人口過於稀少的狀況,那麼,這種大規模、遠距離的遷移自然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但令人失望的是,西漢時間更長、規模更大的移民行動,卻主要是為了滿足建立皇帝陵縣的需要。

我們看到,建立陵縣成為西漢安置關東移民的主要方式。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封建帝王在生前享盡榮華富貴之後,夢想在死去後在另外一個世界找到同樣的安逸與富足,因此,每一位帝王在即位之後,往往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除了將大批奇珍異寶放入陵墓外,還擔心陵墓之外寂寞冷清,就將大批人口遷來「陪王伴駕」,並置立特別行政區,即陵縣。這也是封建專制時代的殘酷所在吧。劉邦的父親死後,漢朝官府就在其葬地櫟陽城內設萬年縣,是為陵縣設置的開始。《元和郡縣誌》曾總結道:「初,漢徙關東豪族以奉陵邑,長陵、茂陵各萬戶,其餘五陵各千戶,皆屬太常,不隸於郡。」看來,陵縣地區屬於典型的「特別行政區」。

西漢一代建立的重要陵縣型的移民區域有:

1.高帝長陵,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北,始建於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初年所遷關東豪強之家大部分被安置於長陵,長陵也由此成為最早馳名天下的陵縣。著名的丞相車千秋、太尉田蚡等都是長陵人。

2.惠帝安陵,距離長陵十里。據《關中記》記載:當時,「徙關東倡優樂人五千戶以為陵邑。(因其)善為啁(音周,鳥鳴聲)戲,故俗稱女啁邑也。」也就是說,惠帝安葬的安陵是以倡優樂戶眾多而為天下人所關注。名臣袁盎、馮唐等人都是安陵人。《史記·袁盎列傳》載稱:「袁盎者,楚人也,字絲,父故為群盜,徙處安陵。」

3.文帝霸陵,在今西安市東北,始建於文帝九年(公元前171年)。與其他諸陵相比,該陵修築規模較小,但這並沒有影響其徙民置縣。西漢有名的遊俠之士杜君敖便是霸陵人。如《漢書·遊俠傳》載稱:「自哀平間,郡國處處有豪傑,然莫足數其名聞州郡者。霸陵杜君敖、池陽韓幼孺、馬領綉君賓、西河漕中叔,皆有謙退之風。」

4.景帝陽陵,在今陝西高陵縣西南。始建於景帝五年(152年),當時特別「募民徙陽陵,賜錢二十萬」。著名醫師郎中令周文因受景帝寵幸,被特許「家徙陽陵,上所賜甚多。」

5.武帝茂陵,在今陝西興平縣東北。在西漢諸帝中,漢武帝聲名顯赫,功績卓著,在位期間,漢王朝國勢趨於極盛。不過,這位皇帝在陵墓修建上也用心良苦,三番五次下詔徙郡國吏民於茂陵,故而,無論陵墓規模還是遷民人數,都在其他陵墓之上。《漢書·地理志》載稱:「茂陵,武帝置,戶六萬一千八十七,口二十七萬七千二百七十七。」一縣之地擁有27萬人口,這在兩漢時期應該是相當驚人的了。著名遊俠原涉就是茂陵人。《漢書·遊俠傳》載:「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時以豪傑自陽翟徙茂陵。」

6.昭帝平陵,在今咸陽市西北。《漢書·宣帝紀》載云:「本始元年(公元前73)春正月,募郡國吏民訾百萬以上徙平陵。」這也就是說,只有身家財產在百萬以上的吏民之家,才有資料徙往平陵。著名學者博士雲敞、李尋、張山拊等均為平陵人。

7.宣帝杜陵,在今西安市東南。杜陵初建時,宣帝也曾專門下詔特彆強調遷者必須為「丞相、將軍、列侯、吏二千石,訾百萬者」,即高官與豪富之家,並不是普通平民。《漢書·蘇建傳》載:「蘇建,杜陵人也,以校尉從大將軍(衛)青擊匈奴,封平陵侯。」著名大臣張湯、朱博、陳遵等也為杜陵人。

上述陵墓中,以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在渭河之北,也最為有名,合稱「五陵」。西漢諸帝向陵縣徙民時,常附加一些條件,大都為高官、豪富、遊俠之民,大量顯宦富豪雲集一地,立即給這一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故「五陵」成為當時京師長安中發達富庶的區域,甚至成為長安城的代稱。

東漢大史學家、《漢書》的著者班固曾作《西京賦》,是公認的描述長安盛況的名篇,我們可以看到西安長安的繁榮以及大批移民的功勞:

……若乃觀其四郊,浮游近縣,則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對郭,邑居相承,英俊之域,黻冕所興,冠蓋如雲,七相五公。與乎州郡之豪傑,五都之貨殖,三選七遷,充奉陵邑,蓋以強幹弱枝,隆上都而觀萬國。

現代西方地理學家馬克·傑斐遜提出了「首位城市規律」:「一個國家的首位城市往往過分龐大,特別體現出國家的能力與感情。」以此來形容西漢長安的建造歷史,實在是恰如其分的。那麼,西漢究竟有多少移民遷民關中呢?著名學者葛劍雄先生曾總結道:「西漢一代從關東遷入關中人口累計近三十萬人,而至西漢末年,在關中的關東移民已有約122萬,幾乎佔三輔人口的一半。」

然而,關中地區的人口承載量歸根到底是有限的,特別是大批官僚、富商等消費性人口的到來,對於關中地區的農業開發並沒有太多的好處,反而會增加沉重的負擔。長期「強幹弱枝」的結果,只能使關中地區人口惡性膨脹,而將關東人口強制遷移,也給大批移民帶來巨大的痛苦。時至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元帝發出的一道詔書終於為西漢移民建陵之舉划上了句號,元帝在詔令中指出:

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頃者有司緣臣子之義,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